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作者:书山里的墨客

前言

曹炳万和柳溪烈两位老人的爱情故事虽然平淡,但所表达的情感是热烈的,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在镜头下的他们像热恋期的年轻人,但是在了解他们的故事后,观众为之担忧,这又是为何?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小说《亲爱的》中的叙事主题和人物塑造

纪录片作为一种非小说叙述方式,如何讲好一个真实的故事,使之引人入胜,是它面临的最大挑战。其中,故事的主题、人物设置是这部作品的核心。《亲爱的》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最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选择了一种贴近生活,同时也是最能打动现代人心灵的主题。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每个人都被时代的潮流所裹挟,身不由己地前行。在许多人心中,爱已经变得虚无缥缈,不可捉摸。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亲爱的》这首歌的诞生,让人们再次相信,原来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美好的爱。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言,爱是一门需要知识与勤奋的艺术。爱并不是一种有限的能量,如果你把它交给别人,心中有爱便有无限的能量。正是二人相互关爱、不断付出,才成就了这份美丽的爱情,唤醒了现代人对爱情的渴求、信仰与期待。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随着全球“银发潮”的来临,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以老年人为中心,关注老龄化社会的纪录片。这种题材的人物纪录片,以老年人的生活体验为切入点,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启迪人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效益。但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特有的特点,他们的节奏慢,机动性差,不能满足大部分观众的视听需要,这也是纪录片和影视作品追求经济效益的原因。总体而言,目前老年题材人物纪录片数量不多,仍属于小众、冷门的类型。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这些纪录片对老年人的形象也有一定的局限,多以“孤寡老人”、“留守老人”、“残障老人”等负面形象出现,使公众对老年人产生一种消极的老龄化情绪,加深了人们对老龄化问题的忧虑和焦虑,从而使观众对老年人存在某种程度的偏见。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亲爱的》一改前几部纪录片中老人的形象,曹炳万与柳溪烈夫妻所展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彼此相爱,这样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态度,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企及的。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亲爱的》给大众呈现了一种堪称典范的爱情观和人生态度,它使人们不再对老年生活感到悲观和恐惧,对爱情重新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通过夫妻俩积累起来的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人生视角,给人以新的启示和感悟。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小说《亲爱的》的叙述特色

《亲爱的》是一部以平民百姓为题材的纪录片,其叙事特点与其它纪录片有明显的不同。《亲爱的》是一部很简单的纪录片。

在影视作品中,故事情节是支撑整部作品的根本。纪录片的情节不同于故事片、电视剧,是由导演或编剧主观创作出来的,而是在真实记录、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根据拍摄的题材,对情节进行适当的取舍,将经过梳理和选择的素材合理地排列组合,使所要表现的主题和内容更直观地表现出来。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亲爱的》中大部分都是老夫老妻的日常生活对话,连场景都不多。老人们很少出门,要么去医院,要么去山上捡拾柴火。不过,也正因为如此简单的剧情,才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夫妻二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打闹,互相打趣,互相关心,这一切都使纪录片变得有趣起来,让人在平淡中感受到温馨。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这部纪录片采取逐级递进的阶梯式叙述方式,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并以特定的主题象征为主线将内容串联起来。一开始是爷爷奶奶幸福的生活,但随着老两口的宠物狗去世,爷爷的病情越来越重,奶奶带着孩子们准备迎接爷爷的离开。随着剧情的发展,故事情节被充分地展现出来。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韵律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生有规律变化的节奏。记录片的节奏可以分为外部节奏与内部节奏两个方面。内韵与外韵互相作用,内韵是外韵的基础,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协调统一,才能像一首交响乐,抓住观众的眼球,推动情节发展。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其内在的叙事节奏通过纪录片自身的情节发展来体现。《亲爱的》是一部比较慢的纪录片,前半部讲述了爷爷奶奶的爱情故事,给人一种平淡而温暖的感觉,这也让爷爷去世后所产生的悲伤更加强烈。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在的节奏表现在屏幕的编辑与音效上。爷爷奶奶的儿女吵架的时候,镜头切换得比较快,从多个角度、多个机位将爷爷奶奶的面部表情、动作都拍下来,表现出情节的张力。

本片以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相结合的方式,将纪录片的整体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张弛有度。慢的时候,给人一种舒缓而不沉闷的感觉,快的时候,又不会给人一种强烈而突兀的感觉。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一开始,爷爷和奶奶正在扫地,奶奶嫌扫得太累,爷爷就说:“那我扫,你好好休息。”奶奶感激的拍了拍他的后背。之后两人进了山,砍了些柴火,然后在火堆旁烤了起来,外婆将温热的手放在老人的头上,给老人取暖。无论去哪,他们的手都会紧紧的握在一起。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奶奶睡着了,爷爷看着她的脸,伸出手,轻轻的抚摸着她的头发。这些细节贯穿整部纪录片,充分表现出夫妻二人之间的关爱与关爱,也让观众从这些细微之处更能体会到二人的深情。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象征手法的使用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纪录片是一个全方位的符号系统。它通过语言、图像、色彩、音符、场景以及人物服饰、等基本要素,传达了更为深刻的信息,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

纪录片是一门以图像、声音为媒介的艺术,它需要一系列的图像符号,才能实现表达情感的叙事意图。纪录片《亲爱的》中的一些象征符号贯穿始终,可说是主题符号,也是影片叙事的一条重要线索,对于推动影片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江水。江水可以说是这部纪录片中最为明显和重要的主题象征。纪录片的名字叫《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爷爷奶奶经常坐在河边发呆,每当两个老人要离开村子去集市或去医院,他们就会牵着手走过那座横跨河的桥。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爷爷住院了,生命也快走到尽头了,外婆回家整理了爷爷的衣物,一个人坐在河边。从二变一,这是悲哀。人生如江河奔流,奔流不息,无人可挡。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衣物。在这部纪录片里,服装也起到了贯穿整部纪录片的作用。在纪录片开始时,爷爷奶奶经常穿着色彩鲜艳的韩服出现在镜头前,表现出两人虽已结婚多年,但仍如初恋般相爱。

随着剧情的推进,爷爷奶奶开始面临死亡,他们去市场买了几件衣服 ,约定谁先离开,谁就把衣服送去给孩子们。到了最后,奶奶一把一把火烧了爷爷的衣服,还叮嘱他,天气冷了,一定要多穿几件衣服,自己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穿过鲜艳的衣服,而是穿了一件深色的衣服,以示奶奶的不舍。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雪。雪是纪录片的一个重要象征,它在推动故事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开始,老太太坐在雪地里哭,白雪中透着一股凄凉的气息。在接下来的故事里,外公外婆和外婆一起铲雪,外婆听说吃初雪可以增强听力,于是就互相喂雪。虽然是冰天雪地,但却充满了温暖。爷爷走的时候,外婆也是一个人走在雪地里。虽然同一件事物,表达的感情却大不相同。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火,是整部纪录片当中不可或缺的象征。纪录片的开头,是一场大雪过后,爷爷奶奶围着火堆,篝火上放着小鱼干和玉米。我们坐在火堆旁,边吃边聊,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了爷爷奶奶的身世,以及他们相识的经过。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第二次,是老奶奶讲起了他们结婚后的故事,两个人从小就结婚了,直到很多年后,奶奶才知道什么是夫妻,两个人应该怎样生活。在这段时间里,爷爷对她很温柔。后来,随着爷爷身体越来越差,,奶奶一件一件地烧掉了了爷爷的衣物,那一场火,就成了他们离别的标志。终于,当奶奶在雪中哭泣的时候,冬日的火焰不再给她带来温暖。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亲爱的》是一部具有浓郁韩国文化气息的纪录片,其中包含了许多韩国文化的象征。

韩屋和韩服都是韩国文化的代表。无论在哪个国家,现代都市里,都很难见到传统的服装与建筑,即使是韩国,也只有一些偏远的乡村,住在韩屋的老人穿着韩服。韩屋韩服都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但在这对老夫妻的身上,却是如此的和谐,这是二人相伴一生的体现。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方言。如果仔细听的话,就会发现,这两位老人所说的韩语,与韩国电视剧中的发音、语调都不太一样。其实韩语有两种,一种是标准语,一种是方言。在中国,有些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就是说方言,韩国也不例外。爷爷奶奶讲的方言要比普通话亲切得多。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江水。江水是纪录片的主题符号,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一部名为《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的纪录片,其实它的另一个别名是《公无渡河》。题目出自韩国民间歌曲《公无渡河歌》,大意是说丈夫为了保护老婆不让老婆过河,非要自己过河,结果不小心掉进了河里。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因此,“过江”、“过河”等韩国文化都含有“死亡”的含义。乐府诗中对“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等词的描写也颇多,意义相近。因此,这部纪录片的片名还暗含“别离开我”的含义,表达了老奶奶对爷爷的依恋与思念。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垒石块。在纪录片的最后一幕中,有几次是用石头堆成的小石头。在韩国,这些小石头很常见,比如江边,河边,湖边,还有海边。韩国人在水边玩耍时,几乎都会在这里堆上一小堆石头。关于这些石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把它们堆在一起,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二是石头堆可以使死者投胎,使其在来世得到幸福。作者认为,这些石头堆出现在纪录片的最后一页,就是要表达对已故的老爷爷曹炳万的怀念,并祝愿他来世能有一个幸福的未来。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视听语言的使

影视叙事离不开视听语言。《亲爱的》是一部极具魅力的纪录片,其视听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空镜头由于纪录片中很少有解说,为保证流畅性,许多时空的交代,场景的转换,未尽的情感,都通过空镜头传达出来。

在纪录片中,大量的空白场景被用来展示场景和时间线。屋檐上积着雪,河上结了冰,炉中的木柴烧得正旺,寒冬已至;枝头鸣唱的鸟儿,象征着寒冬已逝,春天徐徐来临;花开了,春天来了。从公交车的后视镜看,应该是外公外婆出来了。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情节的衔接。在老婆婆讲述她和爷爷往事的时候,第一幕是爷爷奶奶睡着了。为了让这个故事看起来不那么突兀,纪录片中用到了一堆柴火,然后镜头对准了坐在火堆旁,看着自己的奶奶。如果上一幕是在睡觉,下一幕是奶奶坐在床上,那画面就会变得很奇怪。中间加了一段燃烧的柴火,让画面变得更加自然,也给了这个故事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抒发情感。纪录片中许多情感表达并未直接以镜头画面呈现,而是以空场达未完的情感。为了含蓄地表现老人的离开,将老人经常坐着的椅子放在院子里,和白雪覆盖的地面上,传达出一种悲伤和迷茫的感觉。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长焦距镜头法。在《亲爱的》中,长镜头经常用到。例如,在子女来访之前,爷爷会把一枚胸针别在奶奶的韩服外套上。这一长一短的镜头,忠实地记录下了爷爷对奶奶的关爱。由于视力不好,爷爷戴着老花镜,眯着眼,费了好大劲,才把那枚胸针整齐地别在衣襟上。奶奶时不时的抬起头,深情的看着爷爷。纪录片一开始,有一分钟的时间,奶奶坐在雪地里哭泣,不禁让人问:到底是怎么回事,让奶奶这么难过呢?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同时也让人开始为奶奶前途担忧起来。纪录片结束时,相同的场景又出现了。爷爷去世后,奶奶将爷爷所有衣物都烧了,然后边哭边往回走,最后坐在雪地里,望着爷爷的坟痛哭,这一幕时长两分半,纪录片以以外的哭泣声结束,解开了纪录片开头的疑团,但更多的是为老奶奶以后的人生担忧,为失去亲人的悲痛。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特写镜头,在《亲爱的》中的特写镜头,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爷爷奶奶的面部特写,通过特写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另一种是身体部位的特写,通常是两个老人牵着手,或者是一些很小的动作,来表现他们对对方的爱。

在纪录片中,有一场爷爷给奶奶的膝盖吹气,然后二人一同去医院的镜头,让观众知道老奶奶膝盖不舒服,需要定期去医院打针。注射之后,是爷爷将手放在奶奶的膝头上,轻轻的按摩。虽然两人都没有说过话,爷爷也没有看她,但是他放在膝盖上的手,却清楚地传递着他对她的关心。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当奶奶讲述她死去的6个子女的时候,导演先拍下了这对夫妇紧紧相握的手,然后是爷爷的脸部特写以及奶奶的脸部特写。爷爷闭着眼睛,低着头,奶奶看着前方,脸上没有悲伤,也没有痛苦,只有思念。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固定镜头。固定镜头在一些纪录片中被广泛使用。《亲爱的》也有很多固定的镜头,经常用来拍情侣们坐在一起聊天、打闹的画面。两个老人坐在门口,一边聊天,一边唱歌,气氛很是融洽。这个时候,镜头的角度和距离都没变,但是经过剪辑之后,爷爷奶奶坐在门口唱歌聊天的画面被剪辑出来,时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远镜头。从远处看,观众仿佛置身于旁观者的角色,从远处观看爷爷奶奶的生活,能完整地看清他们的每一个动作,体会到他们的故事与经历。最后,当爷爷要离开的时候,远处的镜头里出现了爷爷的无助,奶奶和孩子们的悲伤和哭泣,观众们已经意识到了即将发生的事情,但是因为距离的关系,他们无法像特写那样身临其境,增加了他们的无力感。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解说词。在纪录片中,解说词和画面互动、互补,将完整的信息传递给观众。作者认为,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色就是解说词。

在过去的纪录片中,一般都是由专业人士担任解说,解说画面的意义或背景。但是《亲爱的》这部纪录片里,解说词很少,其他人也不说话,甚至连采访人都不会问。很少有评论是奶奶写的。透过老奶奶的讲述,让观众了解到他们是如何认识的,又是如何经历了怎样的磨难。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老奶奶的声音,比起那些专业的演员,要有魅力得多,也更容易让人沉浸其中。但同样的,当他们看完片子之后,也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这是怎么回事?但这并不是劣势。虽然第一次看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些看不太懂,但却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同期声。纪录片里的音乐并不多,很多时候,都是配音来烘托气氛,有时候还会充当旁白,向观众们讲解画面的含义。在这对夫妇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听到蝉鸣狗吠等声音,与画面中韩屋,黄土,田野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宁静舒适的小山村。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比起满是高楼大厦的大都市,这个小山村似乎更适合这对恩爱的老夫妇。如果不是这样,光靠音乐是不可能把村子里的宁静表现出来的,反而会影响整部纪录片的气氛。

除了周围的声音,还能听到人的声音。爷爷出现时,往往伴随着喘息,甚至是粗重的呼吸声。这向观众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老人年纪大了,弯腰摘花对他来说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但是为了让奶奶开心,他愿意这么做。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背景音乐。《亲爱的》为了客观和真实地传达画面的内容,减少了配乐的使用,仅有的一段音乐也很简单。配乐轻柔而平和,不需要太多的和音,也不需要太多的弦,也不需要太复杂的曲调。当两个老人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或者聊天的时候,很少会放音乐,只会有两个人的声音,或者周围的声音,这样观众才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当感情达到某种程度的时候,背景音乐就会出现。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比如,爷爷奶奶的孩子们聚在一起,互相打着招呼。这个时候,音乐出现了,主要是钢琴和弦乐,声音比较明亮,音调也比较高,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欢快、喜庆、温暖的气氛。又比如,爷爷病得很重,连话都说不出来,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奶奶就哭了。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这一次演奏的乐曲与以往不同,用的是四分之四的琶音音阶,以中低音段为主,以钢琴声为主,营造出一种深沉哀伤的气氛。

在影视作品中,画面所呈现的颜色,可以直接给观众以视觉上的第一印象,奠定感情的基调。这部纪录片的前半部分是比较明亮的。爷爷奶奶总是穿着花花绿绿的韩服,有说有笑,气氛很是温馨。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纪录片的后半段,爷爷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气氛也变得越来越凝重,鲜艳的韩服消失了,换成了枯黄的枯叶,奶奶深色的衣裙,以及满地的白雪。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动画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画技术日趋成熟,在纪录片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动画以其独特的功能,能将图片、解说词所不能表达的信息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含蓄地表现出爷爷的离开,纪录片中爷爷坐在椅子上的身影渐渐变得透明,最终消失不见,只剩下一把椅子孤零零的躺在院子里。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败给“江水”的不是爱情而是死亡

结语

韩国纪录片《亲爱的》运用阶梯式叙述结构,韩小国化象征,以及恰当的视听语言等叙事策略,完美地诠释了老年夫妇的晚年生活及其感人的爱情故事,以其积极的人生态度,改变了以往纪录片中消极消极的老人形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