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棣称帝时才42岁,后宫佳丽三千,怎么就没能生下一男半女呢

作者:史为今用

前言

朱棣这个人,他为何在42岁时才称帝?他那后宫佳丽三千,怎会没有生下一男半女?

这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本是一位安稳的藩王,却在中年时起兵篡位,成为了一代明君。他继位后,为了巩固权力,纳妃3000。但奇怪的是,这些佳丽终其一生,竟无一人为他生下嗣子。究竟是何原因?这位君王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

朱棣称帝时才42岁,后宫佳丽三千,怎么就没能生下一男半女呢

一、本无夺嫡之心的朱棣

1409年冬,已经登基为帝7年的朱棣,在紫禁城勤政殿处理奏章。他神色凝重,眉头紧锁。自从那年春天起兵夺位以来,朱棣整日为国家大事奔波劳碌,已经很久没有好好睡过一个觉了。

朱棣本就是朱元璋最小的儿子,本无夺嫡之心。他性格温和,善良仁厚,受父亲皇帝的真传,有着先人的责任感。如果不是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大肆削藩,损害了藩屏的利益,朱棣本想一直做一名安稳的藩王,无忧无虑地享受荣华富贵。

朱棣称帝时才42岁,后宫佳丽三千,怎么就没能生下一男半女呢

为了捍卫藩屏,40岁的朱棣不得不举起戈矛。经过了3年的战争洗礼,终于在1402年攻克南京,登上了帝位。当他穿上龙袍,加冕称帝的那一刻,心中万分沉重。他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比任何人都要重。整个江山社稷,上下百姓的安危,从今往后,全部扛在他一个人的肩上。

这一个冬日,朱棣独自在殿中挥毫疾书。他的墨迹有力清晰,气势如虹,笔下铿锵有力,正像他的性格。然而眉宇间却透着无尽的劳累与愁绪。他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久没有和心爱的妻子说上一句话,看上孩子一眼了。

朱棣称帝时才42岁,后宫佳丽三千,怎么就没能生下一男半女呢

二、后宫佳丽三千的真相

为了加强自己皇权的稳固,巩固统治,朱棣在登基后大肆收纳后宫佳丽。据说,他的后宫之盛,美女竟达三千之多。然而奇怪的是,这些佳人无一为朱棣生下一子半女。这究竟是为何?

我们不得不承认,朱棣纳妃的部分原因,是出于政治目的。但更大程度上,这却是他身不由己的无奈之举。要知道,在那个时代,皇帝迎娶臣子女为妃,是加强皇权,稳固统治的重要手段。朱棣作为一个称职的君主,他不能不这样做。

然而对朱棣个人而言,这却是沉重的负担。本性温厚的他,厌恶后宫中的争宠与挑拨。他宁愿与小时候的妻子徐皇后相伴终老。只是他明白,自己肩负的不仅是个人命运,更是社稷江山。为了天下苍生,他不得不忍痛迎娶这些妃嫔。这是他作为一个君王,难以摆脱的宿命。

朱棣称帝时才42岁,后宫佳丽三千,怎么就没能生下一男半女呢

于是,朱棣白天勤勉政事,督财赈灾;夜晚则与徐皇后依偎温存。为了不让心爱的妻子难过,他很少与妃嫔来往。任由这三千佳丽,在深宫之中望穿秋水。

这一日,朱棣在文华殿召见几位新纳的妃嫔。她们各个国色天香,美丽动人。见到皇上威严的模样,个个俏生生地行了一礼,神态异常谦逊娴静。

朱棣心中却无丝毫欢喜。他平日里对这些妃嫔并不上心,也无暇顾及她们的起居。今日召见,也只是例行公事。他匆匆说了几句话,便晾着这些佳人离开,任她们在殿中面面相觑。

朱棣称帝时才42岁,后宫佳丽三千,怎么就没能生下一男半女呢

三、妻妾无子的原因

历史上记载,朱棣除了王爷时期的妻子徐皇后为他生下一子外,三千后宫佳丽无一人为他生下嗣子。那么,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朱棣为政勤勉,每日处理朝政繁忙,根本无暇与妃嫔们相处。他一个人需要阅读数以万计的奏折,批注数不清的公文,接见各路大臣,边疆时有变故需要及时处理。整日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其次,他性情简朴,不喜娱乐,也无心于后宫之事,更看不上妃嫔之间的明争暗斗。他是一个随和平易近人的君主,从不摆架子,也不会像其他皇帝那样,沉迷于花天酒地、声色犬马。

朱棣称帝时才42岁,后宫佳丽三千,怎么就没能生下一男半女呢

再者,他与徐皇后的感情非常睦乐,徐皇后已为他生有一子,他对其他妃嫔不甚在意。30年如一日的婚姻,让他们依然恩爱非常。每日工作之余,朱棣也会花时间去看望皇后和儿子。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朱棣那种为国家大业而献身的精神。我们不能否认,一位英明的君主,也会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但朱棣却能够超脱于此。在他心中,国家与天下社稷的利益,远高于个人私欲。正因有了这样无私的奉献,他才成就了一代明君。

有一次,徐皇后暗示朱棣,是否可以减少一些妃嫔。朱棣沉默以对,久久不能回话。他心中十分自责与不忍,却也无能为力。

朱棣称帝时才42岁,后宫佳丽三千,怎么就没能生下一男半女呢

四、朱棣的内心世界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大概可以勾勒出这位开国之君的内心世界:

朱棣是一个责任心极强的人。他继承了先人的血脉,有着为社稷江山而奋斗的血性。他也是一个仁厚的人,不喜权谋,更看不上宫廷中的明争暗斗。他是个简朴质直的人,一个忠贞不二的丈夫。但他同时也是个大丈夫,在必要时刻,他可以为了正义的事业而舍小家,舍小我。

这些品质,都来源于他的生长环境。他受父皇庇佑,从小过着优渥生活。这让他养成乐天知命的性格。又目睹父皇治世的艰辛,使他立下为民的宏愿。深宫生活让他远离纷争。与皇后的婚姻更磨炼出他温和果决的个性。种种际遇构成了朱棣极具君王风度的内在品质。

朱棣称帝时才42岁,后宫佳丽三千,怎么就没能生下一男半女呢

如果我们站在朱棣的角度,也许能够体会他的心路历程:

我本是一介书生,安稳做一代藩王,才是我的期盼。哪里知天不遂人愿,我被迫踏上了争夺皇位的宿命。说来可笑,我倒成了“逆子”的角色。

我宁可天天读书,品茶论道。也好过整日处理朝政,应付大臣。后宫佳丽,我也不甚在意。我所求的无非是家国安宁,与妻儿其乐融融。

朱棣称帝时才42岁,后宫佳丽三千,怎么就没能生下一男半女呢

我原本可以扮演英雄的角色,出征四方。现在却被迫扮演“奸雄”的角色,夺人皇位。我的心境,又有谁人能懂?我也不得不扮演“暴君”的角色,迎娶三千佳丽。这宫廷生活,实在教人讨厌。

然我不能后退,天下苍生就像一条大船。我必须牢牢掌舵,带领他们走向光明......

正是这样的性格和精神,塑造了这位英明神武的开国之君。也让朱棣在短短的7年统治内,为明朝奠定了鼎盛基业。而他那一生无子的宿命,也成为了他奉献精神的注脚。

人言朱棣无子,谓之天意。实则道在人为,人心所向,神灵亦感。

朱棣称帝时才42岁,后宫佳丽三千,怎么就没能生下一男半女呢

结语

多少英雄豪杰,多少苍生典范。历史常常出人意料,却也情理之中。我们不应只看一个人的失误过犯,而要看一个人一生的奉献付出。

朱棣这样的人,正是老子言“为天下式”的典范。

他也许不完美,但他的精神,却是千古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