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徐向前回忆红军筹划“新长征”,张学良不赞同:静待西北局势变化

作者:和平精英木瓜皮皮

前言

1936年,红军四面楚歌,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着红军的生死存亡。陕北红军会师后,红军计划进行“新长征”,然而张学良却冒着危险向他们传递了一则消息,要他们静候,根据西北局势再做决定。

红军最终何去何从?张学良是何用意?

新长征

1935年的深秋,红军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地来到了陕北。他们疲惫不堪,但眼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长征,这一场史诗般的壮丽征程,终于在这个贫瘠的土地上落下了帷幕。

徐向前回忆红军筹划“新长征”,张学良不赞同:静待西北局势变化

然而,陕北的贫瘠土地无法滋养这些疲惫的战士们,粮食的稀缺让他们的生存变得异常艰难。红军的数万将士,就像一颗颗被遗弃的石子,被抛弃在了这片荒凉的土地上。

1935年的陕北,寒风凛冽,白雪皑皑。红军在这里艰难地生活着,他们的日子并不比长征的时候好过多少。他们缺衣少食,冬天还穿着夏天破烂的军装。

徐向前回忆红军筹划“新长征”,张学良不赞同:静待西北局势变化

药品也极其匮乏,使得许多将士们不能及时接受医治,他们的生命在流逝,他们的身体在痛苦中挣扎。

中央的领导人们看到了这一切,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他们知道,如果红军继续留在陕北,那么他们的生命将会更加艰难,他们的身体将会更加疲惫。

敌人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疲惫而对他们放松警惕,反而更加虎视眈眈。

徐向前回忆红军筹划“新长征”,张学良不赞同:静待西北局势变化

于是,他们制定出了一个计划,一个大胆的计划——再次南下,进行一次新长征,最终回到西北。

这个计划是冒险的,因为他们不仅要深入敌人的腹地,还要面临着大量兵力的消耗。但是,他们别无选择,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拯救红军。

徐向前回忆红军筹划“新长征”,张学良不赞同:静待西北局势变化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出发的时候,他们收到了张学良的信。张学良在信中告诉他们,不要轻举妄动,静待西北的局势再做决定。

中央的领导人们看到了这封信,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疑惑和焦虑。他们知道,张学良的建议是有道理的,但他们也明白,如果他们继续留在陕北,那么红军的将士们将会面临更大的危险。

同时他们还要考虑张学良所言是真是假。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央的领导人们决定召开一次紧急会议,讨论他们应该怎么办。他们的决定将会影响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将会影响到中国革命的进程。

徐向前回忆红军筹划“新长征”,张学良不赞同:静待西北局势变化

在会议上,中央的领导人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考虑了红军的实力,权衡了各种利弊。他们的决定是艰难的,但他们的决定是明智的。

最后,中央的领导人们做出了决定。他们决定留在陕北,等待西北的局势明朗化。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因为他们可能会错过南下的最佳时机。但他们也明白,只有等待,才能确保红军的安全,才能确保中国革命的顺利进行。

张学良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为何会给红军传递消息?

张学良其人

张学良被任命为东北军总司令,他心怀家国,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保卫家乡的战斗中。然而,在与红军的作战中,他却屡战屡败。

徐向前回忆红军筹划“新长征”,张学良不赞同:静待西北局势变化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日本从东北开始逐渐向中原蚕食,国家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作为东北军总司令的张学良,自然义不容辞地要保护家乡。

然而,蒋介石却不让他插手日本事务,反而要他去与红军作战。张学良心中矛盾,他明白,国难当头,民族意识觉醒,此时内部纷争只会让国家陷入更深的危机。

徐向前回忆红军筹划“新长征”,张学良不赞同:静待西北局势变化

在一次会议上,张学良毅然提出国共合作,希望能共同抵御外敌。然而,他的提议却遭到了蒋介石的严厉批评。张学良并未因此气馁,他又多次请求,希望能说服蒋介石。然而,蒋介石却毫不留情地斥责他,让他心灰意冷。

张学良早就知道蒋介石的为人,他明白,要想保卫国家,只能寻找新的出路。1936年,他与我党秘密联系,希望能够共同保护国家。

陕北气候恶劣,粮食短缺,红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由于生存环境的严峻,红军不得不计划再次进行长征,以保全革命的实力。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张学良发来了一封密信。

徐向前回忆红军筹划“新长征”,张学良不赞同:静待西北局势变化

张学良在信中建议红军先等候几天,静候西北时局的变化再做打算。领导人们拿到这封密信,感到十分惊讶。因为他们与张学良的接触并不多,他们不清楚张学良的真正意图,不知道他是真心想要帮助他们,还是设下陷阱。

经过一番犹豫和讨论,领导人们最终决定听从张学良的建议,暂时停止长征的计划。他们决定留在陕北,等待时局的变化。

为了加快国民党所谓的剿匪进程,蒋介石亲临西安,指挥监督作战,张学良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告诉红军先不要有下一步动作。

果然,不多时,震惊天下的西安事变发生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在西安事变中扣押了蒋介石,迫使他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这个事件不仅改变了国民党的态度,也改变了红军的命运。

徐向前回忆红军筹划“新长征”,张学良不赞同:静待西北局势变化

由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红军再也不用通过长征来保存革命实力,而是能够光明正大地与国民党进行合作。这次合作,使得红军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为抗日战争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学良的坚持和勇敢,让国家民族看到了希望。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是一位真正的人民公仆,一位英勇的爱国者。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然而,张学良的一生并未因此而平坦。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的处境变得艰难。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毅然决定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他的决定却引起了国民党内部的不满和反对。有些人借口夺权,将张学良将军排挤出了国民党的高层,不再受重用。

徐向前回忆红军筹划“新长征”,张学良不赞同:静待西北局势变化

张学良将军的遭遇,让许多人感到不公和愤怒。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他坚信,只有国共合作,才能战胜侵略者,保卫祖国。

张学良将军的坚定信念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和支持。有些人将他视为威胁,对他进行了残酷的迫害。他被囚禁度过了几十年的岁月。

徐向前回忆红军筹划“新长征”,张学良不赞同:静待西北局势变化

然而,张学良将军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在囚禁中,依然坚持学习和思考,深入反思自己和国民党的错误,深入思考中国的未来道路。

张学良将军的故事,告诉我们,信念和奉献是无价的,只有坚持信念,无私奉献,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

一种假设

历史往往是激动人心的,但如果西安事变没有发生,红军会何去何从呢?

在徐向前的回忆录中,他提到了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如果没有西安事变,红军会何去何从?

这个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历史的无尽遐想。徐向前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即使没有西安事变,红军也会取得胜利。

徐向前回忆红军筹划“新长征”,张学良不赞同:静待西北局势变化

1936年的秋天,中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红军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无数的血战,已经疲惫不堪。然而,他们的信念却依然坚定,他们的斗志依然昂扬。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取得全国的胜利,才能让人民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徐向前深知这场战争的艰难。然而,他也明白,只有通过这场战争,才能让中国的革命走向胜利。因此,他带领红军进行了精心的准备,等待着新长征的到来。

为了大局考虑,徐向前短时间内日夜不休制定出了路线与方针。

徐向前回忆红军筹划“新长征”,张学良不赞同:静待西北局势变化

红军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他们有能力应对任何的挑战。因此,只等他下令,红军做好出击的准备。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即使没有西安事变,我们党历尽艰险也一定会取得胜利。”

结语

团结和合作是战胜困难的关键。只有通过团结和合作,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实现我们的目标。张学良的密信,不仅改变了红军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红军以坚韧不拔的斗志,以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激励着全世界所有追求和平、自由、公正的人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