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软弱涣散到和谐乡村!梅江区三角镇龙上村整治有方法

作者:南方+客户端

道路平坦了,村民出行更方便了,村容村貌也美观了不少,这一变化让村民梁阿姨笑了;

水稻丰收了,撂荒的地有了新用途,村集体经济也增加了,这一变化让村党委书记梁双南笑了;

党群议事厅建起来了,村里有事大家议,大家的村子大家治,这一变化让群众都笑了;

一张张笑脸,见证了梅江区三角镇龙上村积极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成果。

从软弱涣散到和谐乡村!梅江区三角镇龙上村整治有方法

近年来,龙上村多措并举强化党组织凝聚力,依托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开展各个项目,成果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好。如今,龙上村不仅摘掉了“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帽子,村子的产业也越来越丰富,“村美民富”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团队有凝聚力

定期谈话解烦恼

村领导班子谈话会,近段时间在龙上村开的次数越来越多。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主题围绕着工作,大家畅所欲言,谈思路、说困难、问方法。

“产业怎么发展?除了种植水稻,我觉得可以探索一些新的渠道。”“我们村和泮坑的道路打通了,有些村民想开食品店,看看能不能给他们出一下主意。”“近期的理论学习,我有一些新的想法,跟大家一起分享下。”……大家坐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内,谈话氛围热烈,委员们不时记着笔记。

困难的工作有了解决方法,团队的氛围也更加融洽。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再困难的问题,集思广益,就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法。”管理村子多年,梁双南感觉到“头脑风暴”给村子带来的改变。“一个点子拿出来,和另一个点子碰撞,就有了新的点子,大家也在谈话间消除了彼此前的隔阂。”

领导班子有凝聚力,干起工作有方法,奠定了乡村发展的基调。“一个班子的良好沟通、团结协作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书记有书记的烦恼,委员有委员的苦衷。”梁双南说,基层工作繁冗琐碎,要处理好需要耐心和恒心,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相互不理解的地方。“过去,大家一直埋头苦干,有时积了一肚子怨气,交流不顺畅就会影响团队和谐。”

一场谈话会,解了怨气,工作也有了方法。如今,龙上村把谈心谈话列入班子建设的一项内容。两年来,书记与委员谈,委员之间相互谈共近30次,有效解决了不够和谐、团结的现象。

此外,领导班子还在谈话会后,积极开展政策集中学习,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切实提高村“两委”干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百千万工程’等重要政策内容,我们积极学习,并切实抓细抓实抓具体。”梁双南说。

产业有新貌

盘活撂荒地打造自主品牌

在梁双南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龙上村党群服务中心办公室,只见一袋袋大米罗列在房间里,将房间的墙壁遮得严严实实,工作人员则在大米中间办公。

从软弱涣散到和谐乡村!梅江区三角镇龙上村整治有方法

“你看,这是我们今年收获的大米,已经签了收购订单,暂时放在办公室,等客户过节来提货。”说起产业,梁双南脸上充满了自豪。“这是我们利用村子里的撂荒地种出来的优质大米,卖出去后村集体经济又多了一笔收入。”

和梅江区众多乡村一样,由于青壮年外出务工,村内出现部分耕地撂荒的现象。于是,龙上村经济联合社便将这些土地盘了下来。“撂荒的土地约有50多亩,我们对其进行开垦、平整,并疏通好水沟,种上优质水稻,使沉寂多年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梁双南告诉记者。

谁来种呢?党员干部带头先行,以身作则带动身边亲友加入撂荒地复耕队伍,最大限度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春天、秋天耕地播种,夏天、冬天收割,都能看到党员干部在田间地头忙活的身影。努力也有了回报,今年共收大米4万多斤,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多万元。

“我们村已设计自有品牌标识,通过打造龙上丝苗米品牌,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梁双南说。

产业有出路,乡村有盼头。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关键在盘活沉睡资源。龙上村瞄准方向,把荒废闲置的地、屋、林等充分挖掘出来,探索乡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让乡村处处都是“好丰景”。

治理有新方

党群议事厅议出新风气

在梅龙高架桥下,有一处党群议事厅,这是村子商讨大事的地方。党群议事厅依托龙上公园而建,位于全村的中心区域,配备了电视、音响等设施,一侧设有党员志愿者介绍栏。

“党群议事厅利用效率很高,经常会有村民找村干部来商量一些事情。从解决邻里间的矛盾到村里的发展,我们都会在议事厅面对面、实打实地做好沟通交流协商工作,不少矛盾纠纷经过议事协商顺利化解。”梁双南说,在党群议事厅里,讲究的是“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从软弱涣散到和谐乡村!梅江区三角镇龙上村整治有方法

龙上村长岌下村道一直以来都是单行道,弯多路窄,且旁边有水渠,严重影响村民出行安全。然而,修路资金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为此村党委在党群议事厅开了专门会议。

会议当天,来的人不止有村民,还有热心人士和乡贤。“道路修好后,方便大家出行,还希望大家能够多支持。”会议上,梁双南道出了村里的难处。

村“两委”干部与部分党员、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就道路问题展开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不同的见解和建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群众便达成了共识。热心人士和乡贤的慷慨解囊,筹集30多万元,提供经济基础;涉及用地问题,群众纷纷表示,愿意让出地方,给道路腾位置。

很快,单行道便升级改造为两车道。拓宽后,会车难、易出事故等问题得到解决,村民们纷纷拍手称赞。此外,村党委还积极争取交通部门的支持,于2022年12月对长岌下村道、长坪至善坑村道2公里长的道路进行升级改造,铺设黑色柏油路面。

把一个个事关村民利益的话题摆出来,以空间距离的“减法”换干群凝聚力的“加法”,是龙上村开展基层治理工作的办法。

与此同时,党群议事厅还成了汇聚民智的地方。“共同商讨商议,不仅创新了党建模式,也在干部和村民之间架起了‘连心桥’,完善了村级治理体系,提高了村级治理能力,基层自治更有活力。”梁双南说。

南方+记者 梁时禹

通讯员 程豪贤

【作者】 梁时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