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作者:银创新兴

导 读

大陆新材料产业正处于由中低端产品自给自足向中高端产品自主研发、进口替代的过渡阶段;国内高端新材料技术和生产偏弱,近年来产能虽有显著提高, 但未能满足国内高端产品需求,材料强国之路任重而道远。

➢ 新材料方向之一—轻量化材料。➢ 新材料方向之二—航空航天材料。

➢ 新材料方向之三—半导体材料。➢ 新材料方向之四—新型塑料。

➢ 新材料方向之五—电子电器电容新材料。是制造厚膜电阻等电子元件的关键,广泛应用于在光伏、航空、军事等领域;目前国内电子浆料龙头企业正致力于生产高质量、高性价比的电子浆料,市占率有较大提升空间。可广泛应用于通信、工业、汽车等领域,其中 MLCC 作为产量和需求量最大的电子陶瓷,与电子元器件市场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导向相匹配。

➢ 新材料方向之六—多用途新材料。被广泛用于电气机械、IT、汽 车、军工等,改性聚苯醚在全球的市场需求和消费量逐年上升。产业集中程度较高,目前国内对位芳纶产能自给率约 20%左右,进口依赖严重。高吸水性树脂(SAP)具有吸水性好、价格适中、安全性好等特点,预计 2025 年全球 SAP 需求量将增长至 440 万吨。国内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叠加生育政策放开,预计 2023 年中国 SAP 市场规模将达到 145.1 亿元。

➢ 新材料方向之七—光学和电子化学品。广泛应用在电子显示、建筑、 汽车、新能源等,目前大陆在中低端光学膜领域已经实现国产替代。在高端光学膜领域,大陆企业正通过内生、外延两种方式寻求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是一种在半导体制造、PCB、面板行业中使用的尖端材料。当前大陆光刻胶国产化比例很低,高端半导体光刻胶基本完全依赖进口,突破光刻胶的海外技术垄断已经成为大陆科技前沿攻关的关键环节。是全球新一代显示技术的代表,有望在手机面板领域成为主流显示技术。大陆生产商在 OLED 面板产业中积极扩产,未来产能增长较快,国产化OLED 材料潜在需求旺盛。在高价值的发光材料成品领域中,大陆已经初步实现国产替代,部分细分产品已实现向国内面板厂商的大批量供货,但在技术和产能上和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国际竞争力仍有较大增强空间。

续前文

6新材料方向之五——电子电器电容新材料

1、电子浆料

电子浆料是制造厚膜电阻等电子元件的核心和关键,其质量与厚膜元件性能优劣相关联。同时电子浆料也广泛应用于在光伏、航空、军事等领域。其中,正面银浆对光伏产业具有长期不可替代性。整体光伏产业受国内国际政策的支持,新增装机容量和需求将不断扩大。而生产技术朝 TOPCon 和 HJT 的转变进一步提高银浆用量、优化产品性能。

目前,国内电子浆料龙头企业正致力于生产高质量、高性价比的电子浆料以突破由国外少数主导企业垄断的电子浆料市场,但受到国外企业先发优势的影响,市占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大陆已将光伏产业列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行列,电子浆料的进口替代对光伏行业发展、能源结构优化意义重大。

电子浆料是一种集冶金、化工、电子技术于一体的新型电子功能材料,由固体粉末和有机溶剂经过三辊轧制混合均匀,通过印刷烧结在电子元件基片上形成厚度为几微米到数十微米的导电膜层。其工艺和性能远优于传统电路器材,具有功率大、性能可靠、设计灵活、高效节能等特点,可以配合电子产品的纳米化、墨水化等特殊要求和技术进步,与有机材料融合发展。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电子浆料是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材料,正银、背铝和背银约占电池片非硅成本的 50-60%,是除硅片外占比最大的原料,也是光伏行业的基础性材料,直接关系到电池片的转换效率和成本。P 型 PERC 技术目前已进入成熟阶段,根据 CPIA 数据,其市场占比达到86.4%,量产效率突破 23%,效率挖掘已接近极限,未来虽仍会占据主流,但提效降本突破空间不大。N 型电池效率天花板较高,新技术 TOPCon 和 HJT 相比 PERC 有更大的量产和现有产线升级的空间,相关技术已被市场验证。而 TOPCon 和 HJT 技术对PERC 的替代将使银浆投入显著提高,银浆成本分别提高 0.5 亿元和 2.5 亿元,由 PERC中银浆占总成本的 10%-11%提升至新技术的 16%-25%。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近年来大陆生产电子浆料的企业不断增多,但由于银浆技术壁垒高,能生产符合下游产业标准的浆料者还在少数,电子浆料国内进口依赖度高。而随着光伏电池成本下降,国内银浆成本占电池总成本比重上升,电子浆料国产化、实现进口替代对大陆电子行业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降低下游光伏行业成本、提升大陆企业国际竞争力。此外,电子浆料在航空等领域还有广泛应用,便于形成各种形状的电路,为电子产品能够适应各种工况提供保障,高效工业化批量加工应用,有效降低电子产品组装成本。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全球各家调研机构对太阳能装置需求预测报告显示,2020 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约130GW,较 2019 年增长 13%,大陆光伏新增装机量约为 48.2GW,较 2019 年增长60%,占全球装机量 37.1%。国际能源署(IEA)报告认为,尽管有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全球光伏市场再次实现显著增长,20 个国家新增光伏容量达 1GW,全球前四大光伏装机市场累计装机总量约 570GW。《巴黎气候协议》的持续生效督促着 200 个共同签署协议国家实施温室减排,促进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印度、西班牙、韩国等国家明确未来数十年光伏发展目标。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 2021 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达到 150GW~170GW,同比增长 15.4%~30.8%。到 2025 年有望达到 330GW,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2020 年 11 月 IEA 在《世界能源展望》中指出随着价格下降,太阳能有望成为“新电力之王”。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尽管光伏制造技术创新使现有电池转换效率优化,单片电池片银浆消耗量有所下降,但全球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光伏新技术的推广都将推动导电银浆市场的持续增长。同时,向 TOPCon 和 HJT 技术的转变也将促进银浆用量的上升。

正银浆料作为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关键材料之一,对太阳能电池成本影响大,且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技术壁垒高。2017 年以前,正银浆料主要为外企凭借先发优势垄断,美国杜邦(DuPont)、德国贺利氏(Feraeus)、韩国三星 SDI 和台湾硕禾四家外资浆料企业约占全球正银市场 90%的份额。国内正银浆料正加速国产替代,主要厂商有帝科股份、苏州晶银、上海匡宇和常州聚和,未来进口替代尚有较大空间。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HJT 电池作为中期最适合发展方向之一,其制备所需的低温银浆,价值量高,但单片消耗量较大,单片电池银浆耗量>0.3g,是烧结型银浆的 3 倍以上。该低温银浆产业化技术几乎被日本京都 ELEX 独家垄断,市占率达到 90%。国内苏州晶银和常州聚和具备相对成熟的低温银浆生产工艺,前者已实现量产。截至 2020 年 6 月,苏州晶银已实现686kg 低温银浆出货量,后续通过行业认证有望打破现有进口垄断格局。帝科股份也着手为通威股份试产公斤级别低温银浆。

国内正银浆料国产化规模效应初具,但国产市占率仍未过半。根据华经情报网,国内正银浆料的国产化率由 2017 年的 30%上升至 2019 年的 40%,进口替代空间依旧比较大,而背铝、背银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根据智研咨询数据,大陆整体银浆市场规模由2013 年的 108.81 亿元增加到 2018 年的 202.82 亿元,产量由 2013 年的 1456.2 吨上升至 2018 年的 4054.4 吨。下游需求扩大和其能配合电子信息产品高集成化、智能化、环保化和轻便化趋势的能力将进一步推高其市场规模。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银浆进口依赖度近年来逐渐降低,2019 年国内四大高温银浆厂商占比总额未及 35%,其中占比最大的帝科股份约占 13%,其次为占比 10%的苏州固锝。高温银浆市场竞争激烈,由于国内主要厂商成本控制及技术升级,国内高温银浆市场向进口替代发展,国内主要厂商正逐渐替代杜邦、贺利氏、三星 SDI、硕禾电子四大国际银浆龙头。德国TAIYANG NEWS 发布的《Market Survey Metallization Paste 2018》显示帝科股份已成为全球正银主要供应商,跻身于与四大国际银浆龙头企业等正面银浆供应第一梯队。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正面银浆技术门槛高,集金属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纳米科学于一身,其制备涉及到低熔点玻璃制备技术、流变学、细线印刷、高温烧结等高科技技术领域。制作银浆所需导电相银粉的粒径、形貌选择和银粉在银浆中的含量直接影响导电性,粘结相玻璃氧化物的选择和各自配比影响正面银浆的软化程度、膨胀系数和化学稳定性,有机溶剂的选择和配比则影响其挥发性、触变性、印刷速度和形貌保持,总体技术、精度要求高。

由于银浆企业需不断更新迭代技术以适应上下游技术变化趋势,国内从事电子浆料研发生产的企业倾向于与太阳能电池厂商合作开发符合其太阳能电池生产浆料以加速浆料测试和配方改良、拓展市场、提升知名度。上下游的高速更新对正银企业的技术提出更高要求。潜在进入者不仅面临高技术技术进入门槛,还面临现有主营电子浆料和下游企业绑定的研发生产门槛,双重壁垒。

光伏作为电子浆料产销的下游关键应用场景,光伏银浆占银浆总需求的 87%,太阳能电池片的产量与电子浆料产销密切相关。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0 版)》,2020 年,国内晶硅电池片产量约为 134.8GW,同比增长 22.2%。其中,排名前五企业产量占国内电池片总产量的 53.2%,前 4 家企业产量超过 10GW。预计 2021 年全国电池片产量将超过 152GW。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亚化咨询预计2021年TOPCon和HJT电池产量较2020年将有大幅提升,相应TOPCon高温银浆金额 HJT 低温银浆市场规模总计将达 354.5 吨,而包含 PERC 正银、PERC背银、TOPCon 正银、TOPCon 背银和 HJT 低温银浆等在内的中国整体光伏银浆市场整体规模将达 2636.2 吨。

随装机成本不断下行,从 2009 年开始至 2015 年,全球光伏产业进入平价期,光伏新增装机量呈现出新一轮增长趋势。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预测“十四五”时期的光伏发电需求将远高于“十三五”时期。《中国能源转型与“十四五”电力规划研究》指出“十四五”规划大陆太阳能发电投产 3.2 亿千瓦,2025 年规划太阳能发电机装机达到 5.6 亿千瓦,分布式光伏占比 33.3%。截止 2020 年,大陆太阳能装机量为 2.53 亿千瓦,距2025 年装机目标还差 3.07 亿千瓦;分布式光伏占比 15.5%,与 2025 年目标也有一定差距。从国际角度来看,碳中和作为全球共识,推动各国光伏需求提升。尽管 2020 年COVID-19 大流行以来各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各国制定的财政激励、光伏拍卖等补贴措施使光伏产业对疫情的抵抗能力高于预期,且展现出更大的需求,制备电子相关电子浆料需求也随之提升,都将推动大陆电子浆料行业自产自用、出口总量的提升。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2、电子陶瓷

电子陶瓷可广泛应用于通信、工业、汽车等领域,其中 MLCC 作为产量和需求量最的电子陶瓷,与电子元器件整体市场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导向相匹配。电子陶瓷产业受原料陶瓷粉体影响大,行业龙头企业集中于日、韩、台系厂商。大陆主要电子陶瓷企业三环集团、国瓷材料等正致力整体产业链产销,以减小上游供应影响。随着 5G、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国内国际对各类型电子陶瓷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国内厂商已能满足部分国内需求,但为满足高端、精细电子陶瓷的需求还需要国内企业更大研发投入。该领域国内未来发展潜力大,且是大陆电子行业在国际上占据领先地位的关键,MLCC 产业的不断发展,也为大陆钛酸钡陶瓷行业的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

电子陶瓷是一种运用电、光、瓷性质来制造电子元器件的陶瓷材料,具有高机械强度、耐高温高湿、抗辐射、介电常数变化范围宽、介质损耗小、电容温度系数可调节、抗电强度和绝缘电阻高且老化性能优异等特点。利用其高频或超高频的电器物理特性,电子陶瓷可广泛用于制作固定零件、陶瓷电容器、碳膜电阻集体等,主要用于各类电子整机中震荡、耦合、滤波等分电路中,是通信、自动控制、航空、医疗、化工、汽车等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随着激光、集成、光学等新技术的发展,电子陶瓷的应用范围扩大至 3C 电子领域的手机及智能手表的穿戴以及 5G 基站建设。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电子陶瓷材料是特种陶瓷材料中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材料之一,其产值占整个特种陶瓷总产值 70%,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体现在小型化和便携式电子产品。电子陶瓷外壳作为高端可靠半导体器件的关键部件,能直接影响期间性能和质量。

中国是全球电子产品重要生产和消费市场,在国家“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的推动下,电子陶瓷需求将随各器件的需求扩大而扩大。

电子陶瓷的全球市场规模在 2019 年达到 119.9 亿美元,Global Market Insight Inc.预测2020 年到 2026 年电子陶瓷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3.8%,并在 2026 年达到 140亿美元。全球电子陶瓷市场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欧洲,占比最大的日本市场市场份额达49.80%。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电子陶瓷上游包括制备基础粉、配方粉等供应商,下游应用于消费电子类产品、通信、汽车工业、数据传输及其他电子产品。中游电子陶瓷材料及其元器件包括陶瓷基片、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陶瓷(MLCC)、微波介质陶瓷(MWDC)等。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其中,上游原料钛酸钡(BaTiO3)或其固溶体,由于具有优异的介电性能、电阻率达、绝缘性优等物化特性,广泛应用生产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热敏电阻器(PTCR)、电光器件和动态随机存储器(FRAM)等方面。其中,钛酸钡陶瓷 MLCC 作为全球电容器市场的最主流产品,因其特性包括耐高温高压、频率高、体积小、容值高等,在材料成本和性能上优势凸显,是全球市占率最高的电容器产品,于 2019 年占全电容器市场的 93%。因此,钛酸钡陶瓷被称作电子陶瓷产业支柱。

全球 MLCC 市场规模于 2015 年到 2019 年有所波动,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在 2019年达到 963 亿元。2018 年保持 2017 年涨势涨势,2019 年 MLCC 市场规模基数过大,受下游手机、汽车等需求不振影响,量价齐降,且 2020 年受到 COVID-19 大流行的影响,MLCC 主要生产商村田多次工厂停产,MLCC 市场规模将继续下滑,预计于 2021年开始逐步恢复。根据 GlobeNewswire 报告,全球 MLCC 市场规模预计在 2025 年达到 143.6 亿美元。此外,全球低温共烧陶瓷(LTCC)基板市场规模预计以 7%的年复合增速在 2027 年达到 2.14 亿美元。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电子陶瓷下游产业电子产品市场规模由 2014 年的 4209 亿美元增长到 2018 年的 4758亿美元。其中,在下游电子陶瓷元器件市场中,汽车 MLCC 的需求在 2019 年达到 4582亿只。根据 GlobeNewswire 报告,全球汽车电子陶瓷市场规模将以 3.68%的年复合增长率在 2025 年达到 24.43 亿美元。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电子陶瓷上游产业陶瓷粉末的供应,主要由日本、美国厂商主导控制。其中日本 Sakai化学占据首要地位,占比达 28%,其次是美国 Ferro 占 20%。根据电子陶瓷制作原料的精确的化学成分的纯度和化学计量比,颗粒度的直径、分布和外形,结构的结晶形态、稳定度、致密度和多孔性三方面要求,上游陶瓷粉末原料需满足较高要求才能用于制作电子陶瓷。日、美具备高质量、高性能的陶瓷粉末制作工艺技术,主要厂商分别占陶瓷粉末市场份额的 65%和 20%。大陆的国瓷材料全球陶瓷粉末市占率达到 10%,其他厂商如三环集团、东方锆业等也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但仍有提升空间。电子陶瓷原料粉末成本占电子陶瓷累产总价格约 10%-30%,因此电子陶瓷原料粉末制作工艺的掌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子陶瓷产品及元件的生产能力。全球电子陶瓷行业的市场主导企业主要分布在日本和美国,而高端电子陶瓷粉体材料更是被日本 Sakai 化学、NCI 化学等企业垄断。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MLCC 市场主要由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厂商占据主导地位,日本村田和三星电机等占据该市场的第一梯队,掌握该行业的核心技术。其次是中国台湾国巨、华新科等厂商,由于进入行业较早,也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中国大陆厂商由于进入 MLCC 行业较晚,技术和规模暂时与日韩台系厂商有一定的差距,但深圳宇阳、华风高科等代表代表厂商近年来致力于 MLCC 技术突破,缩小与国际龙头的差距。中国是全球 MLCC 产能主要分布地,具有环境、能源供给等天然优势,同时也为大陆自身 MLCC 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大陆电子陶瓷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步以来,产能不断扩大,行业内企业数量增加,但与日、美成熟电子陶瓷企业电子陶瓷产品相比较在性能上还有较大差距,高端电子陶瓷的进口需求仍较显著,国产进口替代空间较大。在下游光纤通讯、国防军事等应用场景扩大及高速增长、下游利好国家政策的作用下,国内电子陶瓷市场规模由 2014 年的346.6 亿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657.7 亿元,国内电子陶瓷企业向高端化、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方向不断推进。预计大陆电子陶瓷市场规模亿年复合增长率 15%的速度在 2023年达到 1145.4 亿元。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大陆 MLCC 最早于 1985 年由风华高科开始生产。2001 年,三环集团、宇阳科技开始投入生产,2015 年微荣科技也加入 MLCC 生产行列,国内整体 MLCC 市场规模在 2020年达到 554 亿元,头部厂商跻入全球前十行列,但产品的高端化和精细化还需进一步向前看齐。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电子陶瓷原料陶瓷粉体的制备过程是电子陶瓷产品质量的关键决定因素。从原料角度来看,陶瓷粉体配方粉对绝缘性、可靠性和温度稳定性的管控需通过长期实验和积累分析得出。从电磁陶瓷制备流程的角度来看,陶瓷半导体外壳仿真设计,包括对外壳的电学性能、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等协同仿真设计,需要日积月累反复实验验证;电子陶瓷制备方法多,如水热法、溶液蒸发法、辐射化学合成法等,不同粒度、不同电子陶瓷产品最适制备方法不同,各添加剂成分和配比也需在长期实验中得到验证。电子陶瓷生产工艺对产品数据的积累、质量管控、成品率稳定、产量规模也有技术较高要求,需不断迭代、推陈出新。大陆陶瓷粉体制备技术相对落后,进口需求强,主要从日本东曹、京瓷进口,少数厂商如三环集团具备陶瓷粉体制备工艺,但仅用于自用。陶瓷粉体自制能够较大降低原料成本。因此,电子陶瓷的研发生产要求企业拥有先进的研发平台、设备,对研发团队水平要求高,整体技术壁垒高。

电子陶瓷下游企业对高端电子陶瓷产品的需求,部分发达国家对技术封锁的加强,以及部分国际突发事件,如 2021 年 1 月 6 日村田工厂员工确诊新冠肺炎、2021 年 1 月 14日华新科东莞大朗厂失火和 2021 年 2 月 1 日 AVX 马来西亚厂房多名员工确诊新冠疫情导致停工,影响整体供应,这些在对目前国内电子陶瓷企业产品的高端国产化提出迫切需求。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在电子陶瓷下游产业中,汽车行业是 MLCC 应用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大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使各大整车企业作出对应的战略调整,整体产业结构重点向新能源汽车转移,根据不同车型对 MLCC 的需求量差别较大,纯电动汽车 MLCC 的需求量为内燃机汽车的 6 倍,可以预测 MLCC 在汽车领域的需求量将较大提高。同时,由于汽车对安全性能的高标准,也推动着 MLCC 以更高要求发展。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随着 5G 产品换机浪潮和国家“新基建“政策的推动,5G 通信是大陆电子陶瓷应用的另一大方向。大陆 5G 手机的出货量在 2021 年 4 月已经达到 2142 万部,MLCC 在 5G通信制式下的需求达到了 1000 个/台,在 5G 手机市场的需求和 5G 手机对 MLCC 的需求双重作用下,国内 MLCC 的需求会进一步上升。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大陆全球领先的 5G 基站建设及各领域 MLCC 的广泛应用推动 MLCC 的需求持续增加,目前国内 MLCC 市场约占全球的 70%左右,尽管国内 MLCC 主要企业产量有显著提高,但对高端 MLCC 产品还是需要由外国领先企业进口。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20 年国内 MLCC 的进口数量达到 3.08 万亿个,进口金额达到 81.16 亿美元,国产化率未达到 4%,国内 MLCC 龙头风华高科市占率仅达 2%,随着日韩厂商逐渐退出中低端产品市场,国产替代空间大。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3、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是五大工程塑料之一,运用于电子特殊领域、薄膜、纺丝。改性 PBT 性能更优,在工程塑料对金属材料的替代中起重要作用。PBT 产能主要分布在亚洲、欧美和中东沙特阿拉伯。大陆 PBT 行业有着近 50 年发展历史,在工程塑料、光纤行业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市场对 PBT 厂商技术、工艺有更高要求。国内主要企业在全球 PBT 产业中市场规模占比排在前列,对外出口量逐年提升,但仍有部分特殊需求下游产品的 PBT 需求需通过进口满足。大陆 PBT 厂商还需继续努力研发混合改性产品,打破国外产品在高端应用领域的垄断,提高国内产品的附加值和抗风险能力。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是一种乳白色半透明到不透明、结晶型热塑性聚酯,由1.4-pbt 丁二醇与对苯二甲酸(PTA)或对苯二甲酸酯(DMT)经酯化(或酯交换)聚缩合并混炼制成。PBT 在力学性能、热性能、电性能、化学性能和加工成型性能等方面表现出色,具有高耐热性、耐磨性好、高机械强度、阻燃性、0.1%的低吸水率、在潮湿环境中强电绝缘性、低温下快速结晶的能力。

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工程材料,改性 PBT 塑料是指在聚合物(树脂)中加入小分子无机物或有机物,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从而赋予其某种性能(机械加工性能)或使其某种性能获得改善,如增韧、增强、增塑、阻燃等,主要用于主要用于汽车、电子电器、工业机械和聚合物合金、共混工业。如在汽车领域,作为汽车中的分配器、车体部件、点火器线圈骨架、绝缘盖、排气系统零部件、摩托车点火器;在电子电器工业中,如电视机的偏转线圈,显像管和电位器支架,伴音输出变压器骨架,适配器骨架,开关接插件、电风扇、电冰箱、洗衣机电机端盖、轴套等。PBT 由于其物理化学优良性质,是电子领域特殊应用的理想材料,改性后 PBT 性能更优,在电子连接器中起重要作用,现已被许多国家所重视,推动 PBT 的改性复合及各种类深加工与其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是 PBT 材料目前的发展趋势。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根据智研数据中心,2014-2019 年,全球 PBT 市场规模由 26.98 亿美元上升到 35.49亿美元。2017 年以前 PBT 市场上升较为平缓, 2018 到 2019 年上升速度加快。2019年全球 PBT 产能约 248 万吨,主要集中在亚洲、欧美及中东地区。其中欧美地区产能约 58 万吨,占比 23%,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荷兰;中东地区产能主要是由沙特国际石化贡献,产能达 6.3 万吨,占比 2.5%;亚洲产能 184.2 万吨,占 74.5%,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等地,其中中国大陆产能 130 万吨,占亚洲产能的 71%,全球总产能约 54%。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PBT 上游原料主要为 PTA 和 BDO,下游应用领域包括电子电器、汽车、机械设备等,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主要消费领域是汽车、电子电器等。而亚洲除日本以外地区,PBT 在汽车领域占比不高,电子电器领域是 PBT 最大消费市场。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根据 StrategyR 预测,预计到 2027 年全球 PBT 市场规模恢复到 160 万吨,其中运用于汽车领域 PBT 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64.82 万吨,电子电器领域 PBT 市场规模则达到35.5 万吨。

原先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主导 PBT 生产的局面近年来有所改变,目前全球主要 PBT生产厂商主要分布在中国、欧美、日本、中东的沙特阿拉伯,主要厂商包括中国的新疆屯河、康辉石化,产能 20 万吨,长春化学、无锡兴盛产能 18 万吨,美国沙伯基础创新塑料产能 12 万吨,美国杜邦、德国巴斯夫、中国开祥化工产能 10 万吨等。同时,马来西亚也有小部分生产商,如东丽巴斯夫马来西亚工厂。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大陆 PBT 行业于 1973 年逐渐发展起来,一开始是以 DMT 工艺生产,但由于其固有缺陷,已处于停产状态。到 2006 年,大陆 PBT 实现国内工业化生产,但由于原料短缺,生产出的 PBT 价格高昂,主要还是依靠进口,大陆自产自足 PBT 企业研发能力较弱,主要集中在开发中低端产品,产业集中度低。之后随着下游电子和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PBT 市场需求不断扩大。2013 年后大陆 PBT 行业下游需求显著提升,PBT 新增产能上升,市场供求平衡被打破,总体供过于求,PBT 树脂销售价格逐年下降,行业整体毛利率水平呈下降趋势。此后 PBT 厂商努力寻求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来提升产品竞争力,并加强改性产品研发生产,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国内领先企业开始加大力度进军国际市场。

当前大陆 PBT 市场主要是国外大型品牌和国内本土品牌竞争。根据规模和技术,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国外大型企业,如巴斯夫、帝斯曼、杜邦、沙比克、三菱化学、东丽等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厂商,凭借规模和技术优势,向中国输送高端 PBT 产品;第二层级包括国内大型企业,比如长春化工、营口康辉、南通星辰、新疆蓝山屯河、江苏和时利等,这些国产企业产能规模大,产品品质高,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占国内中高端市场较高的份额,均有强竞争力;第三层级则为国内中小型 PBT 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发展规模较小,技术、资金实力尚不足,主要集中在低端产品领域,市场竞争力较弱。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2019 年大陆 PBT 产量达到 72.2 万吨,较上一年同比增长 15.9%,PBT 树脂产品市场规模则达到 92.86 万吨,较上一年同比增长 25.7%。PBT 整体产量及产品市场规模维持上升趋势。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PBT 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较高的初始成本和维持成本。最适宜的加工制作方法为注塑,也可以采用吹塑、涂覆、挤出等其他方式加工制得。注塑成型的三大条件为适宜的料筒温度、模具温度和注射压力,均对厂商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有较高要求。生产 PBT 的企业需拥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储备,才能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以满足市场要求。而 PBT 行业“产品黏性”高,除非其他企业能提供压倒性的优势,否则厂商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合作客户。此外,PBT 的市场需求有限,规模经济不明显,当前需求基本已被市场现存企业消化,对新进入的厂家有较高的门槛。

大陆 PBT 市场需求量 2012-2019 年有所波动,而从 2017 年到 2019 年开始有所上升,从 2017 年的 39.2 万吨上升到 2019 年的 67.4 万吨,2019 年较 2017 年上升 30.8%。

其原因在消费升级和政策作用下不断调整,同时 PBT 产品应用领域扩大,汽车制造、电子电器、光缆等行业持续发展,PBT 产品整体需求扩大。目前大陆 PBT 产品应用领域主要分为电子电器、汽车机械配件制造以及纤维、光纤光缆护套、薄膜等行业。随着国家三网融合和电信改造逐步深入,以及 5G 的普及下,各大通信运营商对光纤光缆的需求增大,光纤光缆需求量逐年快速提升,PBT 在光缆护套的需求亦快速增长。在纺丝领域,很多企业新建的聚合装置陆续启用,纺丝供应量的增加,促进 PBT 纺丝市场的发展以及纺丝技术的提升,未来纺丝领域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将成为拉动 PBT 需求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中国 PBT 出口增长快速,而进口增速则较为平缓,波动幅度不大。2019 年 PBT 出口数达到 25.1 万吨,较 2012 年的 8.7 万吨增加 188.5%。2019 年大陆PBT 总需求为 67.4 万吨,进口量为 20.3 万吨,国产化率约 70%。从 2014 年开始大陆PBT 产品已实现贸易顺差,行业相对成熟。国内大中小 PBT 生产商基本可以满足中低端产品需求,因此出口增加,而由于国内 PBT 下游产品需求高端化,下游用户对原料的质量要求逐渐提高,对产品性质有特殊的要求,国内头部企业能够满足部分需求,剩余部分仍需从国际龙头企业进口,但随着国内 PBT 厂商技术发展,进口依赖度减少,导致从 2012 年到 2019 年,进出口量增长的同时 PBT 出口量逐渐超过进口量。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7

新材料方向之六——多用途新材料

1、聚苯醚(PPO)

聚苯醚树脂作为世界五大通用工程之一,具有高耐热性、高电性能、耐酸碱性等优良性能,被广泛用于电子电气及家用电器、办公自动化机械、IT、汽车、航空及军工等领域。

从整体上看,改性聚苯醚在全球的市场需求和消费量逐年上升。随着 5G 通讯、新能源汽车和家电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改性聚苯醚在上述行业的广泛应用,预计其需求将继续增长,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潜力。国内聚苯醚行业在品质、产量、品种牌号等方面均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聚苯醚树脂(简称 PPO)是一种性能优秀的热塑性工程塑料,是世界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之一。PPO 无毒、透明、相对密度小,具有优良的机械强度、耐应力松弛、抗蠕变性、耐热性、耐化学腐蚀性,在电子电气及家用电器、办公自动化机械、IT、汽车、航空及军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但由于其耐氧化性、加工成型性差,成本高,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为克服这些缺陷,全球聚苯醚下游行业大多使用改性的聚苯醚,简称MPPO。凭借诸多优于 PPO 的特性,MPPO 开辟了如超高频电子元件、光伏面板、印刷电路板、锂离子电池、5G 天线罩等诸多新的应用领域,成为了 5G 通信、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芯片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材料。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由于聚苯醚原粉生产技术壁垒较高,国外仅有沙特阿拉伯、日本等地区的少数企业具备生产,产能相对较小,导致国际市场聚苯醚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根据国化新材料研究院报告,2015 年全球聚苯醚市场规模为 116.63 亿元,2019 年为 161.15 亿元,同比2018 年增长 7.33%,2020 年达到了 200 亿元。随着全球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汽车行业和家电行业的蓬勃发展,全球聚苯醚的市场需求也将快速增长。根据 QYResearch的预测,2027 年全球聚苯醚市场规模将达到 13.03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2.4% (2021-2027),未来依旧有良好的增长潜力。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与其他通用工程塑料不同,PPO 及 MPPO 生产高度集中,当前世界聚苯醚产业生产集中在发达国家少数公司。目前,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收购了美国通用电气的工程塑料业务)是世界上最大的聚苯醚生产商,年产能约为 13.5 万吨/年,约占世界市场的 46.6%。此外日本旭化成、日本三菱瓦斯化学公司等公司也在全球聚苯醚生产市场占重要地位。目前国内主要主要聚苯醚生产厂商为蓝星集团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和鑫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从地区来看,聚苯醚的生产主要分布在美国、亚洲和欧洲地区。根据化工新材料的数据,从全球聚苯醚产能地区占比来看,聚苯醚产能占比最大的为美国,达到 37%,其次是亚洲,占比为 32%。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目前大陆已经掌握改性聚苯醚生产技术,也实现了改性聚苯醚规模化生产,国内产能约占全球产能的 20.6%。根据公司官网公告,中国蓝星目前聚苯醚树脂年产能可达 5 万吨,产能规模居全球前列,同时也是全球唯一同时掌握均相溶液缩聚法和沉淀缩聚法两种工艺技术的聚苯醚树脂制造商,中国蓝星与鑫宝新材料等公司致力于国产 PPO 改性产品的研发,利用物理化学改性方法。近年来连续开发出多种具有专用功能的 PPO 合金产品。但大陆 MPPO 在品质、产量、品种牌号等方面均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国内聚苯醚产业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此外,随着大陆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家用电器和办公设备等部门的蓬勃发展,聚苯醚国内市场供不应求,进口依赖程度较高。根据杭州先略投资咨询数据,2019 年大陆聚苯醚市场需求量约为 14.02 万吨,而国内市场供给量仅为 4.59 万吨,面临较大的供需缺口。汽车轻量化及双碳目标的提出,PPO 材料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国内对聚苯醚和改性聚苯醚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除了扩大 MPPO 生产规模,加快 MPPO 相容化技术、掺混技术和加工成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 MPPO 从品种牌号上系列化、高性能化,积极开拓市场,满足大陆各工业部门的发展需求也迫在眉睫。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2、对位芳纶

对位芳纶作为世界三大高性能纤维之一,具有耐化学腐蚀、高强度、高模量、阻燃等优良性能,在全球市场中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复合材料、轨道交通增强材料、防弹防护安全材料、汽车橡胶等下游领域,市场需求大。由于芳纶材料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投资门槛高,世界芳纶产业集中程度较高。根据立木信息咨询发布的研究报告,目前国内对位芳纶产能自给率约 20%左右,进口依赖严重。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国防军工和通讯等应用领域受到较多限制,国产替代需求迫切。泰和新材是国内率先实现对位芳纶产业化生产的企业,拥有对位芳纶产能 4500t,位居全球第四,国内第一。今年以来,对位芳纶量价齐升,芳纶龙头将进入业绩释放期。

对位芳纶又称芳纶—II、芳纶 1414,具有耐化学腐蚀、高强度、高模量、阻燃等优良性能。其强度是钢的 3 倍、涤纶工业丝的 4 倍;初始模量为涤纶工业丝的 4-10 倍、聚酰胺纤维的 10 倍以上。对位芳纶稳定性高,在 150℃下收缩率为零,在 260℃温度下仍可保持原强度的 65%,有“防弹纤维”之称,是全球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高性能纤维之一。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防护服装(主要为防弹装备)、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光缆增强等。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对位芳纶最早由美国杜邦公司成功开发,并于 1972 年开始工业化生产。随后,荷兰、日本、韩国及俄罗斯等国家也开始了各自的研究工作。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已实现对位芳纶的规模化生产。根据新材料在线的统计,2018 年全球对位芳纶的产量约 8.2 万吨,2018 年全球对位芳纶下游消耗量约 8.0 万吨。未来 5 年,全球对位芳纶产品的产能将继续增加,其中帝人位于荷兰的工厂已经宣布扩大对位芳纶产能。根据各公司公告,在今后的 5~10 年,烟台泰和、中蓝晨光、仪征化纤、神马集团等企业、中化国际下属江苏瑞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均有产能扩展计划,如烟台泰和新材公布了 1.2 万吨对位芳纶的发展规划。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对位芳纶作为世界三大高性能纤维,在全球市场中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复合材料、轨道交通增强材料、防弹防护安全材料、汽车橡胶等下游领域,市场需求大。但国内市场芳纶纤维的应用狭窄,且尚处于光纤、绳索和橡胶补强等相对低端领域。其主要原因是国内技术落后于海外企业,在高端防护领域尚处在开发阶段,因此对位芳纶也是大陆长期重点发展的新材料之一。随着大陆航空航天、轨道交通产业的蓬勃发展,汽车高端化成蔚然之风,这些领域对对位芳纶的需求将继续稳健增长。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院的预测,2025 年国内对芳纶的需求量有望达到 2.5 万吨,2025 年全球对位芳纶的需求量将达到15 万吨。

由于芳纶材料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投资门槛高,世界芳纶产业集中程度较高,全球芳纶产业几乎由美国杜邦、日本帝人、中国泰和新材、韩国可隆四家公司垄断。根据QYResearch 的统计,目前国际对位芳纶产能约 9.5 万吨,美国杜邦和日本帝人公司的产能约占全球总产能的 80%,产能分别为 3.6 万吨/年和 3.2 万吨/年,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泰和新材拥有对位芳纶产能 4500t,位居全球第四,国内第一。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芳纶拥有极高的技术壁垒,和碳纤维、聚酰亚胺薄膜(PI 膜)并称为制约大陆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三大瓶颈性关键高分子材料。前期大陆没有很好的解决对位芳纶的关键设备加工制造技术,导致大陆对位芳纶的国产化进程比较缓慢,产品不稳定,良品率不高,大陆的对位芳纶产能尚停留于千吨级,国内仅泰和新材中晨蓝光、仪征化纤实现了对位芳纶的规模化生产。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相关数据,2020 年大陆对位芳纶进口依存度约为 87%,进口替代需求迫切。近年对位芳纶面临国内单兵防护装备、航空航天等国防领域的高需求,价格大幅上涨,一方面国内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导致国内对位芳纶生产原料供应紧张,另一方面从进口端而言,美军启动彩服、头盔、作战靴等单兵武器装具换装使美国的对位芳纶需求大幅上升,而作为国内对位芳纶主要进口商的美国杜邦优先保障美国供应,导致国内供给缺口增大。根据申万宏源相关研报数据,2017 至 2018 年期间,对位芳纶产品平均价格由约 15.5 万元/吨上涨至 23.5 万元/吨,同比上涨 51.6%。2019 年国内对位芳纶价格趋于稳定,平均价格在 22-24 万元/吨间波动。

“十三五”以来, 大陆对位芳纶产业发展迅速,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方面打破国外对位芳纶的技术垄断, 填补了国内生产空白。另一方面,2019-2020 年间,泰和新材、仪征化纤、瑞盛新材料等企业规划的对位芳纶产能陆续进入验收与投产期,国内对位芳纶产能不断扩大,未来国产化率有望持续提升。未来 5~10 年,随着大陆对位芳纶性能的提升,产品规格的继续丰富,以及下游制造及应用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对位芳纶生产规模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其需求将持续上升。根据立鼎产业研究院的预测,2021-2025年间对位芳纶市场需求增长率保持在 10%左右,2025 年大陆对位芳纶的需求量将达到20000t。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当前,国内具有对位芳纶产能和稳定生产的厂家主要有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化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等。

其中泰和新材、中化国际为上市公司。泰和新材是国内率先实现对位芳纶产业化生产的企业,现有年产能 4500 吨。根据公司官网公布数据,其年产能在 2021 年底有望扩产至 6000 吨,十四五规划期间将扩产至 12000 吨/年。中化国际 5000 吨芳纶项目现已处于生产调试阶段,若产能全部释放,有望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全球第三大对位芳纶生产商和供应商。芳纶需求即将放量背景下,及时投放新产能将助力国内企业突破产能瓶颈,实现业绩增长。事实上,今年以来对位芳纶量价齐升,龙头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高。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其他相关未上市公司:中化国际收购了苏州兆达特纤科技有限公司的 500t 对位芳纶生产线,拥有对位芳纶的生产能力。现以江苏中化兆达高性能材料有限公司为载体,在扬州化学工业园区内筹建 1 万 t 对位芳纶生产装置。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依靠自身在化工化纤领域的集成创新优势,2005 年开始对位芳纶的聚合纺丝及其产业化技术进行研发,并建成年产 500t 对位芳纶生产线。2018 年宣布实现了 1000t 装置的连续运转,掌握了对位芳纶生产的关键技术,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条件。

3、高吸水性树脂(SAP)

高吸水性树脂(SAP)具有吸水性好、价格适中、安全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婴幼儿纸尿裤、妇女卫生用品、成人失禁用品、农业保水剂等下游产业。2020 年全球 SAP产能约 500 万吨,消耗量约 340 万吨,预计 2025 年全球 SAP 需求量将增长至 440 万吨。国内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叠加二胎政策,未来国内 SAP 需求将持续上涨,预计2023 年中国 SAP 市场规模将达到 145.1 亿元。高吸水性树脂行业原材料壁垒和客户壁垒高,具备规模优势和上下游全产业链优势的头部企业(如万华化学和卫星石化等)将强者恒强,业绩有望进一步提升。

高吸水性树脂(简称 SAP)是一种含强亲水性基团的低交联度高分子化合物,具备强大的吸水性、稳定性、保水性且安全无毒。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量,可达自身质量的数百倍,吸水速度快,并且保水性强,即使在受热、加压条件下也不易失水,广泛用于纸尿裤、卫生巾、干燥剂、脱氧保鲜剂、医用材料、农林抗旱保水、防沙治水等领域。

根据 2020 年《中国石油和化工大宗产品年度报告》的数据,高吸水性树脂(SAP)下游消费中,用于生产婴儿纸尿片/裤占总消费量的 70.0%;用于生产成人失禁用品占总消费量的 17.0%;用于生产女性卫生用品占总消费量的 9.0%;用于工业、农业保水剂等其它领域占总消费量的 4.0%。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高吸水性树脂的研发始于 1961 年美国农业部研究所制成的高吸水聚合物,1978 年日本三洋化成株式会社率先将其用于一次性尿布,开启了 SAP 工业化生产之路。此后各国专家相继开发 SAP 产品,并陆续应用于农林园艺、生理卫生、食品、土木建筑、日用化工等行业,SAP 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数据中心统计,2020 年全球 SAP 产能约 500 万吨,主要分布在欧洲、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全球 SAP 消费量约为 340 万吨。SAP下游消费中,用于生产婴儿纸尿片/裤占在总消费量的占比高达 70.0%,用于生产成人失禁用品占总消费量的 17.0%。随着世界人口逐步老龄化,各国鼓励鼓励生育政策陆续出台,婴幼儿纸尿裤和成人失禁用品的潜在需求量将快速增长,从而带动 SAP 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拓展。根据智研咨询的预测,2025 年全球 SAP 消费量有望增长至 440 万吨。

全球高吸水性树脂生产三巨头为日本触媒、德国巴斯夫和德国赢创,产能均超过 60 万t/a,为全球高吸水性树脂生产企业的第一梯队。住友、三大雅、LG 化学、宜兴丹森、台塑等厂商总产能超过 20 万 t/a,为全球高吸水性树脂生产企业的第二梯队。根据立木信息咨询统计,2020 年全球前 5 的 SAP 企业产能占总产能的 64.5%。其中,日本触媒产能居世界之首,占总产能的 17.4%;德国巴斯夫为第二位,占 14.5%;德国赢创居第三位,占 13.1%,其余住友精化和日本三大雅分别占 10.9%和 8.6%。从世界范围来看,SAP 行业生产格局相对稳定,产能集中度较高。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国内高吸水性树脂行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起步、稳中发展和规模化增长三个阶段。国内对高吸水性树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最初着重于研发实用性强的农业保水剂,且发展规模、应用范围均较小。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大陆已成为全球SAP 产能最充足的国家,国内商用 SAP 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卫星石化的高吸水性树脂与国内主要纸尿裤企业恒安、国际前十大纸尿裤生产企业金佰利达成合作。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得益于国内 SAP 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下游应用领域的拓展,近年来国内 SAP 产业的市场规模稳定增长。根据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研报,2014 年,大陆 SAP 行业市场规模仅59.5 亿元,产能仅 82.8 万吨;2018 年国内 SAP 市场规模增长至 90.11 亿元,产能已达到 130.5 万吨。根据市场调查网研报数据,2020 年国内 SAP 产能约 150 万吨,产量约 100 万吨。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18 年,中国 SAP 出口量达到 20.0 万吨,为进口量的两倍,已由净进口国成为净出口国。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尽管产能和规模均持续增长,但国内 SAP 行业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第一,中国 SAP行业高端产品不足,市场被日本触媒等外资企业垄断。第二,国内低端产能过剩并占据主导位置,产品同质化严重。除卫星石化和万星化学等头部企业具备中高端产能外,其余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议价能力差。第三,技术水平与国际巨头存在明显差距。

国内 SAP 生产尚未达到批量化应用自动化生产线水平,产品稳定性差,生产能耗高,连续生产周期短。此外根据海关总署相关数据,国内进口 SAP 主要来自韩国、中国台湾及日本等国家或地区,且多应用于生产标准严苛的卫生用品;主要出口印度、印度尼西亚以及越南等国家或地区,产品相对低端。国内企业亟须优化生产工艺、拓展下游高端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从需求端来看,随着大陆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成人纸尿裤需求将大幅上涨;国家二胎政策的逐步放开也将推动婴儿纸尿裤消费量的扩大。此外在出口税率政策的支持下,高性价比的国产 SAP 产品有望扩大对印度、南美和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出口。综上,预计未来中国 SAP 需求仍将持续增长。根据头豹研究院的预测,2021 年中国高吸水性树脂市场规模将达到 119.9 亿元,2023 年将达到 145.1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 10.0%。未来 SAP 产能将朝着高性能化、复合化、功能化以及可生物降解等方面发展。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高吸水性树脂行业原材料壁垒和客户壁垒高,新进入者无法取得竞争优势,具备规模优势和上下游全产业链优势的头部企业(万华化学、卫星石化等)将强者恒强,业绩有望进一步提升。

中国新材料产业未来7大方向(下:电子电器电容、多用途新材料)

精选报告来源:银创智库

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

储能丨锂电丨钠电丨动力电池丨燃料电池丨氢能源丨光伏丨风电丨新能源汽车丨电子元器件丨电机电控丨能源金属丨碳中和丨半导体丨集成电路丨芯片丨光刻丨先进封装丨碳化硅丨湿电子化学品丨新材料丨超导材料丨稀土磁性材料丨碳纤维丨高分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