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性·狗性·神性

作者:星星飞翔

◎董铭

男主角艰难地站起身,一步步走出警察局,迎接扑面而来的阳光——这种观感让人仿佛回到了30年前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幸运的是,这次他的身后没有一个偷袭的坏警察,导演吕克·贝松给了一个更加光明的结局。毕竟,他也不是30年前的贝松了。

隐于市井的“超级英雄”

与来自狗狗的救赎

“人生总是这么痛苦,还是只有小时候这样?”“总是这样……”《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这段经典台词,完全可以当作这部新片《狗神》的副标题。这是一个在痛苦中长大的男孩的故事,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马蒂尔达,只不过救赎他的不是莱昂,而是狗狗。戛纳影帝卡莱伯·兰德里·琼斯在片中饰演的道格拉斯,幼年时的悲惨经历“令人发指”——被残忍的父亲关在狗笼里,被剥夺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和人类尊严,更何谈家庭的温暖?在这样的童年里长大的道格拉斯会变成一个怎样的人?这是贝松留给观众的设问。他也通过另一名女性的视角,来一层层拨开这个神秘男人身上的浓妆,发现藏在残破躯壳中的那一份脆弱和骄傲。

贝松没有在法国用法语拍摄这部《狗神》,而是在美国取景,全程使用英语。起用美国演员的思路,也和当年的《这个杀手不太冷》的一模一样。而在英语的“文字游戏”中,道格拉斯(Douglas)、狗(Dog)、上帝(God)这三个词的关联性并不难猜到,贝松甚至直接用一条横幅点了出来。这也注定了道格拉斯这一生要在人性、狗性和神性之间寻觅合适的位置。同样,对于《DOGMAN》这个片名,也可以存在多种不同的解读:最简单的就是“狗男”,一个爱狗如命,也像狗一样生活的男人——这在道格拉斯前半生中已然践行过。而如果参照好莱坞超级英雄的翻译方式,这个片名也可翻译成“狗侠”——道格拉斯自食其力之后,也的确像是一个隐于市井的“超级英雄”。

这个“小人物”身上具备超级英雄的两个典型元素:“扶弱锄强”+“超能力”。道格拉斯会为了底层民众仗义出手——像蜘蛛侠那样帮助邻里免受地痞敲诈,带着自己的狗狗兵团出击黑帮,哪怕最后遭到残忍的报复。这份急公好义的胆气担得起一个“侠”字。同时,在道格拉斯身上,也确有一种不大不小的超能力——可以和动物交流,让它们依照自己的命令去发动袭击。这虽然和超人、绿巨人的“超能力”无法相比,也不及蝙蝠侠、钢铁侠的“钞能力”,但对于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来说,已然是最实用的“绝技”了。

当然就像片中的铺垫,这个本领对付普通人、保险探员还行,真要遇到荷枪实弹的黑帮就不太够用了。在一些好莱坞“反英雄”作品中,也曾触及这类“义警”的悲剧性:侠义和能力的落差,让他们难免遭到犯罪集团的疯狂反扑——《海扁王》里的尼古拉斯·凯奇就是一例。这种悲壮的结局也是可以预见到的。

残酷的纪实意义

与“大女主”传统的回归

具有现实意义的是,贝松创作影片的灵感来源,就来自一个真正的社会事件:世上真有一个男孩被父亲关在狗笼里长达四年。于是,片中那个肮脏的男孩被警察解救的一幕,具有残酷的纪实意义。贝松的思考也贯穿影片始终,折射到同病相怜的女心理医生眼中,就成了一个经典的社会命题:遭遇痛苦童年的孩子日后会变成什么样,是被解救后感化成好人,还是心理扭曲变成了恶人?

强烈的情绪波折伴随着观影全过程。年幼的道格拉斯在儿童之家依然孤独,缺乏关爱的他确实有“黑化的基因”,很可能变成另一个癫狂的“小丑”——颇有些狄更斯式的寓言。随后,道格拉斯终于在剧场重见“女神”萨尔玛。当他迫不及待地要倾诉衷肠时,却得知她已然嫁人。饰演道格拉斯的琼斯此时脸上的表情相当到位,内心激荡下的渐变,仿佛黯然之极下会做出反人性的举动。毕竟,琼斯当年靠《内特拉姆》拿下戛纳影帝的角色,就是这样一个“不定时炸弹”般的人物。

影片用倒叙来邂逅人物,同时又要保持道格拉斯怪诞的神秘感。“变装皇后”就成了贝松编写剧本时的一个技巧——他也用这个设计回归了最擅长的“大女主”传统。道格拉斯在性别上的“转换”,呼应了童年留下的残疾和对戏剧表演的热爱:既突然也在情理之中,同时也因为获得了新的身份而具有了励志性。

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高潮一幕,是道格拉斯化妆后上台,高唱了一首法国歌后艾迪特·皮雅芙的代表作,技惊四座。在贝松过往的作品中,常有这样音乐、舞蹈配合完美的华彩乐章——《第五元素》里是蓝皮肤的外星天后高歌一曲“咏叹调”,结合米拉·乔沃维奇舞蹈般的华丽功夫;《星际特工:千星之城》则是蕾哈娜的“变身秀”,看得戴恩·德哈恩如痴如醉。相比之下,道格拉斯在夜总会的表演更加动人,不仅“歌喉”逼真,卷发和细眉如出一辙,还有那因残疾而颤颤巍巍的双脚,晃动的双臂(皮雅芙晚年因车祸和病痛在舞台上同样虚弱),堪称《玫瑰人生》之后最佳Cosplay。皮雅芙的名曲在片中出现了两次,结尾处的那首《我无怨无悔》使用了一个罕见的英语版,而不是《盗梦空间》里那个法语版“唤梦曲”,相信这也是贝松有意为之的彩蛋。

哥特版“汪汪队”

与迟到的“成人礼”

至于片中给那些通人性的狗狗,善解人意,令行禁止,俨然是哥特版的《汪汪队立大功》。贝松把对边缘人群的同情,对狗狗的爱护,对善恶的重新定义,都藏在紫色的灯光、假睫毛和子弹之下,既浪漫又不乏怪诞。

片中这些元素少不了解读的空间,吸引众多影迷打出超高分——豆瓣网上8.3分,法国Allocine网上四颗星(满分五星),可见中法两国观众的口味是何其相似。毕竟作为法国商业电影的大腕,贝松在动作场面调度上炉火纯青,哪怕只是一个本地黑帮的火并,也能让人看得爽感连连。这除了要归功于他在节奏上的精准拿捏,还要感谢老搭档埃里克·塞拉的配乐:两人从第一部长片《最后的战斗》就开始合作,《碧海蓝天》早早拿了凯撒奖,却直到这部作品才有资格角逐威尼斯金狮奖。

说来,这还是贝松人生第一次入围三大影展主竞赛单元。这位成功的导演、制片人,多年来一直得不到影评界的首肯。反倒是在遥远的中国,却有大批热情的粉丝在等着他,也难怪他会在平遥忍不住热泪盈眶——就像拥抱救赎之光的道格拉斯,最后一刻才完成自己三十年的“成人礼”。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