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0到20万元,我在这里看见乡村的无限可能

作者:醴陵发布

时序的更迭从来匆忙,距离上次来均楚青山村已经过去5个月。小半年后再次谋面,一路上仍是熟悉的树影横斜、山青云软。即便初冬霜寒,也依然处处生发着绿意。青山的魅力尽在一个“青”字,山色青润、水色青透、村民亲切,迈步青川,举目皆青。

从0到20万元,我在这里看见乡村的无限可能

青山村,村如其名,坐落在一片青山绿水之间。这里本是醴陵西部一个极其普通的山村,特色资源和优势并不突出,和很多乡村一样面临空心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周边地区的变化日新月异,这里的时光却仿佛停滞……

然而,从2022年开展美醴乡村幸福屋场项目建设开始,青山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提档升级、乡村治理高效有序,不仅获评湖南省乡村振兴村级实践交流基地,还被列为全省乡村振兴五条对外宣传推广路线之一,交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满意答卷。

不经让人好奇:这里是如何找到发展突破口的?透过青山村,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咬定青山不放松,大道直通城镇中

与醴陵周边乡村相比,青山村的优势并不突出,反而显得有些平平无奇。论文化旅游,沩山村被誉为“千年古窑村”,拥有1000多年的深厚陶瓷文化底蕴;论产业发展,孙家湾村每年销往全国各地的各类酒容器超8000万件,被誉为“中国酒容器之乡”……青山村唯一亮点,似乎只有青山?

从0到20万元,我在这里看见乡村的无限可能

“青山村有如今的发展,可以说就是从这条路开始的。”党委书记乐建军感叹。过去,这条贯穿全村、村民祖祖辈辈外出务工求学的唯一道路,是一条“三步之内难见平地”的烂路,村民在路上经过,“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道一头连着大型萤石矿场,一头连着通往均楚镇区和醴陵市区的公路。多年来,大货车反复碾压,村道破败不已,加上尾矿细沙从车厢撒漏,每次出行都是一次饱经风沙的历险。

但青山村谋发展的决心,不亚于任何一个地方。“老话都是这么说:‘要想富,先修路’。曾经有一个项目本来要落户在村上,就是因为路不好,最终被对方否定了。当时我就下了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把这条路修好了。”乐建军说,在醴陵市委、均楚镇党委、青山村支村两委“三级书记抓整改”的推动下,修路资金筹措到位,占地问题迎刃而解。矿场企业对货车车厢采取“下铺上盖”形式包裹装载,确保不再撒落尾矿砂。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去年12月,青山村完成“白改黑”,新铺的柏油马路通车,原本不足5米的村道加宽至6米,加上特地安排的三条标线精心装扮,这条路被大家形象地称为“彩虹路”,正好印证了“风雨之后见彩虹”这句俗语。

从0到20万元,我在这里看见乡村的无限可能

遮天蔽日的尘土不见了,沿途的房舍不再闭门关窗,村民们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道路改造不仅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改善了道路环境,还提升了乡村“颜值”,打通了干群之间的“连心路”,更架起了推动乡村振兴的“高速路”。村上还邀请湖南工业大学学生为屋舍涂鸦创作,让原本老旧、空白的墙壁变得色彩斑斓。

如今,村里大大小小的建筑涂满了各种风格、主题的艺术作品,让这里充满了艺术气息。昔日的乡村旧貌也变成代表乡村文明新形象的宣传阵地,既给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也在潜移默化中滋润了村民的精神土壤。

从0到20万元,我在这里看见乡村的无限可能
从0到20万元,我在这里看见乡村的无限可能
从0到20万元,我在这里看见乡村的无限可能

思路决定出路。尝到甜头的青山村,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招引新型业态入驻,先后落地农产品加工、研学交流、亲子教育、儿童关爱服务等产业项目。今年7月,村上还与醴陵融媒合作开展“走进绿水青山 走近金山银山·融媒记者来了”活动,短短3天吸引上千游客,实现桃形李等农产品销售收入30多万元。

这个常住人口不足1000人的村落,现在人均年增收1440元,村集体收入从2017年以前的0元到去年11万元,今年一跃超过20万元。

青山依旧在,金山多起来

“道路通了、环境好了,村里的瓜蒌基地收益也越来越好,已经逐步成为我们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基地之一。”2023年接近尾声,青山村村委钟业泉也开始复盘一年来的收获:“今年是盛产期,每亩瓜蒌地产值可达6000元。除去人工、种植成本,每亩利润有2000元左右,带动了周边百余户村民劳动增收。”

从0到20万元,我在这里看见乡村的无限可能

钟业泉提到的瓜蒌基地由青山村村委在2022年引进,承包132亩土地,其中村集体占股24%。但其实,这个建议被提出之初并不被投资方看好。“瓜蒌苗是4月下苗,但我们经过商讨、确定引进项目的时候已经到了5月底,实际上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时间。”钟业泉说,村上不想错过这个好机会,支村两委就带着大家到现场实地考察学习,给投资方做工作,把项目“接”到了村上。

在离瓜蒌基地不到10米的地方,连片的瓜果蔬菜基地里,红菜苔、白菜苔等长势喜人。承包这个瓜果蔬菜基地的是村上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村上几个农户成立。合作社的老板既是员工,也是股东,每个菜苗和瓜果从育苗到市场售卖都是大家协同合作、亲力亲为。

从0到20万元,我在这里看见乡村的无限可能

村上的产业越来越多,村民老张和老伴在集体经济项目间“车轮大战”。“几个项目加起来,我和老伴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老张感叹,在家门口就能把钱赚的感觉真好。

做强优势产业,党建引领是关键。而青山村有一套自己的模式: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监测户+脱贫户”模式,构建起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经营”,项目“扶持”,村集体、监测户和脱贫户“三受益”发展格局。

从0到20万元,我在这里看见乡村的无限可能
从0到20万元,我在这里看见乡村的无限可能
从0到20万元,我在这里看见乡村的无限可能
从0到20万元,我在这里看见乡村的无限可能

在这个模式下,村委会是领办主体,7家合作社建成了由瓜蒌、桃形李、茶叶、花卉、蔬菜等支柱产业连成的产业基地,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了周围村民增收,还利益链接了3个乡镇45户监测户、20户“两有”脱贫人口及一般农户共100余户,以此提高低收入脱贫户及监测户家庭经营净收入比重,促进农村低收入脱贫人口与监测对象就近就地发展产业,形成防返贫机制。

走农业产业化道路的乡村很多,为什么青山村成功了?

乡村振兴要避免同质化,关键是做到因地制宜。在发展过程中,这里不是被动地等待工业的反哺、城市的带动,而注重以生态重塑为保障,营造产业融合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集中连片产业帮扶基地建设,在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中,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青山不老我不闲,助力家乡有乡贤

随着乡村的转型和经济的持续发展,难免会出现许多新问题。人的问题,是所有问题中的关键问题。大量的年轻人涌入城市从事非农就业并定居,而留守乡村的本土人才数量短缺,素质和层次都不高。

如何满足与匹配乡村振兴的实践要求?挖掘乡贤文化内涵,保护乡贤文化资源,是青山村的绝招。

从0到20万元,我在这里看见乡村的无限可能

在村道旁有一座被完整保存下来的红砖房,这是计划经济时期的“青山商店”,现在改建成了乡贤馆。青山村还成立了乡贤联谊会,以乡贤馆为阵地,挖掘乡贤文化内涵,保护乡贤文化资源,以此记录乡情、留住乡愁、传承根脉。

今年1月18日,均楚镇组织召开“湘商回归和返乡创业”乡贤新春座谈会,并组织乡贤到青山湾幸福屋场参观指导工作。7月16日,在“走进绿水青山,走近金山银山”乡贤座谈会上,10多位青山乡贤代表们用各自的学士专长、创业经验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建言献策、创新创业、乡风文明、促进和谐、助推公益等积极作用,共同奏响新时代青山村之歌。

从0到20万元,我在这里看见乡村的无限可能

乡贤人才与乡村故里之间,无法割舍的纽带就是乡情。“家乡的发展建设,我们责无旁贷,能出一份力就出一份力,让家乡变得更加美好。”从青山村走出去的汤湘雄在株洲创办了自己的汽车维修公司。村上学校大半是留守儿童,汤湘雄每年都会自掏腰包,请人给村上学生量身定制校服,出钱给学校装空调、购买午休设备;在外从事医疗器械行业的刘景培,在疫情爆发口罩紧缺的时候主动联系到村委会,通过物流邮寄了几万个口罩无偿捐赠给全村村民使用。今年,他还自己出资购买了一套健身器材,供老人们锻炼休闲。

据统计,青山村收录在醴陵乡贤名录上的乡贤就有30多位。青山村通过建立完善的乡贤组织网格、工作机制,引导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不仅增进了在外乡贤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引导发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更充分调动广大乡贤回报桑梓、建设家乡的积极性。

从0到20万元,我在这里看见乡村的无限可能

关注年轻人的同时,老村民也被照顾到。乐建军介绍,村上常态开展党群议事活动,注重动员村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和村级事务管理。如在幸福屋场建设中,村民群众积极建言献策、投工投劳,自发参与工程管理和日常维护,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得到很好发挥。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以绿色为底色,“幸福屋场”为起点,最终定位打造“特色生态小镇”的青山村,用生动实践告诉我们:成功路径千条万条,乡村只要立足自身特色优势,敢闯敢干,就会衍生无限可能。

“青山村的发展实践证明,我们选择的产业振兴发展思路是对的!”乐建军说,推进“农旅融合”,是青山村下一步发展方向。

从0到20万元,我在这里看见乡村的无限可能

今年9月,青山村获评为湖南省乡村振兴村级实践交流基地,肩负起探索乡村更多可能性的重任。现在,青山村的梦想愈发照进现实。

“均楚镇未来总体目标是建设环境、产业、管理、法制、宜居五位一体的特色生态小镇,而青山湾幸福屋场建设对于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均楚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青山湾幸福屋场创建地,健康步道建设项目、智慧监测系统项目、垃圾处理建设项目等数十个重点子项目正在逐一推进。他们还将深度探索发展前景,精心打造“旅游+生态”、“旅游+产业”等“旅游+”系列新业态,努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从0到20万元,我在这里看见乡村的无限可能

漫步在青山村,山水环抱,青砖黛瓦,炊烟袅袅,仿佛置身在一幅乡村水墨画中,让人对辛弃疾的诗句体会更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青山村的未来会在哪?对于这个问题,当地党委、村民、乡贤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在这些理念的影响下,青山村正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