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农行客户坐地痛哭,金融工作“人民性”迫在眉睫

农行客户坐地痛哭,金融工作“人民性”迫在眉睫

农行客户坐地痛哭,金融工作“人民性”迫在眉睫

这几天,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系列宣传活动进展得如火如荼,包括央行、金融监管总局“一把手”在内的金融高管纷纷出镜接受采访,就如何做好金融工作表态发言。

然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农行一女性客户在营业厅坐地痛哭的视频流出,显得极不和谐。

视频显示,12月5日,在农行四川绵阳南郊支行,一女子坐地痛哭,原因疑似为该女子的30万元存款,被银行做成理财产品,取款时发现一分钱也没有。农行随后回应,承认服务上存在不足。

巧合的是,也就是在12月5日,新华社播发了农行董事长谷澍接受专访的文章和视频,标题是《当好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 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

谷澍表示,要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诚实守信、义利相兼的道德观、经营观。

看来,董事长的要求和期望,与基层网点的现实,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坐地痛哭的客户

12月5日,网传在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绵阳南郊支行,一女子坐地上痛哭,原因疑似为该女子的30万元存款,被银行做成理财产品,此事引发热议。

农行客户坐地痛哭,金融工作“人民性”迫在眉睫

网传视频显示,一名身穿红色上衣的女子坐在地上痛哭,附近有不少群众在围观。拍摄者称,听到的情况是,女子在银行存了30万,被弄成了理财,去取钱发现一分钱都没有了。

12月6日,中国农业银行绵阳分行发布情况说明,称有关负责人已与客户见面,并作了充分沟通解释,双方已达成了谅解。

农行表示,“经核实,2023年12月5日,客户陈某在中国农业银行绵阳南郊支行申请业务赎回时,按照业务规则,处于封闭期,暂不能赎回。对此,绵阳分行有关负责人已主动与客户见面,并作了充分沟通解释,对服务上存在的不足,双方已达成了谅解。”

农行客户坐地痛哭,金融工作“人民性”迫在眉睫

从现场视频以及农行的回应或许可以推断出:

一是客户的30万存款已经变成了理财;

二是客户应该是在不知情、不完全知情或是存在重大误解的情况下,存款被转成理财,否则她也不会坐地痛哭;

三是该理财有封闭期,并不能随时支取;

四是当时办理存款业务的银行柜员,之所以会有动力去转换客户的存款,要么是任务压力,要么有利益驱动,否则柜员也不会这么做。

遗憾的是,农行在回应中只是表示“对服务上存在的不足,双方已达成了谅解”,而且还自我表扬“绵阳分行有关负责人已主动与客户见面”,并没有说明是服务存在不足,还是业务违规?如果是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存款变理财,那肯定是彻头彻尾的违规操作了。

如何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农行董事长谷澍讲得非常到位,他说:

“新时代、新征程,农业银行将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坚持诚实守信、义利相兼的道德观、经营观。以‘八个坚持’为引领,强化服务人民群众的政治站位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责定位。”

对照谷澍的讲话和“女子坐地痛哭”事件,可以看出:

一是谷澍特别强调“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金融作为服务行业,肯定是为人民服务的,让“人民”坐地痛哭,显然没有遵循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二是谷澍特别强调了诚实守信、义利相兼的道德观、经营观。银行作为企业要赚钱,但绝不能见利忘义。从此次事件上,如果农行员工为了自身利益(比如完成指标、多拿奖金之类),而损害了客户利益,显然没有做到谷澍所提出的“义利相兼”。

谷澍还表示,农行要处理好金融功能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已经就当前和未来的金融工作做出了部署,但如何落实,就看包括农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如何行动了。

增强金融工作的“人民性”,迫在眉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