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位修行人,离世的归宿却截然不同,人人要面对的死亡是什么呢?

作者:净心若雪
三位修行人,离世的归宿却截然不同,人人要面对的死亡是什么呢?

“快下来!”随着大家的喊声,一个孩子,顽皮地手脚并用,爬上了上师蒋扬钦哲的法座。他蹲在那里,志得意满地哈哈大笑。

这个孩子就是索甲仁波切,他写了一本《西藏生死书》在全球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死”在我们世俗中,似乎是看做忌讳的字眼,似乎一提到“死”,就会心情郁闷,就会发生不好的事情。

这本关于生死的书,为什么受到了欢迎呢?因为他在书中描述了三位修行人,离世时截然不同的归宿,引起了人们内心的思考。

三位修行人,离世的归宿却截然不同,人人要面对的死亡是什么呢?

索甲仁波切在他七岁的时候,就见到了一位修行人的死亡。

他是上师的侍者,名叫桑腾。桑腾的眼睛明亮有神,他像康巴的汉子,健壮有力,丰满又圆润的脸上充满了笑容。

因为他是上师的侍者,传达组织各种法会,亲近上师,深得上师的亲传。他很随和,与大家打成一片,是寺庙中最受欢迎的人。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健壮的桑腾会突然病倒,随时面临死亡。他躺在靠窗的床上。已经不能说话了,脸色变得憔悴而干瘪。

三位修行人,离世的归宿却截然不同,人人要面对的死亡是什么呢?

他的这个样子让我们心里非常难过,我们似乎不能接受他即将要面临死亡这一现实。

脑海中的回忆,似乎还停留在他那壮硕的身体,时常想起他那爽朗的笑声。

桑腾死得很辛苦。他不能翻身,呼吸急促,身上发出一股死亡的味道,他虽然口中喃喃自语,但谁也听不懂他在说些什么。

脸上时常露出痛苦的表情,但他内心很平静,蒋扬钦哲上师引导桑腾宁静地走向死亡。

只要上师在场,即使是最焦虑不安的人,也可以在他安详的信心中,安下心来。

三位修行人,离世的归宿却截然不同,人人要面对的死亡是什么呢?

第二个修行人的死,是喇嘛左顿。左顿是个60多岁的头发灰白的老头,他是禅定很深的修行人,只要一靠近他,就会觉得安详、庄严。

他临死的时候很安详,那一天,帐篷内只有我和师母三个人,他突然叫我过来:“我的孩子,我要走了,你在我旁边,我很高兴。”

师母转身就跑,要去请上师仁波切,“不要烦他,没有必要”,他微笑着凝视着天空,死过去了。

他死得非常安详,死对于他来说,就像是睡着了一样。

三位修行人,离世的归宿却截然不同,人人要面对的死亡是什么呢?

蒋扬钦哲真的来了。他握着左顿的手,喊他:“拉根,我们是旅人,是流浪者,不能久候。来,让我来引导你。”

令人惊讶的事竟然发生了:左顿竟然复活了。他跟着上师大声念“阿”字,第二声比较微弱,第三声发不出声音,他就走了。

一个精通修行的人,就这样静悄悄地走了,就像诗里写的:你走了!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三位修行人,离世的归宿却截然不同,人人要面对的死亡是什么呢?

第三位修行人的死,就是索甲仁波切的上师蒋扬钦哲。上师的死,让索甲感到心碎。用他的话说:就是他觉得他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上师蒋扬钦哲个子高挑,满头银发,他慈眉善目,幽默风趣。他举止优雅,声音浑厚迷人。他的言谈充满了智慧。他是大家公认的大宗师。

他死的时候,非常的平静和安详。他真正的实现了:心无挂碍,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他像一位游子,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老家。

三位修行人,离世的归宿却截然不同,人人要面对的死亡是什么呢?

三位修行人的死,离世的归宿却截然不同。桑腾,一位终身修行的虔诚地出家人,他的死虽然痛苦却充满了信仰。

左顿,一个体证比较多的修行人,他平静的死,展示了他精通修行。

而上师蒋扬钦哲,精通佛法的权威大宗师,人们顶礼崇拜他,称赞他是藏传佛教的化身,修行圆满具足的大修行人。

他的死,平静安详,如同回家了一般。

三位修行人,离世的归宿却截然不同,人人要面对的死亡是什么呢?

人们忌讳谈论死亡,可当人患了病,身体无法动弹,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的时候,心里却充满了恐惧。

我要死了吗?我死了要到哪里去呢?要到地狱里去吗?这些疑问,却得不到明确的回答,因为,在我们所学的知识范畴内,这属于一片空白。

另一种人则认为每个人都会死,是再自然不过了。死,无非就是睡一觉,永远不起来而已。

这是两种面对死亡的不同态度,一种把死亡当做避之唯恐不及,另一种则是把死亡当做桥到船头自然直。

三位修行人,离世的归宿却截然不同,人人要面对的死亡是什么呢?

这都是不了解死亡的真正含义。我们大多数人只有在临终的那一刻才会珍惜生命,这是多么可悲呀!

死亡是生命中最关键的时刻,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安祥和圆满的氛围中去世。都应该确信自己将被最佳的精神关怀所围绕。

现在有很多寺庙养老院,只要是生活能自理,愿意每天念佛、修行的佛教徒,都可以在里面安心修养。

平时生活起居,有义工帮忙照顾,临终时,大家一起为她助念,在阿弥陀佛的佛号中,平静地走向死亡。

三位修行人,离世的归宿却截然不同,人人要面对的死亡是什么呢?

索甲仁波切在书中所阐述的要点,只有承认、直面、并且练习死亡,才能够在临终的刹那,获得安详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