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华人TOP级经济学家魏尚进:如何避免“通缩加债务”的陷阱

作者:NewEconomist
华人TOP级经济学家魏尚进:如何避免“通缩加债务”的陷阱

作者:魏尚进,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学术访问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来源:凤凰财经)

魏尚进:在分化与平庸的世界经济中如何找回活力

本文为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学术访问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魏尚进在“2023凤凰网财经年会”的发言,本文根据发言整理而成,未经本人确认。

各位好,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想法。我的这个题目是“在分化与平庸的世界经济中如何找回活力”。

世界经济增长出现了分化的格局,比如发达国家的增长要比发展中国家要低很多。其实在发达国家之中也有分化的现象,美国经济相对比较好,过去一年多比较担心的硬着陆,出现萧条的情况迄今还没有出现,使得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的概率大大提高,但其他的发达国家,尤其是欧元区、英国等等国等国家的情况很不好。

这当然并不奇怪,因为美国得益于两件事情,一个是欧洲和中东的战争推高了能源的价格,而美国现在是能源的净出口国,所以这样的情况整体来说对美国经济并不是一个负面的冲击。另外,两个地区的战争也增加了很多国家对武器作为一个出口商品的需求,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出口国,而欧洲大多数国家是能源的净进口国,离战区又很近,所以欧洲受到了两重的负面打击。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果它是粮食进口国的话,或者是能源进口国的话,经济也会有负面影响。所以拉美、非洲等国的经济表现不是特别好,相对表现好的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群体,亚洲发展中国家群体是全世界各个地区中的增长最快的地方。

现在有一些机构,对中国经济在疫情之后没有完全能够按照理想的恢复,表示有担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本来是把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往上调的,最近从原来的5.2%的增长率上调到5.4%,但是同时它把明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往下调成了4.6%。尽管这样,在大的经济体中(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仍然是少数几个增长比较好的国家。唯一一个能够持续的比中国增长快的国家是印度,今年和明年的预测都是6.3%左右。

当然,中国经济相对于潜在的增长率来说,应该说还有继续提高的空间。短期之内企业的投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信心都没有完全恢复到和潜在增长率相吻合的水平。

在短期和中期中国经济都有一些挑战需要应付。短期的挑战,包括如何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和企业的投资信心,如何管控地缘政治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如何阻断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对其他行业的负面溢出,如何在地方政府与企业债务杠杆率较高的背景下,能够有效的刺激经济增长,还有是如何避免通胀加上债务的这样一个双重陷阱。长期挑战也有不少,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如何对冲就业年龄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

短期和长期的挑战每一个都可以讲,给定我有限的时间,我想集中关于如何避免“通缩加债务“的陷阱这个问题来做一个很简短的交流。

首先我想指出,通缩与高债务对经济增长而言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组合。美国三十年代大萧条,当中出现了通货紧缩,CPI增长是负的,加上债务比较高这样一个组合,使得经济很难发展。过去的所谓日本经济的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失去的三十年,实际上也是有经济总是在通缩附近徘徊,然后经济里面存在比较高的的债务的现象。

之所以说通缩与高债务是一个比较危险的组合, 逻辑很简单。在通缩加高债务的情况下,从企业角度出发,因为债务是以名义价值来计价的,在通缩的情况下,使得企业负债的实际水平就越来越高,接下来融资就很难,没有银行或者资本市场上愿意给这样的企业提供比较好的融资,所以企业资金链断掉的情况就非常容易出现。

还有一个,假设我是企业,在通缩的情况下,我的客户会认为我的产品过了6个月比现在还要便宜,过了十来个月比现在还便宜,没有人愿意买我的东西,所以也会人为造成似乎是我的需求不足,表现的形式是我的投资的兴趣也不足。

同样的,假设多半的居民认为是通缩,一旦通缩这个现象变成是一个常态的发展,居民也会产生预期,预期价格6个月以后要比现在要便宜,十来个月以后还更加便宜,所以大家就会推迟消费,而推迟消费这个行为也会造成表象上是需求不足,背后的背景是这个通缩而造成的。所以通缩加上高债务是非常危险的组合,一旦居民和企业形成了这样的预期以后,再要拉出来就比较难。

现在中国经济还没有陷入这样的陷阱,但是在陷阱的边缘徘徊,从这意义上说,需要加大政策的力度,把经济从通缩加债务的陷阱的边缘拉回来。

财政政策有用,但是更强更有力的货币政策加上结构性的改革是不可或缺的,是把经济从通缩与高债务组合的边缘拉回的最重要的政策。我们国内的经济状况下,应该说货币政策有更强更有力的空间,现在的货币政策相对于这个目标来说还不够强不够有力。

政策还不够强不够有力的原因可能是有几点担心,一个是担心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度贬值;第二个是担心出现美式和欧式的高通货膨胀;第三是担心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效率有限,以前做过似乎不太有效;第四是担心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空间有限,似乎没有多少空间可以做的。

我的个人的看法是,其实这里面的每一份担心或许都不太成立。

首先,担心人民币汇率大幅度贬值这个事情,我们要认识到,汇率本身不是一个政策目标,只是一个政策工具。我们的选择不是说要不要让汇率贬值,如果是简单地选择要不要贬值,当然我们希望选择汇率的稳定,但如果我们的选项是让经济大幅度下滑,还是让汇率有可以有比较多的波动,显然是保住经济是更加重要的。如果在保住经济这个目标的执行过程中,通过更强更有力的货币政策造成暂时的汇率贬值也没什么了不起,并且汇率贬值通过提高国际对国内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还可以增加外部需求,可能对经济的恢复反而更有好处。经济恢复恢复好了以后,人民币自然会重新升值,重新回到原来的价值。

第二个,担心太强太有力的货币政策会出现像美国和欧洲过去一年半里面那样的高通货膨胀,这样的担心对现在的经济基本面来说应该是过分的担心。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正好是倒过来的,不是很需要担心出现大幅度通货膨胀的情况,而是我们担心已经在通缩的周边徘徊,一旦通缩的预期变成居民或者企业固化的预期,以后再要扭转,成本就非常的高,所以这也不需要担心。

第三个是有些人说,我们以前试过,把利息率降下过一点点,似乎没有看到很大的效果。这个其实也很好回答,过去的小的动作效率有限,并不表明更强更有力的动作就一定会无效。

最后一个担心是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空间有限。有些人说我们的利率似乎已经很低了,要是和几年前比的话很低的,但是这样的比较并不完全。比如说我们相对于多半的发达国家,日本美国来说的话,我们的银行准备金率还是比较高的,有继续放宽的空间,即使政策利率也是有继续放宽的空间,而且现在我们的政策利率离0还差得很远,即使以后有一天接近的话,过去一年主要央行的所谓的数量宽松的政策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工具。所以货币政策没有进一步宽松空间的这种担心的是不太成立的。

当然我现在强调的是要用更强更有力的货币政策来避免掉入通缩这样的陷阱,要能够更好的解决通缩加债务的陷阱的话,还需要有一系列结构性的改变。我希望我们其他几位发言者能够针对说,一些什么样的比较好的结构性改革可以继续可以推出,可以让中国的经济恢复到潜在增长率上面来。

谢谢各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