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艺风》月刊与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关系之考略

作者:美术观察

温 / 张晓轩, 谭鹏怡

摘要:1933年,由益丰学会创办编辑、益丰楼出版的《艺术风》月刊诞生,1933年至1937年成为民国文艺界的重要刊物。随着主编孙福玺(1898-1962)赴欧旅游,该杂志与中国法国艺术学会互动频繁,1934年联合发行《艺术风中国法艺术学会》,1936年,中国法学艺术学会合编《艺术风格现代艺术》,搭建国际艺术交流平台。本文试图阐明艺术风格与中国法国艺术学会的合作,并考察两者对中国艺术现代化的贡献。

关键词:《艺术风采》法国艺术学会月刊 孙福曦艺术现代化

《艺术风格》月刊和法国艺术学会都是中国现代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20世纪30年代都活跃于中国和欧洲,他们通过发表文章,艺术作品,海外艺术理论和翻译中国法国艺术学会成员在艺术月撰写的艺术家传记,与中国和西方艺术潮流互动。风格。然而,由于《艺术风格》和《中国法文艺术学会》属于期刊和协会两大类,再加上彼此之间的距离,国内外学者会分别讨论两者,模糊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掩盖了它们共同努力推动中国艺术现代化进程的意义。本文试图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恢复两者在中国艺术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一、源流测试:"艺术风格"与研究所合作的开始

1933年,《艺术风云》月刊在现代艺术教育和出版盛行的杭州和上海诞生,由书屋发行。书屋由孙福沅(1894-1966)和孙福熙兄弟于1927年共同创立,位于上海长路花园3号别墅。上海地区是中国现代文学出版业的发源地,为孙氏兄弟搭建书屋提供了契机。书屋前后发行的文学艺术期刊有五种,分别是《投稿》(第五卷改为月刊,1927-1929年)、《当代》月刊(1928-1928年)、《矢田》杂志、《文学茶》月刊(1932-1934年)和《艺术风》月刊。《投稿》是书屋最早出版的,专注于提供艺术与设计信息(5),《雅波罗》是国家艺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出版时间最长的期刊(6本),而《艺术风格》是书屋历史上的最后一本杂志,直到1937年,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夕。〔7〕

孙的哥哥是浙江绍兴人,1919年孙福熙去了北京,在孙福沅的介绍下遇到了鲁迅(1881-1936),鲁迅被推荐为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并在文史系选修课上听。次年,孙福熙被蔡元培校长(1868-1940)推荐进入法国里昂的中法大学,成为该校第一位专攻艺术史的学生。在此期间,孙福玺与霍普斯学会创始人林凤棉(1900-1991)、刘义夫(1901-1992)、林文轩(1903-1990)和李金发(1900-1976)等人相识成友,后来回国,成为国家美术学院图案系教授。此后,孙福曦于1929年再次赴法国留学,孙福沅也随行,留学经历拓展视野,形成了以中西文艺交流为主旋律的杂志阵地。〔11〕

《艺术风采》月刊的诞生,不仅是书屋的支持,更要归功于《艺术与社会》的创立和编辑。益丰会于1933年1月1日在杭州成立,由孙福喜、徐晓红(1895-1953)、张淑轩(1900-1957)、陈树仁(1884-1948)、王雅尘(1894-1983)等人创办。上述艺术风格协会成员大多是当时中国著名艺术家和权威教育家,他们的参与不仅巩固了艺术风格协会的学术地位,也增加了艺术风格的知名度。艺术风社不仅仅是《艺术风》月刊的编辑团队,他们还举办了一系列的艺术活动,多次在上海、南京、广州等地举办展览,《艺术风》也为展览出版了特刊号。孙福熙选择在杭州成立艺术俱乐部,发行月刊,这与他在国家艺术院的长期教学有关。需要指出的是,在《艺术风格》上映期间,国家艺术学院已更名为国家杭州艺术学院("杭州艺术学院")。此外,潘天寿(1897-1971)、钟景文(1903-2002)也是益丰学会会员,此时也在杭州从事教育工作。综上所述,艺术与社会与书屋的联合支持,带来了"艺术之风"稿件投递、营销等优势。

《艺术风格》主编孙福玺不是法国艺术学会会员,但他为社团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法国美术学会是由赴法留学的年轻学生自发成立的,该组织几乎与月刊《艺术风》同时诞生,其成员包括张淑红、刘开元(1904-1993)、谢婷8(1902-1)995)、王临沂(1908-1997)、白璐(1905-1973)和唐毅仪(1905-1944)等数十位艺术家。 他们提出的主要目标是"以明确的目标引导中国无序的艺术运动"。中国法国艺术协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4年在法国成立的篮球协会,两者均以法语名称"法国中国艺术家协会"("AACF")为团体。学术界一直将法国艺术协会和霍普斯协会视为两个独立的艺术协会,进行单独的研究。但是,与1924年的"中国艺术展"展览和1946年中国法学会举办的"中国法学会会员作品展"相比可以看出,两个法文名称都是AACF,因此,中国法学会和霍普斯学会在不同阶段应被视为同一个艺术团体。中国法国艺术学会的成立,堪称20世纪30年代霍普斯学会在法国的重生,而《艺术月刊》与《中国法国美术学会》的跨界合作,延续了《阿波罗杂志》与国内《篮球》的互动。

学会的性质和运作方式,可以在《艺术风云》杂志发表的《中国法学会简章》中看到。中国艺术法律学会实行会员制,设立一般服务、仪器、展览、出版物、会计五份,每份两名会员,任期一年,由大会选举产生。学会出版部的特别成立,突出了会员出版出版物和出版作品的愿望,该组首个"出版单位"由秦山轩(即秦玄福,1906-1998)和刘开元担任会员,负责"编辑出版物和收集论文"和"安排讲座时间表"两项事宜。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欧洲的中国法国艺术协会,面对国外现实的法规,未能实现组织和发行出版物的目标。从《艺术风采》出版的《中国法学艺术学会简介》可以看出,两人在成立之初就有过接触与合作的意向。

《艺术风采》《中国法律工作者协会》出版后,更展现了彼此之间的默契与互动。孙福熙第二次法国之行尚未确定,但许多未来的社会成员已经在法国学习艺术。在这段时间里,他与他们建立了友谊。在《中国法律居留艺术学会》中,孙福玺是《中国艺术现在如何生根发芽》一文的作者,他写道:"留学法律艺术的学生,从来就没有一个小小的组织,不仅没有机会一起学习和聚会,甚至连名字和人数都不为人知......确实有必要组织中国法律艺术协会,有必要在中国发布中国法律居留艺术协会的特别编号。"孙福玺凭着亲身经历,意识到国内艺术文化需要与国外接轨,希望两人保持长期的联系和关切,减少国内外艺术界的误解和偏见,以加强两者的交流与合作。至于孙福玺提到当时法国缺乏华人艺术组织,并不是否认20世纪20年代篮球协会、美术学院和中国法国艺术协会的存在,而是20世纪末至30年代初篮球会成员林风彪等人在艺术家组织开放后返回法国的一种苦涩感受和紧迫感。国内外艺术交流。

二、中西交流:艺术交流与民间视野

根据《艺术风格》与中国法国艺术学会的首篇合作文章,中国法式艺术学会的重生导致了"外国学生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与国内'同龄人'的接触"。为了让人们真正了解波普世界的艺术潮流,Art Style出版了大量欧洲艺术家的作品,如保罗·塞尚(1839-1906),毕加索的《海滨》和亨利·马蒂斯(1869-1954)的《鱼缸前的女人》。一方面,提升了观众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达到了一种外国艺术潮流。

《艺术风格》和法国艺术学会不仅致力于现代艺术在中西之间的传播,更是回顾国内,激发对中国古代艺术和民间艺术兴趣的探索。19世纪欧美考古学的兴起间接触发了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建立,为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和艺术品提供了公有领域,很大一部分展示来自中国。孙福熙意识到,中国艺术在当地也需要去探索和研究。他发行了民间特辑,协助在艺术领域推广中国民间文学艺术。霍普斯社成员在《民间特辑》中贡献颇丰,如刘某的《广州舞狮》、曾竹轩的《西湖灵隐寺》等。此外,《艺术风情》还开设了"民俗园林"栏目,供文艺界继续探索民间艺术的题材。

该月刊对民间艺术的关注也延伸到民间元素的使用。孙福玺在《中国艺术现在如何才能生根发芽》一文中强调:"我们只能去民间事物的广阔表达",以激发中国画的创造力,让中国艺术扎根。许多法国艺术家回国后,将注意力转向中国传统艺术和艺术史,同时也关注民间艺术的未来。长树红回国后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与保护就是一个例子。此外,在法国学习期间,孙福熙发现民间艺术也对法国艺术家创作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产生了影响,例如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他欣赏巴黎特罗卡德罗民族学博物馆收藏的非洲民间艺术。"当时非洲黑人和美国红人的雕刻和装饰展览对野兽派立体主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邮报》中写道。"显然,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发展的源头和趋势,通过在《艺术风格》一文中发表的文章给中国读者去欣赏,也让读者意识到当地文物和民间艺术的价值和影响。

除了将中国留守法艺术协会作为一个团体与《艺术风格》联合发行特辑外,该协会的会员还积极以个人身份向书屋发行其他杂志,从彼此关系的深度上可见一斑,也展现了自己对艺术传播的热情。1934年,张树红在《茶话》中出版了《法国博物馆里的现代中国画》,介绍中国画在巴黎的展览。《文学茶话》是由上海文学人创办的杂志。张一平(1902-1947),《文学茶话》的作者和编辑,在《文学茶话》第1卷中发表了《谈论'文学茶话'》,写道:"我们的十几个朋友,在动荡的海滩上,拿着文学茶话,已经是第七次......我们也没有一定的信条,让你成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或博物主义者,什么都行,只要你热爱文艺,总来不拒绝......我们想把文学茶话说一点分数,所以我们就把这个小小的文学茶话出版出来。文章指出,《文学茶话》将以包容的方式对待各种形式的艺术,接收各种西方艺术思想在中国传播,"艺术风格"打破中国艺术派系的偏见。而文末的"发表这小文艺茶话"其实很贴切,"文艺茶话"只有四十页左右,而《美术风》平均100多页相比真正的"小"。

《艺术风采》、《文学茶话》等艺术刊物的相继建立,凸显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文化的繁荣,但这种现象也隐约约了一些困难。1931年9月18日的事件正式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次年,日军以"一二十八"事件炮击上海,同年2月初,日军进攻南京,不久东北三省完全灭亡,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傀儡政权;除了面对跨境交流的滞后,艺术风格和中国法文艺术学会也面临着社会动荡和经济压力。在《艺术风格》出版四年,孙福曦在《现代艺术专刊》上发表《之后》,他写道:"中国法文艺术学会向《现代艺术特刊》稿件,要求益丰学会出版,在艺术学会看来非常光彩夺目。不幸的是,我们的社会正处于经济困难的困难时期......现在,努力支持,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最终还是印了出来,除了感谢艺术社,还要向作者和读者道歉。虽然艺术杂志和中国法国艺术学会没有公布对方的稿件费、出版合作等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但他们仍然选择在困难时期合作,表明孙福喜和社团成员的感受高于经济利益。对于后续的发展,孙福曦在《译后》中也明确指出了当时环境的挑战:"中国现代艺术评论家的研究还很少见,二是中国现代艺术与世界艺术的关系和影响力,还需要付出真正的努力去研究。孙福玺作为留守法的艺术家,在回国十年的时间里,在诸多领域继续面临挑战,亲身经历让他意识到,艺术的现代化是遥不可及的,在培养人民的知识道德和艺术修养的过程中,必须与多方合作,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审美教育等渠道。因此,虽然《艺术风格》与中国法文艺术学会合作以《现代艺术特辑》为终点,但两者的命运却紧密相连,共同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艺术教育:社会审美教育与抗日救国责任

中国的出版业推动了中国现代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月刊《艺术风格》也是一个禁忌。民国时期的艺术和文化教育是社会教育系的一部分,社会教育系与普通教育部和特殊教育系并行,负责艺术,音乐,戏剧和其他事务,包括艺术画廊和艺术展览等公有领域的活动。《艺术风格》主编孙福玺和国外研究院成员都深知,中国社会教育需要他们的经验,除了强调中国创建美术馆、组织展览、编辑艺术系列的迫切需求外,还呼吁高等艺术教育的创新。〔38〕

孙福熙在中国留法艺术协会专项中提出了"设立巡回艺术教师"的思路。他指出,目前艺术系教材存在不足之处,强调教师必须精准细致地教学。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教材的匮乏,加上孙福熙在杭州的教学,可能会引发人们猜测,《艺术风》可能被用作杭州艺术学院师生高等艺术教育的参考书。刘开元出版了朴浩特《艺术风格雕塑教学》的译本,以实例为中国美术教学提供参考。Bourdelle,1861-1929(41)课堂上告诫转学给一位中文老师:"当一个学生有天赋时,让他自由。如果一个人教他行动太快,会让他失去感觉,感觉应该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第一好品质",并指出学生应该不时地训练,这样学生就不会被埋葬。此外,常树红提出"建立艺术分工",建立绘画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如戏剧、建筑、雕塑、音乐、图案、电影、舞蹈、摄影等"艺术风格",中国美术学会不仅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建设提供了自己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一些学会成员回国后就是致力于教育事业, 在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史上留下了丰富多彩的。

教育展望未来,拯救生命是当时最紧迫的任务。"艺术风格"和中国守法艺术协会成员们深知祖国的危机,承担起了团结民族团结反对日本的重任。1933年3月出版的《艺术之风》在《春之特辑》的开场白中说:"春之特号,在利用春天的灵感,激发我们生活的力量;在《艺术之风》第1卷第5期中,高健神父发表了《向日本艺术世界宣言,告诉世界》一文,揭露了日本"9·18"入侵中国的罪行,并提到"1月28日"日本军方默认炮击上海:"我不在乎你们国家的军阀, 前一年9月18日晚,突袭沈阳,占领东部三省,利用特许权扰乱天津。去年,我反复抨击上海市一个手无寸铁的文化的重心,蔑视国家关系,背弃《公约》,专制,世人眼,甘愿拿世界大帝冒险,破坏世界大和平。除此之外,还发表了许多关于这些主题的文章和创作,例如"1月28日之夜 - 1周年和28周年"(46),"抵抗"(47)和"东北村民避难所"(48),突出了"艺术风格"的反日立场,实践了艺术家的艺术敏感性和责任感以及"艺术风格"。

重生的中国法兰西艺术学会诞生于轩然之中, 1931 年 9 月 18 日事件的影响一直持续到 1933 年,引发了日本的热河事件( 49 )入侵中国的政策,不久之后日本和德国宣布退出国际联盟。1934年德国公投后,希特勒(1889-1945)作为国家元首和总理被杀,一系列政治事件和骚乱导致欧洲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如此紧张的政治形势下,中国法文美术学会会员通过"艺术风格"等艺术家的平台,积极探讨民族生存的宏伟规划和中国艺术的未来,以维护民族形象,激励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中国现代艺术如何生根发芽》(52)、《中国新艺术运动的错误与未来展望》(53)、陈志秀(1908-1)979)《我们需要一种调和的艺术空气》(54)和吴作人(1908-1997)等文章都致力于向祖国敲响警钟,以教育现代化的框架加强民族意识。〔55〕

《艺风》月刊与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关系之考略

张书红《外相曲》(1931)1931年出版于《艺术风格》1934年第2卷第8期,第31页

张书红在《中国新艺术运动过去的错误与未来的展望》一文中,批评了"欧洲主义者"和"民族民粹主义者"之间的区别,因为他们重视的是个人精神,而不是民族的灵魂。"他认为,中国需要"一种表达民族精神和时代生活,不能脱离时代,不能脱离民族精神,创造另一个无关的外国的具体艺术形式"。为了表达中国的内外部烦恼和人民的苦难,张树红在1931年用《中国民间的许多元素》直接表达了他的爱国主义,《外香宋(1931)》,并发表在《艺术风》(58)上。同时出版的另一部作品《中国驻法国大使馆》顾维伟,表达了他对救国的由衷钦佩。918事件后,中国致力于挑起外交和寻求外国援助,顾未未(1888-1985)担任驻法国大使和国际联盟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经常在巴黎和日内瓦之间旅行,在欧美政要之间斡旋,为国家利益而战。当时,中国外交界在国力耗尽和任务分量问题上,没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1932年至1936年,顾未未担任"法方公使"(61),1936年中国驻法国使馆升格为使馆,顾未未的正式头衔也从公使晋升为大使。常书红在创作这幅画时结合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手法,背景会是白色的,画的标题上方的标题,这是模仿中国传统帝制肖像画的风格,也将政治意义的肖像画融入到作品中。这幅画只是现在才登上"艺术风格"的顶端,此后从未出现在任何展览活动中,这是未知的,也证实了"艺术风格"在中国当代艺术史领域的独特研究价值。〔63〕

中国法式艺术学会会员赴法国学习,以现代性为目标,学习西方知识,在国外见证中国文物和民间艺术的知名度非常高,却让他们想起了另一种爱国情怀。常树红曾经说过,在法国看到《敦煌地图》时,发现对他来说,从祖国的艺术其实是"奇特的东西"。在他的书《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中,他回忆说,法国高校和工作室的老师鼓励他把自己的"爱国思想"带入他的艺术创作中。其他离国者的类似经历也对他们的个人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加强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和自豪感,并鼓励他们回国后参与国家建设和教育。在起起伏伏的时候,《艺术风采》和中国法文艺术协会为收藏爱国热情,鼓舞士气并非没有行动。

结论

在20世纪30年代与中国法国艺术协会合作的高峰期,该协会因经济危机和政治不稳定而被迫结束,而中国法国艺术协会的大多数成员选择回国。孙福熙后来在几所艺术学院任教,还担任行政官员,并主持了桂林版《旅游》杂志的筹备工作。1937年,法国艺术中国协会失去了其与中国联系的核心媒介的月刊《艺术风格》,但仍然通过各种方式传达中国艺术精神,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其成员回归,其踪迹最终在1951年消失。回顾近百年前《艺术风》月刊与法文艺术学会的合作,会议的起起伏伏,以及他们对中国未来的盼望,他们通过艺术视角培养了人们的知觉道德,厘清了民族艺术的真正含义,各种图片都是中国艺术现代进程的缩影, 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强者。

《艺风》月刊与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关系之考略

《艺术风采》月刊及法国美术学会年度活动表

注释:

孙福喜,艺术教育家、高级编辑,《今日浙江》,2004年第5期,第43页。

《艺术之风》1933年,第1卷,第2期,第4页。

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上海文辉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关于上海出版业的更多信息,见克里斯托弗·里德,《古腾堡在上海:中国版画资本主义,1876-1937》,檀香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4年;另见芭芭拉·米特勒(Barbara Mittler),《中国的报纸?《上海新闻媒体中的权力、身份与变化,1872-1912》,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亚洲中心,2004年。

书屋及其出版物见邓继天《中国现代文学出版平台——晚清文学出版统计与分析》(1902-1949),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第82页,第255-268页。另见陆小英《孙福源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周波:"平面设计史上的中华民国期刊","《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集》,陈湘波、徐平著,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58页。

邓继天收集了大量民国时期出版的文艺出版物,据统计得出,当时出版物的寿命只有"0.88年"。见邓继天,《中国现代文学出版平台:晚清(1902-1949)文学出版的统计与分析》,第257页。

孙福玺曾在《深刻领悟新时代的幸福——回忆五四前后艺术界的处境》中写道:"《艺术风格》于1933年1月首次出版;见孙福曦《深深领略新时代的幸福——回想五四前后艺术界的处境》,1957年第5期,第10页。然而,学术界尚未发现孙福熙1937年发行的第三期,这三期《艺术风》的细节有待进一步审视。

孙福玺,《纪念我的老师——鲁迅先生》,《教师日记》,1956年10月19日。孙福沅在中学为方便鲁迅相识,他曾在回忆录中提到:"我第一次知道鲁迅先生在绍兴的初级师范学校。那年是三年,我十八岁,在绍兴国师学校。"见孙福源《鲁迅先生哭泣》,收入《鲁迅先生两三件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页。

张晓轩,《艺术与外交之间:希望社会——法国美术中国学会研究》,2020年博士论文,四川大学,第53-54页。

彭飞《孙福沅,孙福玺兄弟对林风棉的支持——林风绵研究八》,《荣宝斋》2007年第5期,第280页。

秦显赛,《文人归国的日期》(续一),收入《新文学史》2006年第2期,第28页。另见陆小英《孙福源评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0页。

徐志浩,《中国美术学会》,上海绘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页。

"艺术风格"为"艺术风社会展览"发行了三次:第6期于1934年发行;欲了解更多信息,请参阅1934年第2号,第6号,1935年第3号,第5号,以及1936年艺术风展第4卷第5-6号。

1928年3月,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国立艺术学院正式成立,林风绵担任首任院长,1930年夏天,经教育部命令更名为"国立杭州美术学院"。《艺术风范》月刊于1933年1月1日出版,这一时期学校被称为"国立杭州美术学院",因此本文采用了这一阶段的标题。见林文轩《纪念岳父蔡元培先生和杭州艺术专刊》,浙江省政协文史信息委员会编辑,浙江省文化史信息选编,第45辑,浙江现代名校和教育工作者,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8-275页。另见彭飞《对林凤面的支持》,孙福源和孙福熙兄弟著——林风绵研究,第280页。

15 纯正,黄特辑《潘天寿艺术活动家谱》,收入《新艺术》1991年第2期,第17页。

《中国法律界的启蒙》,1933年,第1卷,第8期,第67页。

《艺术与外交之间:霍普斯学会——法国艺术中国学会研究》,第2页,第153页。

英国学者克里格认为,篮球协会(AACF)和中国法国艺术协会(AACF)应该是一体的,参见克雷格·克鲁纳斯(Craig Clunas),《中国艺术与中国艺术家在法国(1924-1925),亚洲艺术,Tome 44(1989):106。

《中国法律艺术学会简章》,1933年,第1卷,第8期,第68页。

孙福熙《中国艺术如何现在生根发芽》,1934年,第2卷,第8期,第13页。

《艺术风格》,第4卷,1936年,第7-9期,第13页,第15-16页。

24 《易丰月刊》(1933.1-1937.3),第29页。另见Felicity Lufkin,民俗艺术与民国中国的现代文化,Lanham:Lexington Books,2016,45-46。

刘和曾竹轩的《广州舞狮》和《西湖灵隐寺》收录在《民谕》见《艺术风格》,第1卷,1933年,第9期,第74页,第77页。

《艺术风采》开设了第3卷、第2-6期、第8-10期、第4期的民间艺术专栏。见《石景艺术与风月刊》(1933.1-1937.3),第28页。

孙福曦,《中国艺术如何现在就能生根发芽》,第15页。

〔28〕伊夫·勒·弗尔,《透过毕加索的眼睛:与非洲和大洋洲艺术面对面》,巴黎:弗拉马里恩出版社,2017年。

孙福玺,《编辑后》,收入《艺术风格》1936年第4卷,第7-9期,第179页。

张书红的《法国博物馆中的现代中国画》,发表于《茶话》第2卷第8期,1934年,第19-20页。

张一平,原名张宏喜,是中国现代作家和翻译家。与徐仲年一起负责《文学茶话》主编,徐仲年(1902-1981)也是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徐仲年双重身份彰显了《文学茶话》与《艺术风格》的密切关系,不限于同一家出版社,见《文学茶话》第1卷, 第1号,第27页。参见石静的《艺术与风月刊》(1933.1-1937.3),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第10页。关于徐仲年出生,一些中国学者用1904年作为他的出生日期,但根据里昂中法大学的学生档案,应该是1902年。见IfCL档案馆,里昂市图书馆,奇努瓦,许成年档案。

依萍《谈"文学茶话",收入《文学茶话》1932年第1卷第1期,第1页。

《艺术风格》月刊的平均长度在80到120页之间,少数几期超过150页,而第4卷,7-9卷,由于这三期,高了186页。见《艺术风格》第4卷,1936年,第7-9期。

孙福熙,《孙福曦》编辑,第179页。

《艺术与外交之间:希望社团——中国法文艺术学会研究》,第142页。

李建兴,《中国社会教育发展史》,台北教育档案馆,1986年,第158页。

孙福曦,《中国艺术如何现在生根发芽》,第14页。另见张树红《中国新艺术运动的过去的错误与未来的展望》,1934年第2卷,第8期,第43页。

孙福曦,《中国艺术如何现在生根发芽》,第14页。

关于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教材的发展,见张林、葛明镜、董潮恒《郑中书局和中华民国时期大学教材的发展(1931-1949)》,《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129-134页。

"ParkHotel"是法国雕塑家埃米尔·安托万·布尔德尔(Emile Antoine Bourdelle)的旧译本,现在被翻译为"布德",是法国雕塑家罗丹(1840-1917)的学生和助手。

《公园酒店雕塑教学》,刘开元著,1934年第2卷,第8期,第61页。

张树红,《中国新艺术运动过去的错误与未来的展望》,第38页。

《艺术之风》1933年,第1卷,第3期,第2页。

(45)高健神父《向日本艺术世界和讲述世界的宣言》,1933年,第1卷,第5期,第20页。

《128之夜——128周年》,石成著,1933年第1卷,第2期,第36页。

《王培虎的抵抗》,1933年第1卷,第4期,第5页。

《东北村民的庇护》,《艺术之风》,第1卷,1933年第11期,第43页。

"热河事件"发生在1933年2月21日,日本为了巩固对中国东北三省的控制,除了国际联盟大会通过的决议外,不接受国际联盟的报告,以确认伪满洲国不会得到事实上或法律上的承认。日本帝国主义坚持排他性占领东北的政策,日本政府立即作出强烈反应。1933年2月21日,日本政府派出10万多名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军以三种方式入军锦州为基地入热河,1933年2月24日,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日本退出国际联盟。见Pao-Chin Chuchin, V.K. Wellington Koo: A Case Study of China's Diplomat and Diplomacy of Nationalism 1912-1966,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1, 133-141.

《睡眠与外交》,《年度大惊小怪选集(第6卷)》,台北文兴书店股份有限公司,1967年,第875-878页。

岭南绘画艺术家高健的父亲在20世纪30年代到欧美,虽然他没有加入中国法学会,但在《艺术风格》月刊上发表了一篇谴责日本"九一八"侵略中国的文章,见高健父亲《向日本艺术界宣言并告诉世界》,包括《艺术风》1933年第1卷, 第5号,第20-23页。

孙福曦,《中国艺术如何现在就能生根发芽》,第13-15页。

《中国新艺术运动的错误与未来展望》,张书虹著,第2卷,第8期,1934年,第33-44页。

陈志秀在《艺术风》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气秀》的文章,见《志秀》《我们需要一个融合的艺术空气》,《艺术风》1934年第2卷,第8期,第83页。

吴作人《艺术与中国社会》,《艺术风格》1935年,第3卷,第4期,第79-81页。

《中国新艺术运动的错误与未来展望》,第37页。

《中国新艺术运动的错误与未来展望》,第41页。

《宋怀祥》,《艺术风采》第2卷第8期,第31页。

(59)张书红,《中国驻法国使馆顾维维》,《收入》,1934年,第2卷,第8期,第32页。

董伟伟《顾维伟对中国的战时外交》,第29页,第70页。另见《紧张局势》,《20世纪30年代顾维维与中国和国际联盟的技术合作》,《顾维维与中国外交》,上海古出版社,2001年,第221页。

张鹏远与沈伟宇合编《国民政府官方计时码表(1925-1949)》第一卷,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版,第563页。

张鹏远与沈怀宇合编《国民政府机关计时码表第一卷(1925-194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版,第576页。

《艺术与外交之间:希望社会——法国艺术中国学会研究》,第29页。

《艺术与外交之间:希望社团——法国艺术中国学会研究》,第22页。

《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彭飞,《孙福沅兄弟对林风棉的支持——林风眠研究八》,第275页。

《艺术与外交之间:希望社会——中国法文艺术学会研究》,第1页。

张晓轩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牛津大学博士后

谭鹏莹 是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

(原载于《艺术观察》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