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西夏时期,长期对北宋的战争,同时学习北宋屯田促进了西夏的发展

作者:蕴藏冬夏

文|蕴藏冬夏

编辑|蕴藏冬夏

西夏在西北地区的屯田,弥补了其在宋、夏边境作战过程中军队后勤补给的不足。相较于北宋的屯田,西夏的屯田晚了些许。北宋的屯田开始于宋太宗时期,在宋、夏交战初期,由于北宋处于劣势,便开始屯垦了,而西夏的屯田是在宋真宗咸平四年才开始的。

起初的屯田形式为军屯,为了解决战争中财政匮乏的问题,便将屯田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屯田与宋、夏的每次战事都密切相关,对战争的进程、规模和结果都有影响,同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西夏边地的屯田为西夏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夏时期,长期对北宋的战争,同时学习北宋屯田促进了西夏的发展

西夏屯田的起源

西夏早期在西北地区的屯田,是党项势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北宋中叶,在河套平原一带迅速崛起的党项势力,经常骚扰北宋的边境地区,威胁北宋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北宋为应对党项人的掠夺,在边境地区驻扎军队,并且扩大屯垦的规模,解决了军队粮食的补给问题。

党项人一直以畜牧业为生,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党项人也学习汉族农业生产的经验,不断开垦土地,扩大农业种植规模。当北宋在边地屯田获得显著的成效后,党项人也意识到边境屯田对军事作战的重要性,遂在边地进行军民并重的屯垦,减少了粮饷转运费用,并依靠屯田积蓄军事力量,与北宋进行军事周旋。

西夏时期,长期对北宋的战争,同时学习北宋屯田促进了西夏的发展

淳化五年正月,此时的党项势力不断侵扰北宋边地。宋真宗咸平四年,党项攻灵州不克,便在灵州外围垦殖屯田,以孤立灵州。党项这时期的屯田,说明了李继迁已经重视农业生产了,他通过屯田来补充军队的粮草。屯田的性质为军屯,其目的便是孤立灵州,进而夺取灵州。李继迁通过屯田来发展生产,等待时机,最终攻陷灵州。

攻克灵州后,李继迁继续屯垦,并扩大规模,蕃兵驻扎之地皆开始屯田。党项人不断移民,加强了国有屯田的力度。李继迁注重兴修水利,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修筑黄河堤坝,疏通阻塞的渠道,引水灌田,使宁夏平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党项族在李继迁时期,屯田获得了快速发展,农业规模也发生了巨变,使得当时银州、夏州之民衣食稍丰。

西夏时期,长期对北宋的战争,同时学习北宋屯田促进了西夏的发展

西夏屯田的发展

党项人屯田,在灵州之战后进入发展的新阶段。被李继迁攻占的灵州地区干旱少雨,农业收成连年锐减。李继迁下令让蕃汉民众引河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屯田的规模日益扩大。灵州城周围的膏腴之地皆得到开发,再加上利用从灵州城获得的为数不少的耕牛和农具,掌握了汉族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屯田的技术愈加成熟。

宋、夏边地屯田的直接劳动力为党项人组成的军队,这些军队往往集体耕作,平时生产,战时则出兵,这样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保证了军事补给的不断增加。党项人在边地的屯田,奠定了之后军屯、民屯的基础,保证了党项政权对宋作战军队粮食的供给,也决定了对宋战争的优势地位。

西夏时期,长期对北宋的战争,同时学习北宋屯田促进了西夏的发展

李继迁于1003年被吐蕃诈降击败而死,其子李德明继位之后,改善了与宋朝的紧张关系。双方还在西部边地开设榷场,进行贸易,西部边地因此暂得安宁。李德明也得以发展党项地区内部经济,巩固自己的势力。经过李德明的多年经营,边地屯田的面积不断扩大,党项地区的经济基础雄厚起来,实力大增,逐步占据了整个河西地区,奠定了西夏国未来版图的根基,为李元昊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夏时期,长期对北宋的战争,同时学习北宋屯田促进了西夏的发展

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国。李元昊更加注重发展农业,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工程,利用黄河水进行灌溉,使得西夏的农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而屯田的规模也迅速扩大。相传,李元昊时期开凿了昊王渠,前代留存下来尚有秦家、汉延、唐徕等著名水渠,这些水利设施对当时的农牧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昊王渠是宁夏平原上青铜峡至平罗段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不仅为西夏的农业灌溉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有利于大规模屯田。此外,西夏不仅对旧的水渠加以重修利用,还开凿了许多新的水渠,建立了专门管理水利的机构,并且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兴修,出现了专门修筑灌溉渠的水工。

西夏时期,长期对北宋的战争,同时学习北宋屯田促进了西夏的发展

西夏的农田水利开发与管理制度继承了唐代的《水部式》,但又超越了《水部式》,这既是对中原地区农田水利制度的继承,也是一种发展。新开发的水利工程与汉唐以来的水利工程共同构成了宁夏平原兴、灵二州黄河灌区渠道纵横、沃野千里的格局,显示了西夏水利事业的繁荣景象。西夏境内出现了“灌溉之利,岁无旱涝之虞”的盛况,经济因而快速发展,西夏政权也更加巩固,为李元昊日后发动对宋战争,取得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寨三大战役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西夏势力扩展到“东据河,西至玉门关南,南临萧关,北控大漠”,幅员大致是今天的甘肃大部,宁夏全部,陕西西北部和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地区。西夏继续向西发展,北收回鹘锐兵,西掠吐蕃健马,经李德明、李元昊、李谅祚祖孙三代的努力,最终占领河西诸郡,奠定西夏立国的版图。西夏疆域的奠定,是经济上的屯田和军事上扩张并重的结果。

西夏时期,长期对北宋的战争,同时学习北宋屯田促进了西夏的发展

西夏建国后,经景宗元昊、毅宗谅祚、惠宗秉常三世的发展,在崇宗时期,屯田事业的发展有了新成就。西夏推行了“堡屯并置”之策,“西夏弓箭手”的屯田兵,平时生产,战时打仗。乾顺时期,对宋战争扩大,宋在边境修堡筑寨,驻兵屯田,蚕食夏地,巩固边防。

西夏进行大规模修筑堡垒以屯田,并设有专门开垦田地、从事耕耘的屯田兵,这样堡屯并置、全民皆兵、寓兵于农的军事经济制度,保证了社会的安定和对外军事作战的胜利。西夏在屯垦中不断扩大的耕地,多是武力夺取的土地,所以经常与宋人互相“入界开垦生地”。

西夏时期,长期对北宋的战争,同时学习北宋屯田促进了西夏的发展

为补充作战力量,西夏将战争中俘获的身强体壮之人编入西夏军队,其他“若脆怯无他技者,迁河外耕作,或以守肃州”。西夏在与北宋战争中所掳掠的大量人口,基本都安置在农业屯田区,大部分都在鄜延边境的横山地区。横山地区是西夏的主要屯田区,北宋对西夏的军事进攻也多是从横山屯田区发起的。可见,横山地区战略的重要性。这一地区也往往成为宋、夏争夺的焦点,宋、夏在此不断进行着进驻与反进驻的博弈。

随着军事作战与屯垦生产的需要,西夏的屯田和营田发生了新的变化。西夏屯田兵士之甲胄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经过改制后的屯田兵,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则参加战争,寓兵于农,这样既保证了农业生产,也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堡屯并置,是西夏屯田发展成熟的体现。耕战相兼,养兵屯田,在西夏与北宋的作战中,往往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西夏时期,长期对北宋的战争,同时学习北宋屯田促进了西夏的发展

西夏屯田的影响

西夏的屯田,影响了宋、夏之间的战争进程,也进一步开发了西北边地。西夏的屯田和营田在西北地区经济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西夏崇宗时期,西北的屯田发展到黄金时期,将修筑堡垒与军屯、民屯结合在一起,平时的生产有军队进行护耕,而农忙时的生产也有了充足的劳动力,这样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屯田区的生产。

西夏时期,长期对北宋的战争,同时学习北宋屯田促进了西夏的发展

西夏屯田决定了战争格局。西夏崇宗时期的筑堡屯田,是鉴于宋与西夏边境之地修寨屯田的经验所采取的举措。宋朝边疆守卫之臣范仲淹、韩琦等一向反对与夏议和,他们在边防交界一带筑堡而守,以此来击退西夏的军事进攻。这些军事堡垒拥有坚固的防御体系,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大顺城。

在修堡守卫的基础上,进行屯田驻兵,保证军队的粮食供给,并训练精锐之师,趁机攻伐,收复失地。西夏统治者看到宋朝边境屯田的优势,便改变了进攻策略,也进行大规模的筑堡屯田,与宋展开筑堡与反筑堡的拉锯战。西夏将屯田、养兵、练兵之策,应用到与宋的军事交锋之中,寓兵于农,耕战结合,因此在对外作战中始终占据优势。

西夏时期,长期对北宋的战争,同时学习北宋屯田促进了西夏的发展

西夏对宋发动一系列战争的底气,是西夏的国力具备了与宋战争的物质基础。西夏自李德明与宋罢战请和后,扩大屯田区,农业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社会经济空前发展。李元昊在1040年正月,集结了10万的优势兵力,发动了著名的三川口之战。三川口即延川、宜川和洛川三条河流的交汇之处,其靠近水源,土壤肥沃,易于屯田生产。

而西夏与北宋在边境之地的军事屯垦都是沿着河谷地带而展开的,均处于交通要塞。此次战争,西夏的企图明显是针对北宋在山谷之地的屯田区。西夏先攻陷了金明寨,后与北宋决战于三川口,此战最终以西夏的完全胜利告终。西夏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屯田区域,占有了北宋屯田成果,为下一步军事行动提供了物资支援。

西夏时期,长期对北宋的战争,同时学习北宋屯田促进了西夏的发展

1041年二月,李元昊与北宋战于好水川,此战的结果是西夏完全控制了横山以南的广大屯田区。屯田区源源不断的粮食供应,奠定了西夏军事胜利的物质基础。1042年闰九月,李元昊与宋战于定川砦。战前,西夏军队驻扎在天都山进行休整补充,依靠的物资补充即来源于横山广大屯田区,屯田区的军屯与民屯助长了西夏扩大对宋战争的气焰。定川砦之战,西夏取得大捷,满载而归,拓展了势力范围,又将北宋在定川砦一带的屯田据为己有。

西夏时期,长期对北宋的战争,同时学习北宋屯田促进了西夏的发展

毅宗时期,西夏与宋关系缓和,划定地界,在边地设立寨堡,双方人民均不得在边地耕作。这一阶段,西夏境内的屯田稳定发展,人民恢复了往日的安定生产。1096年,西夏在梁太后的专政下,在宋、夏两国交界处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战争,这些战争都是针对北宋的屯田区而展开的,攻掠了如延州、鄜州、金明砦等许多要塞。可见,西夏之所以对宋发动战争是由于屯田区遭到宋军的破坏。西夏对宋发动战争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夺取宋朝边境的战略要地,控制宋、夏边地屯田区,掌握战争的命脉经济。

屯田对于宋、夏战争进程的影响不言自明。当西夏屯田区扩大时,后勤补给便十分充足,无疑会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屯田区域的发展与战争格局息息相关,可以说西夏的屯田左右了战争的选择,而战争的胜利又反过来扩大了西夏的屯田区域,保障了西夏屯田的兴盛。

西夏时期,长期对北宋的战争,同时学习北宋屯田促进了西夏的发展

西夏屯田开发了西北地区。西夏的屯田,开垦了西北广袤的土地,对西夏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从1002年灵州之战开始,李继迁便将割据政权的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了宁夏平原一带,“银、夏州民衣食稍丰者,并西徙”,西夏汲取了北宋的屯田经验,垦辟耕耘,经济模式逐渐从以畜牧业为中心转向了以农业为中心,这使得西北地区的农业垦殖面积迅速扩大。

李元昊建立西夏后,定都兴庆府,为了拥有与宋作战的经济实力,他迅速发展农业,在中央设立农田司,专门管理农业的生产。在西夏境内“大力推行新开生荒归开垦者个人所有、准许继承和自由买卖的政策,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这一系列农业政策,为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提供了保证。这些水渠增加了宁夏平原的农业灌溉面积,使得这一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西夏时期,长期对北宋的战争,同时学习北宋屯田促进了西夏的发展

西夏历任统治者都重视屯田的发展,屯田可谓是西夏经济实力强大而重要的战略支撑,西夏对北宋屯田经验的吸纳,足以说明西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西夏没有沿袭之前的游牧经济,而是在北宋农业文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西夏为了获得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将在战争中俘虏的北宋边地百姓迁往横山屯田区从事耕作,这些被俘虏的汉族百姓“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加快了先进耕作技术的推广,中原地区所用的犁、铧、耧、耙、锄、锨、铣、镰、镬等铁制生产工具全面使用,牛耕已经普及,稻麦大面积种植、粮食产量有了较大提高”。

西夏时期,长期对北宋的战争,同时学习北宋屯田促进了西夏的发展

西夏的农业生产和当时汉族的农业生产相差无几,当时的西夏人民已懂得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方法,并普遍使用了铁犁、耕牛进行耕作,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学习了汉人的农业技术,西夏人民已经懂得育肥培种、开沟排水、休耕和复种。在宋、夏边境的山区地带,西夏因地制宜,农耕与游牧并重,宋、夏边境屯垦规模的扩大,充分体现了西夏对宋的军事和经济战略。

通过屯田,粮食产量剧增,不仅保证了军队对外征战的粮食供给,也使西夏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西夏,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农业国,其农业经济已成为决定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

西夏时期,长期对北宋的战争,同时学习北宋屯田促进了西夏的发展

结语

西夏在西北地区的屯垦,起于宋真宗咸平四年李继迁率部攻打灵州,在占领灵州之后,党项军队便占据了北宋屯田的果实,进而不断扩大屯田区,并实行兵农合一的屯田制。西夏建国后,重视屯垦,并兴修灌溉水渠,扩大民屯与军屯的规模,促进了西北经济的全面发展。西夏屯田发展的新阶段是在崇宗时期,西夏政权明确推行“堡屯并置”之策,屯田事业得以极大发展。

在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将俘虏的北宋士兵与边地人民编入屯垦民籍,并利用汉人俘虏的先进生产技术与灌溉方法从事屯垦,为西夏对外军事作战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西夏的屯田和营田,左右了战争的进程和战争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走向。西夏屯田开发了西北地区的农业经济,也使西夏由畜牧文明进化到了农业文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