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别让饭圈毁了全红婵

别让饭圈毁了全红婵

别让饭圈毁了全红婵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邢初

2023年11月22日晚,全国跳水锦标赛暨巴黎奥运会、多哈世锦赛选拔赛的女子10米台决赛中,全红婵以9分之差居陈芋汐之后,获得亚军。

比赛结果宣布当场,一位疑似全红婵粉丝的观众认为裁判不公,“故意压全红婵的分”,该粉丝情绪激动,在看台上大吼大叫,“就要说,就要说,我就要说,207C、407C给全红婵分打低了。”安保极力劝阻无果,弄得台下的全红婵十分尴尬,忍不住对粉丝叹气:“你别讲话了吧”。

这大概是小姑娘第一次感受到“成为偶像”带来的困扰——因诸种以爱之名的维护、干涉和“挺身而出”,令人哭笑不得,难以自处。

别让饭圈毁了全红婵

比赛中的全红婵/新华社记者 丁旭 摄

11月28日,国家体育总局官网发布了题为《坚决抵制“饭圈”乱象,聚力聚焦事业大局》:“中国奥委会曾专门发布声明,号召社会各界尊重运动员个人权益,理性追星,避免不当言行,坚决杜绝‘饭圈’乱象向体育领域蔓延。”

此前,乒乓球运动员王楚钦,在机场被跟拍后怒怼“粉丝”,且事后表态呼吁抵制“代拍”和长时间跟拍等行为。中国女篮球员杨舒予也曾明确表示:“不要接机,不喜欢,球场见,谢谢。”

在被“饭圈”文化包裹的娱乐圈,全红婵、王楚钦们面临的境况早已见怪不怪,早已既成生态。

过去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到一些身处饭圈内部的粉丝群体。“圈”的概念其实很具象化,很明确,活跃的粉丝互相熟悉,有固定的线上群,分别扮演着反黑、控评、打投,以及资讯和线下活动等等不同领域的功能。

别让饭圈毁了全红婵

《所以我和黑粉结婚了》剧照

粉丝之间最大的共同话题,除了一起赞扬自家偶像,还有一起贬低“对家”——与自家偶像站在对立面的竞争对手。

出于以爱之名的某种集体正义感,他们替偶像怒怼资本、工作室、观众,还有其他同行……绝对拥护是保障圈内凝聚力的重要条件。而血雨腥风的大战里,鲜见偶像本人的身影,甚至与偶像本人无关。

这样的逻辑,早已不是娱乐圈专属了,如今正将一切领域囊括在内:网红、电竞、体育、游戏、数码公司,乃至动漫作品等等。

01

谁决定全红婵?

这位年龄最小的奥运冠军,被流量青睐成为体育明星,更多是一种被动状态。

她不像吴艳妮和王楚钦,都在各自惹来争议的事件里具有某种主动性和自觉性,她也未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明确的公共表达。

刚跻身公众视野两年的小姑娘全红婵,始终维持着一个单纯、懵懂的未成年女孩形象。

全红婵最初在公共视野露面,是2021年8月的东京奥运会上,这个年仅14岁的中国广东小姑娘,凭借466.2的总分获得金牌,打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队纪录。

别让饭圈毁了全红婵

东京奥运会上的全红婵

“冠军”“打破纪录”“中国代表团史上最年轻选手”,几个关键词立刻让全世界看见她,也让全红婵注定成为公众与媒体的讨论焦点。

全红婵掀起的“水花”在赛场内消失,在场外却激宕汹涌起来。夺冠当时,就有不少体坛名将、名人明星在社交平台上祝贺全红婵。

赛场之外,全红婵表现出来的种种形象举止,又实在符合一个14岁孩子的模样。

她不大会应对媒体套路,但面对采访句句坦诚又朴实。她坦言家里不富裕,自称希望通过参加比赛赚钱给妈妈治病。自己从来没去过游乐园和动物园,放假只能待在家里。但她也想“玩游戏,抓娃娃”。从小梦想着开小卖部,想拥有吃不完的零食。

别让饭圈毁了全红婵

对着镜头比“耶”的全红婵

面对一些稍微复杂点的问题,全红婵也会迟钝,茫然。这股懵懂的、不曾被名利场污染的少年气息,反而攫获了大量网友的爱怜之心,立刻圈粉无数。

天才少女身后的贫寒身世,随即被关注。光鲜外表下的辛酸与苦楚,构成了流量青睐的矛盾性和冲突性。

全红婵毫无意外地“爆”了。她的家乡成为打卡景点;全国各地的粉丝赶来参加全红婵的比赛,就像参加一场演唱会。场外,粉丝悬挂了全红婵的个人横幅,还制作了精美的海报与应援物资。

全红婵与同为世界级顶尖选手的陈芋汐,并称为中国跳水队“双子星”,两人不仅作为双人十米台搭档屡次联手拿下桂冠,在粉丝眼中,她们同时也互为竞争对手,各自头顶奥运会冠军和世界锦标赛冠军的头衔。

别让饭圈毁了全红婵

全红婵和陈芋汐/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选手在台上的较量,也成为粉丝维护的发力点,这符合饭圈文化里对“我担”(自家偶像)的无条件偏袒与维护。

粉丝亲切地称全红婵为“婵宝”,大概因为其年龄尚小,不少喜欢全红婵的网友,都对她持以某种母亲般的宠爱和关怀。粉丝未必需要是体育迷,哪怕不熟悉跳水运动的人,也可以情感立场鲜明地偏爱一个朴实、刻苦而纯真的冠军小女孩。

前几个月,全红婵代言某服装品牌,又惹来粉丝不满“衣服太丑”的声讨,强烈要求将全红婵的代言撤下来,“不要这样对待妹妹”。

02

为你,与全世界为敌

全红婵遇到的质疑呐喊,在以演员明星为主的娱乐圈早已盛行多年。

粉丝们将自己定位于紧紧贴着偶像后背的托手,高度甚至过度关注偶像的事业,替偶像操心甚至试图规管一切,将与自家偶像存在竞争的其他演员视为劲敌,替偶像研判局势,规划事业,随时处于备战状态,警惕外界可能的危险。

就像丛林世界里护犊的雌虎。

“这个圈子就是这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一名追星十余年的粉丝试图向我这个“圈外人”解释同年龄段不同演员之间的竞争之激烈。

别让饭圈毁了全红婵

《所以我和黑粉结婚了》剧照

她是一名实力派男演员的粉丝,连带着把与偶像同龄、人气相差不大的其他演员,几乎都批评了个遍,从长相到演技,从人品到素质。

盯紧偶像事业上的细枝末节,敦促偶像专心发展事业,这样的粉丝在圈内自称“事业粉”,对“对家”不是批评演技,就是批评长相、人品。总之,没有一个同行配得上与他们偶像竞争同一份资源,比如一个角色,或者一份奖项。

他们动辄怀疑剧组和平台欺负自己的偶像,偶像参加什么、不参加什么,也颇有微词,操碎了心。

像极了东亚家庭的传统父母。

在这样的父母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是不具备独立理性意识的婴儿。但他们自己,其实也置身于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巨婴思维里。

别让饭圈毁了全红婵

《宠爱》剧照

在饭圈内部,彼此之间的联结,既不靠实质性的利益关系,也不能靠现实生活中的独立感情,而是靠对偶像一致的“爱”,因此,每个人爱的程度、形式唯有统一且绝对,才可能最大程度加强凝聚力。

2020年的“肖战事件”会演变为一场掀动娱乐圈的血雨腥风,因为它实实在在具象化地展示了两种粘黏依附性:饭圈对偶像无所不包的控制与侵入,以及偶像对粉丝在舆论层被动的依附性。

在粉丝话语权更大的选秀爱豆界,类似逻辑曾经屡试不爽:粉丝的活跃度,几乎直接决定了偶像能否出道、能否成名、能否获得资源。这是偶像工业领域本身就需要的庞大粉丝资本。

但这种联结关系的适用范围十分有限,延展到职业偶像之外的群体,受制于行业性质、专业与其他商业利益关系,便难免“水土不服”。

03

饭圈入侵

体育界“饭圈化”,其实开始已久。

勒布朗、科比等人的粉丝互撕常年占领篮球圈,梅西与C罗粉丝的斗争也是足球圈一大盛况。

与演员、歌手相比,体育是一个离日常生活更远,离竞争更近的圈子。饭圈的入侵,粉丝的狂热偏爱,便极其容易搅乱体育精神里的客观严谨,稀释建立在包容、克制与合作之上的竞争纯度。

也是在今年,跨栏运动员吴艳妮在亚运会上抢跑犯规后,立刻遭到了无休止的网暴。网友编造诋毁侮辱吴艳妮的歌曲,用AI软件生成吴艳妮的黑照,甚至攻击她已经去世的外公……阵仗之猛烈,凶狠,简直完全搬用了娱乐圈那一套。

别让饭圈毁了全红婵

吴艳妮

令人捏一把汗,这股凶猛至极的情绪究竟源自何处?违规者自有规则处罚,何至于对一个犯规者恨之入骨?

“人格化”是饭圈化的重要体现。这里大致包含两个维度:其一,是“过度人格化”,即在专业之外,对崇拜对象的个人生活、隐私都呈扩大化关注。前几年,有娱乐明星在网上高价售卖自己用过的物品,粉丝也如获至宝一抢而空。

其二是“去人格化”。除了粉丝自愿让渡自己独立思考的个体人格,还有对自己偶像之外所有人的去人化看待,将他们视为对生态造成威胁的他物,而非具有人性和感情的真实的人。更遑论粉丝眼中互为仇敌的两个“偶像”,私交可能比他们想象中要好。

吴艳妮和全红婵的“被饭圈”,都是一种被动行为,看似是一个被“维护”,另一个被“讨伐”,其实本质都是被“去人格化”,都是以公义与爱为名,被迫客体化。

不过,也有一些体育明星的饭圈化,是一种主动行为。

湖南00后长跑运动员女孩夏思凝,由于出色的外表被称为“田径女神”,先是在社交平台上以“高颜值”出圈,高清摄像头拍摄的单人靓照在网上流传,基于视觉冲击的流量一下子就上去了。

别让饭圈毁了全红婵

夏思凝/@夏思凝Hurdle

跟着,夏思凝为追随刘翔拒绝清北邀约等“事迹”被传播,没多久,她就接到了与某汽车品牌的代言商务。

流量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从接受理论看,粉丝往往是最积极的读者/观众及消费者。一件产品投入市场后,反馈和口碑往往不能被预测和保证,但有粉丝基础,就有了销量保障,稳赚不赔。

一些流量明星主演的电影,票房与豆瓣评分形成极其鲜明的高低对比,正是这种经济逻辑的的产物。

实际上,不仅在体育界,现如今,几乎任何行业、任何个体,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可能“饭圈化”。

从学者到教授,从吉祥物到二次元,不少历史人物都在百度贴吧、B站等地拥有自己的粉丝阵营。点个外卖都要邀请你加入粉丝群,连清华卖鸭腿的阿姨都拥有独属于自己的流量群体。

二次元大概是受饭圈影响最早的领域之一。快三十岁的《名侦探柯南》,不同角色的“CP”战争打得如火如荼,如今更成为这个逐渐烂尾的动漫不可多得的话题。CP之战,甚至被官方巧妙化用,来为剧场版电影做宣传。

别让饭圈毁了全红婵

2023年上映的《名侦探柯南:黑铁的鱼影》海报之一

2023年,日本漫画《咒术回战》的官方统计投票结果被中国粉丝曝出,男主角的国内粉丝集资了几十万,刷了六千多票。其他角色也存在疑似集资拉票现象,对投票结果的争执愈演愈烈。

甚至连官方推出的徽章周边,也因实物照片中某角色图像被摆放在边缘位置,而遭到粉丝质疑官方“夹带私货”,继而展开对其工作人员的谩骂。

游戏厂商更是如此。不同厂商和游戏之间,粉丝和黑粉反复征讨,甚至上升到开盒网暴的程度。上个月,四川警方通报了一个开盒案,便是一个对直播某个游戏的主播和玩家进行开盒网暴的团伙。当然,在一款游戏内部,不同游戏角色间,也有“唯粉”和黑粉的乱斗。

手机品牌也未能幸免,或者说有幸“学到”。苹果、华为、小米等不同数码厂商,早已形成自家壁垒鲜明的粉丝阵营,每次新品发布都是一次粉丝加固,且往往伴随着各自圈层的比拼,甚至是互相攻击。

严格地说,自从2021年开始几次打击饭圈乱象的“清朗”行动发起以来,线上线下的大规模饭圈活动已经不大看得见了,集结成派的围攻、拉踩等等也有所收敛。但饭圈化的核心逻辑,仍在各界繁殖和运行。

别让饭圈毁了全红婵

《脑残粉》剧照

藉流量而生的饭圈,的确可以最高效率、最大程度凝结人气,推高数据,扩大流量价值。但与此同时,粉丝崇拜激发的唯一性和排他性,也在改写着商业社会的竞争规则,人格化意味着过度代入人的感情,粉丝的崇拜则成为一种偏爱,就像妈妈对待自己的孩子,爱护和偏袒往往难舍难分。

而那些“没妈的孩子”——不被流量选择和青睐的产品与人,就不得不退居边缘,被迫另寻方法自救。

两年前靠一张照片走红的丁真,原本连普通话也说不好——这似乎代表着他对世界的暂时失语,对突如其来涌向自己的流量的失语。而这种失语在短期内是为市场所需要的,为粉丝所青睐的。

尤其是那几年,看惯了失德艺人们在金字塔顶峰狂魔乱舞,人们亟需一些高纯度的、乖顺甚至是木讷的形象,来洗涤一下大家疲惫的心。

但时至如今,丁真的红利期已经趋淡,当他开始参加各种综艺,开始发言和代言,一些反感和塌房的嘘声,也开始在公众舆论界游走。

别让饭圈毁了全红婵

参加活动的丁真/@理塘丁真

而从始至终,全红婵本人都不曾公开做过任何表态,她也不被期待作出表态。她继续保持懵懂与单纯,这样的她,大概是人们希望一以贯之的某种白纸状态。

但终有一天,她也许会逐渐拥有一套应对这个世界的独立成熟的方式,会对世界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也许个性鲜明,也许并不符合部分粉丝的期待和要求。

尚未成年的全红婵,还是让她专注于运动场上,少一些场外纷争的干扰,对喜爱与被喜爱者而言,都更自由,也更宽容。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视觉中国,部分来源于网络,首图为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END-

编辑 | 阿树

排版 | 菲菲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