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筷子,事后,汉景帝:此人绝不能留

作者:史为今用

前言

功成名就的良臣,为何还会被猜忌构陷?忠心耿耿的功臣,又为何难逃被诬陷的命运?身临权力中心的明君贤主,究竟会以何种手段除去心腹大臣?这就是西汉初年大将军周亚夫的故事。

一个出身名门望族、立功绩赫赫的名将,却还是在君王的权谋算计下步向末路,走向悲惨结局。他的遭遇不啻是千古奇冤,却也警示后人——要深入观察君主的真实想法,做到防微杜渐,这才是大臣自保之道。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筷子,事后,汉景帝:此人绝不能留

周亚夫之初崛起

周亚夫,生而显赫,是西汉开国功臣、大司马周勃的次子。家世和身份,已预示他必成大器。他自幼受极严格的武将教育,文才武艺无一不精。再加上从小生活优渥,周亚夫的体魄、意志和判断力,都远强于常人。

十几岁时,周亚夫被分封到河南,历练地方官吏。当地民众无不敬重他这位青年才俊与将门之后。有一次,一位神秘的乐婆妇人断言,周亚夫前途无量,必将飞黄腾达,但好景不长,最终还是会在晚年死于非命。周亚夫当时并不在意,因为他并不是家中的长子,预言似乎与自己无关。

然而命运弄人,他的长兄不久后意外杀人败露,被夺去了嫡子的地位。周亚夫这才继承了父亲的封地与头衔。这出人意料的机缘,让他开始对先前妇人的预言生出疑虑——难道自己真的会步入万劫不复的暗潭吗?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筷子,事后,汉景帝:此人绝不能留

没待他细想,西北边疆的匈奴单于骤然发动进攻,大举骚扰边境百姓。年仅二十出头的周亚夫立即汇聚族人,加入征讨军队。他在几场血战中表现异常突出,用兵如神,屡建奇功,让人刮目相看。三年后,周亚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晋升为大将军,统领禁卫军和北部重兵。

更难得的是,即使身居高位,周亚夫仍然严以律己,绝不骄横跋扈。有一次,汉文帝巡视边境军营时,周亚夫坚持皇帝也必须遵守军中规矩,只好恭恭敬敬向他行礼,不能脱帽直立。汉文帝被他的气节和蕴藉所折服,由衷赞叹他是难得的良将。文帝临终时还特意嘱咐世子刘启,一定要善待周亚夫,以他为左右手。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筷子,事后,汉景帝:此人绝不能留

平定七国之乱,立下汗马功劳

景帝即位后的首年,天下局势大好。然而好景不长,第三年,有心献媚的小人进谗言,诬告舅舅梁王谋反。景帝一怒之下,贬黜了梁王。谁知此举激起了全国十余藩王的公愤,纷纷举兵响应,联手攻打梁国故地。一时间,叛乱如火如荼,局面一触即发。

面对十面埋伏的形势,朝中大臣慌了手脚,进退维谷。唯有周亚夫镇定自若,睿智地向景帝进言:不必刻意增援梁国,先让敌人深入;然后从敌后出其不意围攻,必能击溃之。景帝听后大悟,果断采纳其策。

就在敌军攻占梁国都城之际,周亚夫终于亮出了杀手锏。他分兵三路,潜行至敌后,猝不及防之时发动攻击。一场血战过后,叛军溃不成军。周亚夫将胜利的捷报呈上京城,朝野为之欢欣鼓舞。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筷子,事后,汉景帝:此人绝不能留

接下来,周亚夫又率大军连战皇连捷,接连攻下七国故地。三月之间,他就平定了这场叛乱,将七国之地尽数收复。凭借这场胜利,中央权力得到空前增强,诸侯势力受到死命打击,再也难以抬头。 周亚夫的军事功勋,无疑是此次成功的最大推手。景帝对他信任欣赏有加,还特意亲自册封他为丞相,一时间可以说是功業显赫、风头无两。

然而梁王此役领地遭到毁灭性破坏,失去大量子民,心有不甘。他暗中在太后耳边进谗言,诋毁周亚夫奸佞专权、苛捐杂税。太后素来就不喜周亚夫专权,这下更加痛恨他,决心与他过不去,成为日后祸乱的导火线。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筷子,事后,汉景帝:此人绝不能留

局势危机四伏,周亚夫面临抉择

此时此刻,景帝的嫡长子太子刘荣已经十二岁。他娇生惯养长大,又遗传了生母的愚笨,让景帝无比失望。景帝一怒之下,就要废黜太子,改立心腹爱子。群臣无不唯唯诺诺,唯恐得罪圣上。

然而周亚夫挺身而出,正色劝谏。他语重心长地说道:“陛下既然没有其他合法嫡子,就应保持长幼有序,由刘荣继承皇位。这是我朝祖制,也是天经地义。”景帝黑着脸色,心里却已升起一丝疑虑:难不成周亚夫在刘荣心中种下踏步石,准备在朕老去后称制朕儿?这疑云如果不消除,只会为祸无穷。

此后,景帝对周亚夫的信任便暗生裂隙。他减少召见周亚夫商谈机务的次数,也很少采用他的建议。而太后趁机在景帝耳边进言,日日说周亚夫的坏话,使景帝对他愈加反感厌恶。一时间朝堂之上,周亚夫渐渐失势孤立。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筷子,事后,汉景帝:此人绝不能留

一场试探忠心的夜宴

一天,景帝忽然临时决定设宴款待周亚夫。周亚夫恭恭敬敬前往赴约。没想到,席间景帝故意不安排筷子,逼周亚夫用手抓食。周亚夫忍气吞声要求供筷,景帝却无动于衷,理都不理。这一刻,在座的众臣都觉察到,君臣之间的鸿沟已无法修复。这场宴会以极度难堪的形式落幕,周亚夫垂头丧气离去。

景帝冷眼旁观,心想周亚夫已脱离自己掌控,必须早日除去。于是暗示朝臣,利用任何机会整死周亚夫。终于,有奸臣抓住周亚夫儿子为父亲置办丧葬兵器的小事,诬告他谋反。

周亚夫获罪入狱,锒铛加身。他哀号辩解——那只是自己老死后的陪葬品,以示生前用兵之能。况且自己都这把年纪,哪有造反的可能!然而景帝置若罔闻,直接下令将他投入天牢关押。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筷子,事后,汉景帝:此人绝不能留

在阴暗潮湿的地牢中,周亚夫遭受各种凌虐与折磨。面对毒打与酷刑,他仍然昂然自若,丝毫不屈。通过牢房的细缝,他甚至在石壁上刻下自己的遗言,以示清白和不屈的志向。

五日过后,因饥饿和折磨严重,周亚夫已经奄奄一息。景帝仍心狠手辣,最后一次审问他时,还冷言冷语进行羞辱和侮慢。周亚夫终于忍无可忍,回到牢房后愤而绝食,在极度的痛苦中去世,时年仅五十。一个功勋卓著的名将,就此凄惨地被害死在监狱之中。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筷子,事后,汉景帝:此人绝不能留

结语

周亚夫之死,震惊了当时的朝野。景帝虽然表面悲痛欲绝,却暗自松了口气。然而好景不长,此后朝政日坏,民变此起彼伏。景帝被迫重新启用一批老臣,才勉强维持住权力。他在夜深人静时,也常常想起周亚夫的忠谏与苦劝。甚至在几年后病危将死之时,也为自己杀死周亚夫一事留下遗憾和深深歉意。

可惜时光不可倒流,周亚夫功勋卓著的一生,终究难逃被猜忌的命运。他为景帝平定内乱立下汗马功劳,却换来的是杀身之祸;他挺身为太子争取应有权利,结果被诬谋权篡;他忠心辅佐至死不渝,最终却凄惨命丧黄泉。后世君臣当知晓,忠良之士,正是国之幸事;若过分猜忌,则祸患由此萌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