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粮食完全够吃,为何还要大量进口,不进口是会挨饿吗?

作者:知春文艺亭

作为农业大国,202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高达68653万吨,比2021年增加368万吨,连续7年稳定在6500亿公斤以上,令人可喜可贺。

实现这一丰收的背后,是130多万农民乡亲们冒着风吹日晒,与大片庄稼地里打交道的身影。他们翻土的脸上覆着汗珠,但一脸的希冀着,因为这意味着富裕的一年。

中国粮食完全够吃,为何还要大量进口,不进口是会挨饿吗?

三大粮食作物的自给率都超过90%,可谓傲视全球。其中,小麦和大米基本上已经达到了100%的自给,看得出中国人把"中国粮食供给中国人吃"这一概念牢记于心。

这就相当于在吃饭大计上,中国13亿人的"饭碗"已经端在了自己手里。

但是细想一想,我们每年还是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尤其是大豆,数量高达一亿吨。

导致中国大量进口粮食的原因,主要在需求和成本这两大方面。

中国粮食完全够吃,为何还要大量进口,不进口是会挨饿吗?

首先,14亿人口基数巨大,每天每餐所需的粮食数量就让人咋舌。比如,以90公斤计算每个人每年的粮食消费量,那么全国一年下来就需要超过11亿吨。

这还没算上浪费和其他用途。与此对照的是,中国的耕地面积毕竟有限。这就像一块蛋糕要分给好多人吃。即便科技进步提高了单产,也很难完全满足需求。

更何况分给每个人的那一小块,与富裕国家的人相比,还是显得那么渺小而薄弱。

另一方面,在农业机械化和操作规模上,中国与一些主要粮食输出国还存在一定差距,这直接导致他们的单位产量更高,价格更具有竞争力。

中国粮食完全够吃,为何还要大量进口,不进口是会挨饿吗?

美国大豆每公斤的价格只相当于大陆的六分之一,这在经济账上直接就是一个超级大号的诱惑。

简言之,巨量的内需与有限的自给,以及价格优势明显的外部替代,这三者的结合才是中国不得不大量进口粮食的根本原因。

对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政府来说,这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有人担心,中国是否过于依赖粮食进口?这会不会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让我们来深入解析一下这个问题。

事实上,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主要是中国本地生产的粮食在承担。政府的统计数据可以证明,小麦、大米等主食作物的自给率已经接近100%。

中国粮食完全够吃,为何还要大量进口,不进口是会挨饿吗?

这为重大气候变化、灾害波动等意外情况留有了充足余地。而进口的主要是一些非基本口粮品种,以丰富多样性,满足人们不同的口味需求。比如说,黑麦、特色小麦等,它们虽不是生存必须,但的确提高了老百姓的幸福感。

一个成熟大国,既要让人民“吃得饱”,也要让生活“吃得好”。充足而单一的自给能解决第一要务,但如果长此以往,生活品质也难以提高。

这就是为什么要适度进口一些特色粮食的原因。当然,这种依赖是有底线的。一旦形势变化,中国完全有能力调整策略,稳住自给主盘。这种灵活变通的本事,也是大国应有的智慧。

所以说,中国人是没有必要为粮食安全问题而过度焦虑的。祖国这片热土,孕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绝对有充沛的力量继续为子子孙孙保驾护航。

中国粮食完全够吃,为何还要大量进口,不进口是会挨饿吗?

进口不过是锦上添花的小打小闹,对大局毫无影响。

当前中国粮食供给的基本盘已经非常稳固,三大主粮实现近百分百自给,这是值得骄傲的成果。但我们决不能满足于此。

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做优做强农业基础。

第一,持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施新型机械化改造,减少对不确定气候的依赖,确保稳定和较高的单产水平。这是根本所在。

中国粮食完全够吃,为何还要大量进口,不进口是会挨饿吗?

第二,根据优势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扩大小麦、水稻等主粮品种的面积和产量比重,继续做大做强主菜盘。

第三,积极开发引进更高的优良品种。这将直接带来单位面积和单位投入下产出的大幅提高。

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与品种优化的有机衔接,中国粮食供给体系的安全系数将愈发增大,也为未来发展留下更宽广的空间,确保一个人口大国应有的战略自主性。

当下,中国正处在一个粮食供给能力快速提升的转型期。而任何变革的背后,总有痛并快乐着的成长。

中国粮食完全够吃,为何还要大量进口,不进口是会挨饿吗?

在基本自给问题得到解决后,中国开始关注如何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迈进。这是人民生活品质、幸福感提升的重要体现。

这其中就必然涉及到口感、营养、品质方面的差异化追求。这也将催生出对青黄不接、五颜六色的各类特色农产品的新需求。

届时中国农业的供给结构,也需要进行升级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国内生产的主导地位不变,但开放包容的进口关怀,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辅助作用。它带来的竞争与激励,甚至可能成为推进中国农业转型的“加速器”。

从“大国粮仓”到 “丰富多彩的伊甸园”,未来中国农业还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