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97年邓公逝世,淡出政坛的华国锋提出一个要求,中央鼎力支持

作者:叶公说史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躺在病床上,呼吸渐渐放缓,仿佛快要睡着。

他的目光逐一扫过身旁的人,表情无比的平静,似乎已经接受了自己将要离世的结局。

21点08分,邓公长久地闭上了眼,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邓公离世的消息如同一个惊雷,使万千中国人民的心动荡不安:没了邓公,我们改革的步伐又该何去何从?

为了安抚民众的心,早已淡出政坛的华国锋同志挺身而出,向中央提出了一个要求。这一要求,获得了中央的鼎力支持。

他究竟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97年邓公逝世,淡出政坛的华国锋提出一个要求,中央鼎力支持

救国先锋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陆处于敏感的非常时期,一边要承受国际社会美苏的双面夹击,一边要稳定国内动荡不安的局势。可以说,极其需要一个人站出来拨乱反正,带领我们找到新中国发展的正途。

华国锋同志就是在这时候崭露头角的。

华国锋这个人,人如其名,是“救国的先锋”。他从小根正苗红,早年就毅然投身于抗日战争,因为其为人忠厚老实,坚毅能干,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所以,他也被誉为毛主席的“得意弟子”。

他不仅工作能力出色,更是有着极高的觉悟,忠于党和人民,真正做到了深入基层,取之于民,也用之于民。

华国锋就这样,靠着刚正不阿,一心为民的精神风骨,担任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在农业和教育等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可以说是年少有为。

97年邓公逝世,淡出政坛的华国锋提出一个要求,中央鼎力支持

1971年,华国锋受到中央的赏识,开始协助周恩来总理工作,在这期间,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和智慧,为他以后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农业建设领域的优异表现,推动了大陆的农业产量连年增收,经济稳定发展。

特别是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种植项目,能够顺利推行,少不了华国锋的大力支持。

因此毛主席非常看中他,也竭力去培养他,意图让他成为以后的接班人,于是,华国锋这个后起之秀接连升迁。

1976年1月,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去世,华国锋就担任起国务院代总理的职务。那时,他处理政务已经非常老成,在毛主席晚年,还写过一张字条给他:“你办事,我放心”。

同年9月,我们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因病逝世,亿万的中国人民陷入到强烈的悲痛中。毛主席的逝世,让人民感到痛心。同时,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人民也感到了深深的迷茫和无助,此时,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带领中国走向光明的领导者。

这时,华国锋站了出来,顶起了那即将塌下的半边天。

97年邓公逝世,淡出政坛的华国锋提出一个要求,中央鼎力支持

水到渠成

当时中国的局面十分动荡,仅凭华国锋一人,还不足以完全稳定民心。以叶剑英为代表的老革命家便提议,让邓小平同志尽快复出。党中央非常需要邓小平同志的经验和智慧,来帮助渡过这个动乱的时代。

但这一提议,也让时任党中央主席的华国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此时正是权利交接的关键节点,国内的政治形势并不稳定,在这样关键的节骨眼,如果办事操之过急,很可能造成政局混乱。

所以,华国锋决定让邓小平复出的事情暂缓。

97年邓公逝世,淡出政坛的华国锋提出一个要求,中央鼎力支持

这件事情放在很多人眼中,却被异化为华国锋“竭力阻挠”邓小平复出。但结合现在披露的一些资料来看,这一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

华国锋并不是不知道,邓小平在党和人民的心中占有多大的分量。

只是他必须从长计议,不能图一时之快。

当时,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刚刚去世,旧日的阴霾笼罩国家已久,而邓小平又是当之无愧的“主心骨”,群众对邓小平复出抱有迫切的期望,实属正常。

但华国锋的考虑也不无道理。最终,在中央政治局的讨论下,也同意了华国锋的提议,让邓小平暂缓复出。

97年邓公逝世,淡出政坛的华国锋提出一个要求,中央鼎力支持

虽然邓小平复出的计划暂缓,但是党内其实已经逐步恢复了邓小平同志的政治生活。中央还令以叶剑英为首的领导班子前去面见邓小平,专门为他报告当前的政治形势。这么做,其实就是华国锋在向邓小平传达一个信息。

“中央没了您不行,国家没了您不行,我们还需要您的领导。”

在邓小平女儿毛毛的回忆录中,那时的邓小平已经在中央的授意下,开始批阅一些文件。邓小平虽然明面上暂缓复职,但一直和中央保持着交流。

97年邓公逝世,淡出政坛的华国锋提出一个要求,中央鼎力支持

华国锋在任期间,始终认为,我们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经济发展上,要努力使大陆的经济平稳,恢复到之前蓬勃的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全国上下对邓小平复出的期待和支持声越来越大,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终于,在1977年7月,中央召开了第十届三中全会,华国锋宣布恢复邓小平原职,并且,将工作重心全面转移到国家的发展上去。

听说这一决定,举国欢庆。

邓小平再次出山,稳定了党内政治局势,更稳定了我们的民心,也让我们国家的发展步入了全新的赛道。

后来,功成名就的华国锋也没有贪恋权力,以身体不好为由,主动辞去了领导人的职位,在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改革开放时期,他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97年邓公逝世,淡出政坛的华国锋提出一个要求,中央鼎力支持

邓小平大刀阔斧地改革,使得大陆经济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在中国的大地上,人民由衷的敬爱他。

那时的华国锋已经退居二线,平时很少露面。但是,关于他的争议却并没有停止,更多人都在猜忌,他是不是因为和邓小平不和,才会辞去职务,深居简出。

这种猜忌,直到1997年邓小平去世,还没有停止,甚至愈演愈烈。

那时大陆的经济发展才刚刚步入正轨,又因为和西方国家握手,文化上饱受西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冲击。人民再一次陷入了不知所措的迷茫之中。

此时,与邓小平“不和”的华国锋却站了出来,主动帮助中央处理工作。

97年邓公逝世,淡出政坛的华国锋提出一个要求,中央鼎力支持

邓小平的逝世让华国锋感到十分悲痛,但因为他年事已高,不能承受长久的舟车劳顿,因而无法出席追悼会,只能用笔墨表达自己深刻的哀悼。

华国锋提到,自己退休时,邓小平同志还曾来信挂念。这么多年,他们也时常会写信交流。他退居二线已久,虽然仍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但远不如邓小平等人那样辛苦。

因此,看着周围的战友一个又一个离去,他也萌生出了为国家再做一些事情的想法。

97年邓公逝世,淡出政坛的华国锋提出一个要求,中央鼎力支持

修撰党史

华国锋思虑了很久,向中央提出了一个要求:撰写党史,让人民,让世界了解我党艰难的发展历程,从而加强我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一要求一经提出,迅速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

要知道,在以前,华国锋推拒了很多采访和编撰回忆录的请求,也从来不过多议论国家政事。而此时,他意识到,历史并不只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指引,是我们凝聚力的体现。

直面历史,反思伤痛,传承精神,启迪后人。这才是他应该做的。

为了使历史更真实的传承下去,他请教了许多历史学家,并且与重要的政治人物对话,请教他们的见解。因为华国锋在年轻时曾经担任宣传工作,大力普及教育,推行扫盲活动。所以这些事情,他十分熟悉,也知道,必须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否则历史就会变成故事,毫无意义。

华国锋设立了历史审查小组,在编撰党史时,对于历史材料和历史事件,进行充分的核实查证,也及时修正那些被歪曲的历史。

97年邓公逝世,淡出政坛的华国锋提出一个要求,中央鼎力支持

修撰党史,稳定民心。这一举措,让许多有关我党的著作和资料相继面世,华国锋本人,也走入了大众的视野。

华国锋一生肝脑涂地,为了人民在所不辞。在他17岁,从老家步行80多里地,艰苦万分,只为了加入了共产党游击队。后来,全国解放时,他又毅然决然背井离乡,南下参与生产建设工作。

期间,他没有一句怨言,在湖南一呆就是20多年。

彼时的湖南一片兵荒马乱,山贼土匪各自为营,水患连年,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组织上很多人建议华国锋先剿匪,平复民心后再开展生产建设。

华国锋却直言,要想平复民心,必须先解决水患问题。他认为,正是因为水患危害,使得庄稼时常颗粒无收,很多人才会落草为寇。

而我们党一直以来都代表人民的立场,为人民做事,所以才会受人民的爱戴。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更应该考虑人民的处境,解决人民最关心的问题。

97年邓公逝世,淡出政坛的华国锋提出一个要求,中央鼎力支持

华国锋立刻着手开始赈灾,修筑防洪工事,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民大众吃饱了饭,生活安定了下来,才能被动员,才有了凝聚力。而那些匪徒,很大一部分也在华国锋的规劝组织下,主动请降,接受劳动改造。

华国锋深深懂得一个道理,必须真正走入人民群众周围,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才能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得到人民的支持。无论华国锋的职位高低,他始终坚定的深入基层,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他时常进入田间,和农民们一同劳作,绝不把自己束之高阁。

他正直的性格,朴实的作风,深受人民的爱戴。

97年邓公逝世,淡出政坛的华国锋提出一个要求,中央鼎力支持

华国锋主持修撰的党史,让许多英雄烈士和革命伟人的事迹,走入百姓家中,被人民津津乐道。这大大增加了我党对于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有了伟人先烈的指引,才能让人民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2008年8月20日,这位以身许国的楷模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享年87岁。华国锋的努力告诉我们,历史是人民的历史,我们的党史,更是人民群众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历史。

而我党始终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