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科学群星闪耀的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临港顶科论坛永久会址顺利闭幕。
盛会虽毕,余音绕梁,一份惊艳的“成绩单”新鲜出炉——
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全球科学家,举行80余场顶级水准学术会议和活动,吸引近10000人次现场观众,全球传播量达10亿次。
本届顶科论坛还有另一份成绩单——
它是“科学T大会”上,20余位科学家和100位Sci-ter合力完成的一幅幅“智慧拼图”、“科学涂鸦”;
它是青科大会上,120多位“未来青科新势力”、“潜在科学领袖”们自信的演讲和富有感染力的表现;
它是碳大会上,WLA和ONCE签订的合作协议。深耕双碳议题的WLA加入了海洋联合国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的蓝色交响;
它是企业家圆桌会议中,顶尖科学家和顶尖企业家展开的“有用无用”的哲学思辨和跨界碰撞;
它是莫比乌斯论坛上,60位顶尖科学家为了弥合科学和公众的认知差距,为科学教育展开的剖析和争辩。就像永无止境的莫比乌斯环一样,科学教育应该永续进行;
它是顶科协奖颁奖典礼上实至名归的获奖者们。他们接过金质奖章和获奖证书的手,也是过去三十年来引领了凸优化理论、对广泛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手;也是在人类解析染色体结构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印记的手……
这份成绩单上,定格了很多瞬间——
她论坛进行到一半,诺奖得主梅-布莱特·莫索尔情不自禁给89岁的匡廷云院士送上了爱心拥抱;
同样是梅-布莱特·莫索尔,在莫比乌斯论坛进行中分享了自己即将升级当上外婆的期待;
有两位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被顶科论坛氛围感染,化身满场“追星”的科学萌新;
一起参加过“硬核知识局”科普节目线上录制的苏国辉院士和爱德华·莫索尔教授终于在顶科论坛见面,网友来到线下同样相谈甚欢;
某一场前沿讲坛间隙,卡尔·巴里·夏普利斯、约翰·哈特维希、斯蒂芬·布赫瓦尔德、余金权、奥马尔·亚基等众多顶尖化学家同时出现,这间籍籍无名的会场成了一座化学殿堂……
顶科论坛在永久会址全程举行尚属首次,全新便捷的设施、器宇不凡的空间令中外科学家交口称赞。而随着第六届论坛的闭幕,群贤道别、宾朋离去,此刻的永久会址内,恢弘的顶科会堂和巨幅的科学家照片墙如同刚刚落幕的巨大舞台,窗外是一泓波澜不惊的滴水湖。
穿越到2018年,顶科论坛的诞生地正在滴水湖畔。
滴水湖拥有一个谦逊的名字,但就像一首诗里表达的:水滴和水滴,能汇成江河源头,能碰出汪洋大海。
顶科论坛在上海科技创新的土壤中深深扎根、在滴水湖的润养中生长、在国际科学交流合作的时代需求中发展壮大。
生命科学大会、智能科学大会和碳大会成为三大标志性论坛,在科学界逐步形成了科学专业的美誉;
科学T大会、她论坛、莫比乌斯论坛等深受社会公众喜爱的论坛俨然已经成为顶科IP;
顶科协奖从一个构想变成了一个现实,刚刚已经颁出了第二届,2024年顶科协奖的遴选已经正式开启……
顶科论坛甚至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传统”,形成了一种“科学文化”。正如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詹姆斯·罗斯曼(James ROTHMAN)评论,“我们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正在延续科学家的传承和谱系”。
持续扩大的科学家朋友圈,使得新面孔、新资源、新思想源源不断地汇入“顶科之泉”,并激荡出新交流、新碰撞、新成果。
六年来,顶科论坛已经邀请了近200位顶尖科学家成为会员,成长为连接世界顶尖科学家的重要纽带和促进国际科学界高端对话的重要平台。
六年来,顶科论坛还积累了另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六届论坛参会科学家累计1500余人次,包括诺奖得主250余人次、中国两院院士150余人次、中外杰出青年科学家730余人次。共举办近600场会议及活动,发布近10份科学报告,全球传播量超过60亿。
滴水湖外,太平洋就在咫尺之间。
“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是顶科论坛的宗旨,顶科论坛拥有太平洋开放交流的心怀。
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代阿拉伯、古代欧洲的科学交融,为现代科学构筑了产房。时至今日,国际科学交流合作更没有停滞不前的理由。
第六届顶科论坛在规模和影响力上均创下了历届之最,300余位全球科学家用参会的方式向世界发出了同一个声音——
心怀激荡者,必有人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