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护理员23年,他成了荣誉军人们的手和脚

作者:拥动梁邹
当护理员23年,他成了荣誉军人们的手和脚

孙德建,男,汉族,黑龙江省方正县人,1982年5月出生,1998年12月入伍,2000年12月退役,2017年7月入党,黑龙江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荣管科护理班班长。2023年获评第四届全国“最美拥军人物”。

8月1日,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全国双拥办联合发布2023年“最美拥军人物”先进事迹。孙德建的故事也由此为更多人所知——他坚守荣军护理最繁重、最艰巨的岗位20多年,常年照顾多位生活不能自理的荣誉军人,先后数次承担护理危重荣誉军人任务。

颁奖仪式上,当被问到“为什么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荣军医院”时,他的回答很简短:“这是我家啊。”

一个“家”字,道尽了孙德建的陪伴和守望,安抚着荣誉军人们的挫折和伤痛,更诠释了人间的温暖和牵挂……

2000年底,孙德建从部队退役,入职黑龙江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当了一名护理员。

孙德建说:“我的爷爷、父母都曾在荣军医院工作过。我是在荣军医院出生、长大的,那里就像我的另一个家。退役了,我选择回家,去守护这些家人。”

尽管以前耳濡目染,对护理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可真正进入角色,孙德建还是遭遇了短时间的“不适应”。

那时,荣军医院有30多位伤残军人,大多是在服役期间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的一至四级伤残军人。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90多岁,最年轻的只有23岁。他们或不能行走、或不能言语、或永久地失去了记忆。孙德建的工作,就是当他们的手和脚,帮他们洗脸、刷牙、吃饭、翻身……

一级伤残女军人张永琴,曾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入院休养几十年。由于年龄大和各种病情等,她已不能咀嚼,甚至连吞咽都很困难。

为了给老人补充营养,孙德建就把鱼刺一根一根挑出去,再把鱼肉和饭菜拌在一起,榨成糊状喂她。可就是这样,老人依然无法下咽。每喂一勺饭,大半勺会被她吐出来,鼻涕、口水也跟着一起淌出来。

“第一次给张姨喂饭的那天晚上,回到家里我都没有吃饭。”孙德建回忆道,“一看见饭菜,就想到工作时的场景……”

为了克服困难,孙德建想出一个办法。因为喜欢吃苹果,每次给张永琴喂饭时,他就带上一个苹果:“张姨,您吃一口饭,我就咬一口苹果。您看,这个苹果是甜的,您的饭也是甜的,我都吃进去了,您也多吃点,少吐一点……”反复多次后,孙德建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

孙德建做起护理工作来心细如发、不怕脏累,大家也习惯了他的照料和陪伴,都亲切地喊他的小名“大波”。

当护理员23年,他成了荣誉军人们的手和脚

孙德建陪荣誉军人散心。

三级伤残军人毕长明,患有开放性肺结核,大家在护理他的时候都小心翼翼。2008年底,毕长明的病情突然加重,还伴有大量咳血,在康复医院治疗几天后病情仍不见好转,医院决定将他转到大庆结核防治医院治疗,并派孙德建去护理。

已经定下婚期的孙德建,二话没说就陪着去了大庆。那时,毕长明的双肺有80%已失去功能,呼吸困难,吃顿饭都会累得大汗淋漓。一天晚上,孙德建正在陪护床上休息,就听毕长明微弱的声音传来:“大波,我肚子胀得厉害,我想……”

孙德建立即明白了老人的意思,他戴上橡胶手套,给他注入两支开塞露。可长时间卧床,毕长明的粪便已经形成粪石,开塞露也不起作用了。为了缓解老人的痛苦,孙德建就用手一块一块地往外抠……

“事后,看着毕叔长舒了一口气,跟我说舒服多了,我就高兴。”孙德建回忆,“第二天,毕叔想吃西瓜……我记得那天他吃了生病以来最多的东西。遗憾的是,几天后,毕叔还是没扛过去……那是我第一次经历那样的场面,脑子一片空白。从那以后,我暗暗发誓,要对他们更好点,再好点,他们太不容易了。”

除了日常照料工作,孙德建一有时间就陪荣军们聊天,大家也把他当成无话不说的亲人。

“大波啊,自从住进来,我就再没出去过,外面的楼都那么高了,啥时候能见见啊?”

“我当兵时在丹东的东沟,离海边只有十几公里,但当时的条件和部队的纪律,一直都也没有机会到海边看看大海,受伤后就更不敢想了。”

…………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些话,他们只当“梦想”跟大波唠唠,没想到,却烙进了孙德建的心里。

2017年夏,孙德建和同事们陪同荣誉军人周宏峰和陈宝林到北京录节目。他知道两位荣军都有登长城的愿望,录完节目后,就决定带他们去登慕田峪长城。

上山坐缆车,缆车均速靠近,需要人迅速登上小车厢。这对常人要求不高,但对孙德建一行却有点“冒险”,“同事先拿着轮椅跑上缆车,我抱着宏峰,抓住时机稳稳地上去了,上去以后就让他坐在我腿上;宝林瘦一点,就由另外两名同事带着。”

一级荣誉军人周宏峰40多岁,因伤造成高位截瘫。他体重近70公斤,日常抱着都有点吃力,更别说是坐缆车了。

下缆车后,孙德建已是满身大汗。看到离烽火台还有好几百米的台阶,周宏峰心疼孙德建,死活不肯上去。孙德建急了:“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来都来了,最后一点你咋不上了?”

看到周宏峰不为所动,孙德建只能用激将法:“宏峰,你是不是不信任我了,不相信我能带你们上去?”

“大波,你这是说的啥?我还能不信你?你说行,那咱们就上。”台阶弯弯曲曲,孙德建连背带抱,终于把周宏峰带上烽火台。稍作休息后,他又跑下去把陈宝林背上来。

在回程的大巴车上,孙德建累得睡着了,周宏峰开始默默流泪,忍不住低声念叨:“大波可真是太累了,他的衣服都能拧出水啊!你看看他的脸,晒得通红,我……”

当护理员23年,他成了荣誉军人们的手和脚

孙德建悉心照顾荣誉军人。

2018年7月,在康复医院党委的安排和组织下, 33位荣军踏上了“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拥军重任”的圆梦之旅,孙德建带领护理团队,准备了各种应急药品和设备,负责他们的全程护理工作。整个旅程前后历时9天,途经多个城市,总行程3000余公里。

在辽宁营口鲅鱼圈海边,年过七旬的荣军王存文,躺在海水里,高兴得像个孩子,他说:“我终于完成了多年心愿,人生不虚此行。”不能下水的荣军们,也都被孙德建和同事们抱到沙滩上,让他们听听海浪的声音,感受海风的清凉。

在大连老虎滩旁,经公交司机师傅同意后,孙德建和同事们把荣军们连人带残疾车一块搬上公交车,让他们体验一次公共交通;在丹东鸭绿江边,荣军们逐一被抬上鸭绿江断桥,大家齐声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9天时间里,孙德建常常热泪盈眶,他忘记了劳累和紧张,也沉浸在荣军们的幸福和满足中。

新冠疫情期间,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孙德建连续800多天坚守在荣军医院,没有回过距离仅百米的家。他说:“家里人可以互相照顾,而荣军们只有我们这些亲人。”

那段时间,孙德建不仅是护理员,还是送水工、修车工、理发工……记得有一天,就孙德建一人值班,可是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听到荣军们房间里的呼叫器响。

“是呼叫器坏了吗?”孙德建心里有些不踏实,便开始一个个房间地检查。

“大波啊,呼叫器没坏。我们就是心疼你。我们少按一下,你就可以少动一下,能多休息一会儿……”

近乎一致的回答,让孙德建热泪盈眶:“有这些家人心疼,我的付出,值!”

得知孙德建获评第四届全国“最美拥军人物”,最高兴的就是这些荣军了。孙德建是悉心照料他们的人,是带他们圆梦的人,也是陪他们走到最后,给他们体面和温暖的人……孙德建的当选,也包含着国家和社会对荣誉军人的尊崇。

当护理员23年,他成了荣誉军人们的手和脚

孙德建与荣军医院部分荣誉军人合影。

那年,荣军医院刚从安达市搬到哈尔滨,荣军马继臣的身体状况很糟糕,需要提前准备“装老衣服”。

可刚到哈尔滨没多久,人生地不熟,孙德建一大早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店铺,最后才在一家小店找到了比较合适的“装老衣服”,他仔细检查了一番便往自己身上套,想试试大小。老板不禁奇怪:“你不是买‘装老衣服’吗,咋能自己穿上?”

孙德建笑笑说:“都是家人,没那些讲究……”

等孙德建买完“装老衣服”赶回荣军医院时,马继臣已经被送去上级医院抢救,他又带着衣服赶过去。孙德建早上出门时,马继臣的意识还算清醒,但此时已经半昏迷,嘴里嘟囔着:“大波,我要回家。”

孙德建问:“哪块儿是你家?”

马继臣说:“我要回荣军医院。”

对马继臣来说,荣军医院就是他的家,大波就是他的亲人。

孙德建抱着马继臣哭:“哥,我带你回家。”

凌晨2点多,孙德建把马继臣带回荣军医院,守着他,陪他说话,尝试喂食。第二天中午,马继臣在 “家里”安详离世。

从事护理工作20多年,孙德建送走了多名荣誉军人。“我能做的不多,就是做好护理工作,给他们最后的温暖,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开。”

看着每天忙碌的孙德建,常有荣军劝他:“大波,你其实可以有更好的去处,不该这么陪着我们。”

孙德建懂得荣军们的心思:他们把自己当家人,替自己考虑,可也担心他真的离开荣军医院。

每每这时,孙德建就笑着说:“放心吧,我可舍不得离开这个家,离开咱们这些家里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