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③ | 中国第一位个体工商户:将致富“接力棒”交给年轻人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

视频加载中...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③ | 中国第一位个体工商户:将致富“接力棒”交给年轻人

在温州大象城国际服装面辅料市场,商户章华妹的商铺里,有一块“中国第一位个体工商户”招牌格外显眼,旁边是一张复制的老旧版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张编号为“东工商证字第10101号”的执照,是1980年12月11日浙江省温州市东城区工商局发出的,也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本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执照的左下方贴着一张黑白照片,一位扎着两条麻花辫的姑娘正笑得灿烂,她就是1980年19岁的章华妹。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③ | 中国第一位个体工商户:将致富“接力棒”交给年轻人

今年62岁的章华妹坐在自家商铺里,向新黄河记者回忆起45年前的故事和感悟:“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本、第一批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为什么出现在浙江温州?是因为改革开放政策好,是因为温州人有能吃苦、敢为人先的精神。我们那一批温州人运气好,赶上了好时代、好政策。我呢,运气可能更好,比起同一批1000多个温州人,我的先一步递交了上去。”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③ | 中国第一位个体工商户:将致富“接力棒”交给年轻人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章华妹,精力依旧充沛。前些年,她把自己经营了大半辈子的公司交给儿子、儿媳,自己“退居二线”,但不退休。她期待着,“接力棒”交给年轻人后,他们能继续发扬温州人的创业精神,继续用好改革开放好政策,闯出一片新事业,拿到新的“执照”。

18岁起开始摆摊谋生,办下“10101号”营业执照

章华妹1961年出生在温州市解放北路一个城镇职工家庭,父亲在工厂上班,家里7个兄弟姐妹,她是最小的一个。父亲每月的工资,要拿出一半还家里欠的外债,还要养活7个小孩,日子过得很艰难。最小的章华妹,甚至无奈被迫中途辍学。

1979年,章华妹18岁,她面临一个出路的问题。章华妹的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做过布匹生意,头脑比较灵活,鼓励她去摆摊谋生。章华妹就学别人的样子,把一张小桌子摆在家门口,出售一些从杂货商店买来的纽扣、针线、花布头、表带等小商品。

1979年的解放北路,是温州最繁华的地方,国营服装公司、国营饭店等国营企业集中于此,街头广播喇叭里“打击投机倒把”的声音不断萦绕在上空。

章华妹的摊位就摆在家门口,货品也不敢摆得太开,这样便于“戴红袖套”的人一出现,她能迅速收摊躲进家里。“整天都提心吊胆的,被‘打办’(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抓住要罚款,没收所有货。后来‘打办’没有了,穿制服的工商局的人又来,大家也吓得要死。”

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温州许多城镇待业青年,还是坚持在街头巷尾摆摊,与管理人员“打游击”。

一年后的一天,刚成立不久的温州市鼓楼工商所一位工作人员来到章华妹家门口,拦住正要慌张收摊的她,告诉说国家政策已经放开,可以去办理营业执照了,他就是特意过来挨家挨户宣传新政策的。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③ | 中国第一位个体工商户:将致富“接力棒”交给年轻人

听到这一消息,章华妹却在家里思考犹豫了好多天。才19岁的她,不明白办理执照的意义,下不了这个决定。她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鼓励她去领,说有了那本证件,就再也不需要这么偷偷摸摸、东躲西藏了。她听了以后,次日就去工商所填了表格,并交了2张照片。

当时,全国都没有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的样本,温州市工商局工作人员就自己设计了一个,拿到印刷厂印制了2万份。执照上的注册信息都是工作人员用毛笔填写的。当时,整个温州第一批发放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有1844张。

章华妹清楚地记得,1980年12月11日下午,时任温州市工商局副局长陈寿铸将一张比手掌大不了多少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交到她手中,编号是“10101号”。当时,她也不知道这编号的意义,更不知道这编号今后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

凭借敢闯敢拼的精神,带领全家走上致富路

领到营业执照后,章华妹便能够正大光明的摆摊做生意了。头脑聪明的她,开始大展拳脚扩大经营规模,货物品种增加到几十种。原来的小摊无法满足她的生意需求,她就将家里房屋一楼改成门面,找木工做了柜子开起了小百货商店。

1982年底,章华妹和邻居余新国结婚。她把商店交给了娘家,自己停止经商,在家相夫教子。1985年,章华妹花9000元买了一套4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钱大都是借的。在集体企业上班的余新国,每月工资只有50多元,债务压得夫妻俩有些喘不过气,章华妹就考虑要重新做生意。

有一次,余新国去广州出差,偶然发现广州的衣服上有闪闪发光的珠片很好看。当时温州已经有多家服装企业,还有一个羊毛衫生产基地,却没有人做珠片生意。这个商机的发现,让章华妹夫妇欣喜不已。1986年,章华妹去银行贷款一万多元,又向哥哥借了一万多元,余新国也把工作辞了,夫妻俩开始做服装辅料珠片的代理销售生意。一件普通的羊毛衫缀上一些珠片,价格立马能翻上很多倍,章华妹夫妇的珠片生意一下子火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夫妻俩不但还清了债务,还成了当时政府极力宣传的“万元户”。那一年的年夜饭,他们一家三口吃得特别开心。

后来,温州做珠片生意的人来越多,1990年珠片生意开始走下坡路,夫妻俩决定转行,将十几万元积蓄全拿出来办了个皮鞋厂。由于对这个行业不熟,仅一年,皮鞋厂就亏损倒闭,不仅花光积蓄还欠别人几万元材料钱。

这次失利并没有打垮章华妹。1994年,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纽扣市场开始红火,温州市区纽扣店也越来越多,章华妹决定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纽扣生意上来。她和丈夫在温州妙果寺小商品市场租下了一间铺面,专门做纽扣批发,生意又重新红火起来。经过两年多的打拼,夫妻俩再次还清了外债,还花30万元买了一辆桑塔纳轿车,成了社会上最早一批的有车一族。

2004年,浙江电视台举办“寻找全国第一名个体工商户”采访活动,摄制采访组最终找到章华妹,告诉她,她当初领的那本执照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本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章华妹知晓这个喜讯后,十分高兴。章华妹回忆时说,当时温州人去领营业执照,填表格的有1000多人,而她是其中的一个,却很幸运地成了“第一个”。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③ | 中国第一位个体工商户:将致富“接力棒”交给年轻人

电视台的这次采访报道,让章华妹的名字开始家喻户晓。2007年,章华妹将店铺搬到温州市人民西路,店铺面积扩大到200多平方米,并注册成立了“温州市华妹服装辅料有限公司”,自己任董事长,正式完成了从个体工商户到企业家的身份转变,年营业额也提升到几百万元。

年过六旬仍不退休,期待年轻人创造新事业

回想起自己人生当中几个特殊的春节,章华妹还有一个印象特别深刻。2018年春节,她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会议,她宣布把“温州市华妹服装辅料有限公司”交给儿子、儿媳妇去经营,自己则慢慢“退居二线”。但她并不打算退休,章华妹解释说,在自己的创业史中,经营地址换了多次,营业执照也换了四张,公司目前有数百万元的业绩,但近年来,她发现自己已经渐渐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以前,客户都是上门取货,现在搞营销要靠直播靠电子商务,业务洽谈则是靠微信靠会议软件,我对互联网不在行,生意该交给年轻人了。”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③ | 中国第一位个体工商户:将致富“接力棒”交给年轻人

好在,儿子、儿媳妇对这些在行,儿子甚至还开拓出了自己的事业。目前,公司主要是儿媳妇打理,公司在温州大象城国际服装面辅料市场有2间店面,上面还有一层阁楼,几排柜子里的纽扣等服装辅料品种款式数以万计。

回顾这些年自己的创业史,章华妹说,她当年能拿到全国第一本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是凭运气,事实上,世人更应关注那第一批1000多个领证的温州人、温州企业家。“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这句话是著名的温州企业家南存辉说的,这也是温州人精神的真实写照。

1980年的温州,在章华妹领到了中国第一张个体户营业执照后,整个城市乃至全国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到1981年底,全国城镇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85万户,从业人员227万人。

如今,温州市在册市场经营主体突破136万户、其中企业近40万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从2002年的24家增加到目前的1.6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08年的91家增加到目前的3714家,省级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居浙江全省前列。

当下,温州正加快由创业之都向创新之城的突破跨越,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成型。章华妹说,接力棒交给年轻人后,希望年轻人这一代能继续发扬温州人精神,继续用好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创出属于他们的新事业。

记者:陈国亮 策划:潘庆照 策划:郭吉刚 摄像:陈国亮 剪辑:张成霖 编辑:卢婷 美编:杨壹晴 校对:汤琪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