天天看点

古代“寡妇”是如何坚持一辈子不再嫁的?

作者:云顶尖尖

在古代中国,女性的“贞节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念,是对女性行为的约束和规范。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封建社会的男权强化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加强密切相关。唐宋时期,尤其是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和禁锢教育的普及,这种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在这种价值观中,女性需要忠于家庭、遵守婚姻道德,不失身、不再嫁成为其最为核心的要求。这种观念不仅要求女性自律和节制,更强调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责任,使得女性被限制在狭窄的角色中,缺乏自由和独立。

对于这种现象,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好奇,寡妇们究竟是如何做到坚持不再嫁的呢?事实上,许多老年寡妇透露了其中的一些内情。

古代“寡妇”是如何坚持一辈子不再嫁的?

宋朝时期,程朱理学的发展对社会上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这种观念被认为是符合天理的,被政府和宗族乡绅灌输到了民间。这样,从一而终成为了女性的高尚美德,妇女们普遍接受这种观念,并将之奉为信条。

由于“贞节观”在整个社会中得到了广泛认可,对于寡妇再嫁的社会压力极大。被视为“节妇”“烈妇”的寡妇不仅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和崇拜,还能得到政府的荣誉和奖励。因此,寡妇们为了追求“贞节”,有时会不惜一切代价坚持不再嫁,即使生活面临极大的压力和困难。

古代“寡妇”是如何坚持一辈子不再嫁的?

然而,“贞节观”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男性对女性的控制和剥夺,以及婚姻制度的限制,也是导致寡妇坚守“贞节观”的原因之一。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和宗族乡绅的推崇和鼓励,使得“贞节观”在整个社会中扎根。

在宋朝以及程朱理学的兴起期间,女子的贞节观念已被广泛传播和接受。这种观念的深入人心,不仅得到了政府和宗族乡绅的支持,也被寡妇们所认同和遵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想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价值观。

古代“寡妇”是如何坚持一辈子不再嫁的?

在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对社会风气的控制,强化女性的贞洁观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建立“贞节牌坊”。这种牌坊不仅是一种荣誉和象征,更是一种鞭策和警示。

当时的社会中,女性的道德观念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女性的贞洁和纯洁被认为是家族和社会的荣誉和尊严,因此,“贞节牌坊”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女性价值观的体现和标志。同时,统治者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以确立“贞节牌坊”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加强女性的贞洁观念,限制女性的婚姻自由。

古代“寡妇”是如何坚持一辈子不再嫁的?

同时明清时期的封建统治者为了规范社会风气,通过奖励和法律制度来鼓励女性守节从一而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贞节牌坊”。寡妇只要能够坚守贞洁,就有机会被授予“贞节牌坊”,这是一种非常有权威和荣誉的奖励。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奖励,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守节的女性可以免除家里的差役,而清朝顺治年间,“贞节牌坊”更是兴盛,被奖励的寡妇及其家庭和宗族都能因此获得“名利双收”的好处。

古代“寡妇”是如何坚持一辈子不再嫁的?

由此可见,封建统治者对于女性守节的态度非常认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上的价值观。寡妇不再嫁人便成了社会上的一种寻常情况,这与封建统治者的奖励有很大关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女性的“贞节观”更加被重视,甚至有些女性也会自愿坚守从一而终的承诺。

在古代中国,有些宗族为了抬高家族名声,采取了极端的手段,强迫寡妇守贞殉节。这种做法不仅要求寡妇不再嫁人,甚至要求寡妇一起随亡夫而死,以表达对丈夫的忠贞和尊重。这种现象并不鲜见。

古代“寡妇”是如何坚持一辈子不再嫁的?

比如《儒林外史》中就提到了一个例子,徽州门生王玉辉的三女儿的丈夫去世后,王玉辉居然鼓励女儿守节殉节,认为这是一件能够留名青史的好事,甚至没有阻拦女儿寻死。结果王玉辉的三女儿绝食三天后死去,而他本人却大笑称赞女儿死得好。这种对寡妇殉节的极端做法,不仅侵犯了女性权利,更是对人性的否定和蔑视。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寡妇的处境十分艰难。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寡妇们的出路几乎只有三种:再嫁、殉夫和守节。然而,由于再嫁会被视为不忠不孝的行为,殉夫和守节成为了她们的主要选择。在殉夫和守节之中,守节更为明智,因为它能够维系家庭生存,并保障寡妇的生计。

古代“寡妇”是如何坚持一辈子不再嫁的?

守节是指寡妇在丈夫去世后,继续保持贞节不嫁,忠于丈夫的纯洁之情。在明清时代,守节的寡妇基本上会在家庭中享受到原来丈夫的权力和职责。比如,她们能够分到夫家家产的使用权,依附于婆家享受到被养老的权力等等。

这些权益对于维系家庭生计有着极为明显的好处,同时也对于寡妇本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即便是在极其艰难的境遇下,许多寡妇仍然选择守节,以此来守护家庭的生计,同时表达对丈夫忠贞不渝的情感。

古代“寡妇”是如何坚持一辈子不再嫁的?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生活会非常艰难,但转念一想便会发现,如果守节的寡妇不是姿色特别漂亮,那么很难从再嫁或者回娘家这两种方式获得更好的生活。因此,守节成为了寡妇们的最佳选择。对于那些能够坚守贞节的寡妇们而言,守节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她们在困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途径。

在古代,寡妇们的出路相当有限,除了再嫁之外,只有殉夫和守节两种选择。然而,再嫁在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中是不被接受的,因此寡妇们往往只能选择殉夫或守节。

相比之下,守节显然更为可行。因为寡妇守节可以维系家庭的生存,而且在明清时代,守节的寡妇往往会获得原来丈夫的权力和职责。举例来说,守节的寡妇可以继承夫家的家产并享受婆家的赡养,这对于她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寡妇们守节还可以拥有养育儿子的权力,这在古代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儿子成就了一番事业,母亲的地位和待遇自然会更好。而且如果儿子成家后,熬成“婆”的寡妇也会拥有更大的权力和地位。

古代“寡妇”是如何坚持一辈子不再嫁的?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理解古代寡妇们为什么会坚持一辈子不嫁。虽然这样的生活可能很艰辛,但是如果没有特别出色的外貌,再嫁或回娘家这两种方式可能并不能带来更好的生活。因此,寡妇们选择守节也就显得不那么奇怪了。

封建时期的社会制度与现代社会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价值观和思想潮流也自然有所区别。在古代,忠孝节义等封建礼节被视为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推崇的秩序,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受到了这种秩序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寡妇们对守贞不嫁的观念可以说是被深深烙印在心底的。

古代“寡妇”是如何坚持一辈子不再嫁的?

虽然现代社会崇尚恋爱、婚姻自由,但古代社会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寡妇们一辈子不再嫁,既是出于封建礼节的要求,也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庭和维系家族的尊严。对于她们而言,守节不嫁是一种无法违背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一种展现自己忠贞的方式。

或许只有经历过寡妇守节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含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寡妇们的选择并不容易,但她们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虽然这种观念在现代看来已经过时,但我们仍应该尊重并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