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上吕布不敢用高顺,曹操杀高顺留张辽,高顺为何这么不受待见

作者:赵赵的期待

前言

在三国这个伟大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物:他武艺超群,曾立下汗马功劳,但却始终未得到重用,最终落得个悲惨结局。他就是高顺。

高顺早年追随当世第一猛将吕布转战各地,立下不少赫赫战功。但奇怪的是,吕布并未重用过他。后来高顺随吕布战败被擒,很快被处决。种种迹象表明,吕布并不看重也不信任这位武将。不信任也就意味着不会放手重用。这一切的种种迹象和原因是何原因?

历史上吕布不敢用高顺,曹操杀高顺留张辽,高顺为何这么不受待见

高顺不受吕布重用的种种迹象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吕布本人的性格与处事作风。这位当世武艺第一的猛将可以说是骁勇善战,但同样也是多疑自负之人。正所谓虎狼之年,步步为营。吕布经年在战场厮杀,早已养成了防人之心。他的用人原则也多是短期效益,并不会轻易委以重任大权。

这一点从他后期用人可知一二。比如同样效力吕布的张辽,武勇不输高顺,战功也颇丰,但吕布也从未让他真正掌控大局。可见,吕布多疑,难以托付大权已经成为他的用人习惯。高顺当然也难逃此劫。

其次,我们要看到,当时各路豪强林立,形势变化莫测。这让吕布也陷入了长期的危机感和威胁感中。特别是看到高顺麾下一支上佳的骁骑营时,吕布的戒备心理达到了顶峰。

历史上吕布不敢用高顺,曹操杀高顺留张辽,高顺为何这么不受待见

他深知手握精兵的高顺很可能成为心腹大患。所以用兵时也就更加防范高顺部队,设置诸多制约,不敢放手一搏。

最后,我们也要客观看到,尽管高顺在前期为吕布建立了功勋,但后期并没有更大作为。比如说,面对曹操、袁绍等人时,高顺都无甚建树。这也从侧面展现了高顺的才能和魄力终究有限。没有傲人战绩,也成为吕布不肯放手重用他的一个原因。

综上种种,我们不难理解,吕布为何不重用高顺的种种考量。但这也预示着,只要稍有戒心和猜忌的武将很难在乱世立足。纵观三国其他诸侯,重用心腹功臣的有之,最终昌盛称霸者亦有之。吕布也许是错失了这条捷径。

历史上吕布不敢用高顺,曹操杀高顺留张辽,高顺为何这么不受待见

曹操处决高顺的种种动机

在下邳之战后,吕布部下投降或被俘的将士不在少数。其中最让曹操惦念的就是武艺高强的吕布和谋虑缜密的谋士陈宫。起初曹操还打算留下二人,收为己用。毕竟能以顺手的方式获得这些财富,何乐而不为呢?

但最终,刘备的劝说打消了曹操的念头。刘备作为经历过董卓剧变的目击者,自然明白留下心怀不轨之徒的危险。况且陈宫死志坚决,似乎已经做好觉悟。考量再三,曹操终是斩杀了二人。

历史上吕布不敢用高顺,曹操杀高顺留张辽,高顺为何这么不受待见

与此同时,身为吕布麾下猛将的高顺也落入曹操手中。但奇怪的是,曹操不但未收为己用,甚至连一个问句都没抛出,就直接命人砍下了高顺的首级。这样仓促的处决看似匪夷所思,但其中自然也有种种考量在其中:

首先,曹操一向重视同僚和家人间的情面。曹氏与夏侯氏向来交好,堪称痛惜肉中刺。而高顺当年不慎射伤过夏侯惇的眼睛。即使已过去多年,曹操仍有替夏侯惇出这口恶气的动机。直接处决高顺可以说是情理之中。

其次,我们也要看到,曹操识人用人向来独具慧眼。他一向善于发掘人才,重用之人多有大作为。比如像典韦、荀彧等,都在曹操的眼皮子底下做起大事业。那么曹操既然对高顺无动于衷,甚至连一个问句都懒得抛出,自然也从侧面反映出高顺的才能和魄力有限。

历史上吕布不敢用高顺,曹操杀高顺留张辽,高顺为何这么不受待见

最后,我们也可以理解,即使曹操肯留下高顺,恐怕高顺的处境和命运也难有太大差别。毕竟以其清高的性格,想必难以服膺曹操等人的处事作风。存活于世,日复一日地受刁难也许比直接处决更加痛苦。这点,后世历史学家也有深入论述。

综上种种,不难理解曹操仓促处决高顺的种种考量。但这也预示着,只有真正得体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手段,才可能在动荡时期立足乃至成大事业。纵观三国其他名将,重礼宾将,广结善缘者,终成一时之选。曹操这番作为当真不甚明智。

历史上吕布不敢用高顺,曹操杀高顺留张辽,高顺为何这么不受待见

若两军阀重用高顺,其功勋定不止于此

通过上述两位军阀对高顺的种种不待见,我们不得不承认,高顺可以说是历史的一个悲情人物。他本可通过跟随一流军阀施展抱负,立下更大功勋;但由于种种原因,却始终未得到重用,最终难逃死劫。

假设一下,若是高顺得到吕布或曹操的重用,情况又会如何呢?结合其他猛将的例子看,这种假设并非空穴来风。

以后世最著名的名将赵云为例,他也曾在曹操麾下效力过一段时间。但由于性格原因,未得到曹操的重用。后来他入川从事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运筹帷幄之下,成就了骁勇的神勇武将之名。足见一位武将只有得体运用,方能大有作为。

历史上吕布不敢用高顺,曹操杀高顺留张辽,高顺为何这么不受待见

此外,我们也要看到,高顺毕竟武艺出众于当世,曾建奇功于数战之中。若得吕布或曹操某场关键之战的全权委托,配合谋士周详部属,发挥武力价值,立下头功是完全有可能的。

譬如在宛城之战中,盛名之下的吕布只身突围。这要是能有高顺领兵助阵,配合关羽等猛将打援,兴许战局会产生不小波澜。由此可见,高顺的武力若得体运用,其功勋定不止于此。

可惜,时运不济的高顺,不但难以施展抱负,还遭遇命运的薄幸。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三国鼎立中难得一见的猛将就此草草失势的遗憾。我们不得不对难逃命运改变的高顺表示唏嘘!

历史上吕布不敢用高顺,曹操杀高顺留张辽,高顺为何这么不受待见

结语:我们需要客观理性地认识历史事件

通过上述种种分析,我们已经比较全面的理解了高顺此生的失意经历。他为何无法得到吕布和曹操的信任和重用,其武将之才又为何未能施展抱负,都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对于这些历史遗憾,我们作为后人需要持有开放、理性和审慎的态度。不能简单用“好人”“奸雄”的二元视角评判历史人物。其时当世,形势瞬息万变,宿命论也占了大半壁江山。我们很难用今人的价值观强加于彼时彼刻。

所以学习历史的恰当方式,就是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和立场,尽量理解他们的种种选择和行为,深入剖析其中的种种原因。这不仅可以避免我们的偏颇臆断,也是我们在学习和执业时提高判断力与领悟力的捷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