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宏杰:了解世界坐标下的中国简史有什么用?

作者:澎湃新闻
张宏杰:了解世界坐标下的中国简史有什么用?

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有多重要?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记忆。

我们都知道,记性不好的人,今天的事明天就忘,做事颠三倒四,他的人生显然会受到很大影响。

同样,一个国家,如果不善于梳理分析自己的历史,它在现实当中就会总犯错误,甚至会总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因此有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

但是,“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并不是说一个人只要多读几本史书,就会明智起来,没那么简单。读史关键在于方法,要善于总结和分析。要知道记住一堆年号并不能使人明智。

张宏杰:了解世界坐标下的中国简史有什么用?

然而,分析历史的规律,是件很难的事情,面临着很多困难。什么困难呢?

第一个是历史资料方面的困难。

有些国家分析历史的困难在于历史太短,资料太少,没啥可总结的。而中国历史的困难在于太长,资料太多,总结不过来。

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从商代开始我们就有史官了,因此中国也是世界上留下历史资料最多的国家,可以说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別的不说,一部二十四史,就四千多万字,读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如果你今天遇到一个人,说他通读过二十四史,你最好別信。为什么呢,因为二十四史是古文,里面有大量今天听众不熟悉的生僻字,不知道的人名、地名,不熟悉的典章制度,读起来很费力。因此假设你一天读三千字原文,毅力又很强。不论过年过节刮风下雨一天也不间断,读一遍二十四史,要花多长时间?我算了一下,大约是三十六年。那么除了二十四史,我们还有资治通鉴,史通、通典……都是大部头的。如果你都想通读一遍,再去总结,一辈子也读不完。

所以这是第一个困难,资料方面的困难。

第二个困难,是总结和梳理的困难。

你掌握了史料,读了大量的史书,也不见得能从历史当中获得益处,相反,还可能被历史给坑了。

为什么呢?因为同样的一段历史,不同的人可能会总结出完全不同的规律。

我们说,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然而,并不是记性好的人就能生活得很好。因为记忆力不等于逻辑思维能力。

很多人记性很好,但是思维的逻辑性很差。比如我的一位舅妈,她的记忆力并不错,说起多年前的任何一件小事来都讲得连枝带叶,非常生动。但是她有个问题,每次生病她都不去医院,而是去找村里的算命先生。她坚决认为人生病都是因为冲撞了某个方向的神灵,按照算命先生的指导,朝某个方向焚化纸钱能够就治好。

一开始偶然两次巧合加上她的心理作用,烧完纸后不久病真的好了,她的理论因此更加强化,嘲笑我关于病毒和细菌的说法是异端邪说。直到她五十多岁因为急性肾炎拖延治疗而去世前,她都认为是我是读书把脑子读坏了。所以记性和聪明并不是一回事。

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中国拥有最庞大的史料库,然而并不见得因此就能产生最伟大的历史学。事实上,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学家们基本上是按照“善恶忠奸”这个简单的思路,对复杂的历史记忆进行整合。

几千年来,中国的读书人总是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治理好,就是因为人心不古,不肯好好听孔子的话。如果大家都老老实实贯彻孔孟之说,那么尧舜之治很快会再现。

而普通老百姓听了历代的评书演义,得出的结论更是简单:一切成功都是因为皇上听了忠臣的话,一切失败都是因为皇上听了奸臣的话。所以只要“亲贤臣、远小人”,天下自然太平。这种历史总结能力,是中国从秦朝到清朝,一直在治乱循环中绕圈子的原因之一。

所以,读史需要悟性。

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并不绝对正确。学历史不见得都能获得智慧,有的时候获得的可能是更深的愚昧。

一般来说,我们普通读者的头脑中,其实充斥着大量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历史常识。

比如:

“欧洲中世纪是一个黑暗时代。”

“罗马帝国的皇帝和中国的皇帝一样也是世袭的。”

“汉武帝独尊儒术,尊的是孔子孟子的学说。”

“以推翻王朝为目的农民起义是全世界历史共有的现象。”

“中国历史上腐败很严重是因为皇帝们不能下狠心反腐。”

“历史是直线发展的,越到后面肯定越先进。”

这些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常识。

那正是因为这些,基于读史的困难,我决定简单明了的“简读”中国史。

它的作用,是帮助普通读者在世界史的背景下,迅速了解中国历史的大脉络,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对中国史的一个整体概念。

有人问,为什么不讲《中国通史》?

第一个原因,是通史的体例不利于读者简明地了解中国历史大脉络。通史字数往往比较多,比如著名的白寿彝的《中国通史》,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要是认真读也需要花费一、两年的时间。

另外一个,通史的写法通常比较刻板,首先是按照朝代的顺序,一朝一朝地讲下去。其次是每一朝分成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一块一块地码豆腐一样地码上去。往往看到后面,就把前面的忘掉了。特别是现有的通史,很多都有同一个问题,那就是重史实而轻史识,只注意罗列知识点,并没有把这些知识点背后的逻辑线打通,也就是说,没有下功夫梳理背后的规律。

因此我要做的,是打破朝代的顺序,提炼中国历史的大脉络。跳出具体朝代,具体人物,具体事件,聚焦历史背后大的规律。

所以这个节目不会津津乐道于历史上一个又一个权谋故事,一次又一次君臣斗的过程,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起和崩溃,因为这些过程虽然每次都花样翻新,但本质上无非是一些规律性的重复。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这些过程背后的游戏规则,以及这些规则是怎么形成的。

所以打个比方,通史像是一个人的年谱,每一年都要写到。而这本史纲,更像是一篇对这个人的点评或者考察结论,只谈几个重点,但是希望谈深谈透。

第二个原因,是通史很难进行中外比较,或者说难以在世界史的背景下分析中国史。

有的时候,历史需要“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地去看,才能发现一些整体性的规律。比如只有升上太空,你才会看清地球是圆的。或者说,只有跳出庐山,你才能发现庐山的真面目。

“不读中国史,不知中国之伟大;不读世界史,不知中国之特质。”不读世界史,你无法准确地判断中国文明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自身的独特之处。

所以我讲的中国简史要做的,是把中国史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去观察。一般来讲,中国人写中国史,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陷入中国自身当中,不注意影响中国的世界因素。然而事实上,在中国史的发展过程中,世界因素在很多时候起了关键作用。比如两河流域、中东文明的一些要素,对中国早期王朝的出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这个节目还有一个重点,是分析中国与世界的相同与差异。

事实上,中国历史有很多与欧洲史相似的阶段。比如周代封建制下的贵族社会,与西方的“封建时代”也就是中世纪,有着非常相似的贵族精神和游戏规则。中国的秦汉帝国更是与欧洲的罗马帝国也有着诸多惊人的相似。

汉帝国崩溃后的“蛮族入侵”或者说所谓“五胡乱华”,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当时一个世界性的现象,罗马帝国也是在同一波“蛮族入侵”中崩溃。中国史与其他国家的历史也有“神同步”的阶段,比如晚清中国面对外来侵略的反应,与东南亚的邻国缅甸几乎一模一样。

当然,中国史与其他国家的历史更多的是本质上的不同。比如罗马帝国虽称帝国,却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也没有做到书同文车同轨。正是这种不同,导致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分别崩溃后,中国和欧洲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因此我会在这节目中对比在地理因素影响下先秦和希腊文明,对比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对比清代中国与工业革命前后英国财政能力,对比中国日本和缅甸在西方殖民入侵面前的反应,这样才能凸显出中国历史的独特规律。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史也都会总结出不同的经验和教训。我的这个节目是典型的一家之言,肯定有很多偏颇之处。但是如果这本小书能刺激你更主动更积极地思考历史,或者说,你能把这本书当成我手绘的中国历史导游图,拿着它去漫游,探索更深入更广阔的历史,那么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莫言、姜文、马伯庸等大咖力荐超会讲中国史的张宏杰复旦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凝聚20年中国史研究,精心打磨45节音频课程

(永久有效,随时回听)原价129元专属福利仅需99元

张宏杰:了解世界坐标下的中国简史有什么用?

点击下方海报,立即报名

张宏杰:了解世界坐标下的中国简史有什么用?

我们看历史,是看故事,也是看人。我们遭遇的事,古人也遭遇过,而他们也已经走过一遍成功与失败,都有经验和教训。我们采用成功的方法照样也可以事半功倍。这才是历史的意义。有人说,听历史我只听张宏杰教授的课因为一听就懂,听懂就能用! 点击下方按钮,马上订阅

张宏杰:了解世界坐标下的中国简史有什么用?

↓ 澎湃好课,给你更多干货好课 ↓

张宏杰:了解世界坐标下的中国简史有什么用?
张宏杰:了解世界坐标下的中国简史有什么用?
张宏杰:了解世界坐标下的中国简史有什么用?
张宏杰:了解世界坐标下的中国简史有什么用?
张宏杰:了解世界坐标下的中国简史有什么用?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