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看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新表达 雪山青山间的传承与转变

作者:爱看头条
看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新表达 雪山青山间的传承与转变

向西,西岭千秋雪。守住生态红线,用活生态资源,植入文化场景,巍峨雪山变身旅游胜地。就在刚刚过去的“双节”,“雪山交响乐+顶雪音乐节”推出……一系列新鲜的玩法让“冰天雪地”化作“金山银山”。

城中,锦江之清流。在连续数年锦江流域优良水体率100%的加持下,“夜游锦江”一票难求,“门泊万里船”再现。

往东,龙泉山葱翠。这里用6年累计造林植绿23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5.5个百分点至59.5%。曾经山是城的边界,如今山是城的客厅。

如何将成都优越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连日来,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带着问题一路走来一路观察。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一个个采访对象的讲述,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的源动力,正是在于始终紧扣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传承保护中开拓创新,“把城市放进自然里,把场景放进山水里”。

保护开发 并行不悖

西岭雪山在生态、生产与生活上有了新表达;蜿蜒流淌的“母亲河”锦江,有了新意涵……

从成都主城一路向西,西岭雪山的进山之路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两行大字格外醒目。正是深秋,银杏渐黄,阳光之下,西岭雪山的常客李竹君走出露营地,做了一个深呼吸。“冬天来滑雪,是喜欢滑雪过程中的速度感,现在来露营,为的是更好地享受自然。”

西岭雪山的雪山文化成为一道靓丽风景,2022年1月更是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今年中秋,“窗含西岭千秋雪——2023中秋交响音乐会”在雪山之巅奏响。“雪山+诗词+画境+音乐”的组合让人耳目一新。

雪山依旧,但其内涵却有了在生态、生产与生活上的崭新表达。“守好生态红线,用好生态资源,营造更多场景满足公众的需求,才能更好讲述雪山故事。”西岭雪山相关负责人说。

雪山之下,成都的母亲河锦江穿城而过,水波粼粼,清澈见底。

每天一早,锦江边的绿道上,跑者们刷新着个人的纪录,岸边的老茶馆像往常一样开门迎客。当夜幕降临,人们则喜欢从东门码头乘坐乌篷船顺着锦江而下,途经合江亭、九眼桥等地,沿途两岸光影秀绚烂夺目,串联起“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节、夜宿”等主题场景。

“桨声灯影中,可以感受到‘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境”,来自西安的游客陈鹏如此形容一票难求的“夜游锦江”项目。数据之中,可见火热——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前5天,“夜游锦江”接待游客总人数突破16万人次,同比增长850%。

发展美,以生态美为基底——近年来,成都将锦江综合治理作为生态环境建设“一号工程”,实现锦江干流与重点支流无污水下河目标,优良水体率由2016年的69%提升至100%。

水变清了,经常在河边钓鱼的老成都冷涛找回了自己小时候的感觉。“现在我一有空就到河边,常常能看见河上的水鸟,最常见的当然是白鹭,不过这几年水鸟越来越多了,有的我都认不到了。”

绿色发展,是保护与开发并行不悖,是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更是在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秉持上的创新表达。

崭新空间 点亮生活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家门口”的口袋公园成了市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钟俊杰这两天又去了一趟龙泉山,今年29岁的他,从小就对爬山登高情有独钟。

在成都,像钟俊杰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去年以来,“夜爬龙泉山看日出”与“环城生态区骑行”“公园露营”被并称为成都人的“新铁人三项”。生态逐步恢复的龙泉山,正在以全新的方式融入成都人的日常生活。

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启动保护建设至今,成都统筹推进增绿增景、价值转化等工作,累计实现增绿增景23万亩、区域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9.5%,龙泉山“城市绿心”功能不断增强,前往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一直在龙泉山中开店的白龙,对这种变化则有着深刻感受。他的藤原豆腐店从2012年开店至今已经11年了。“最初开店时,我们店仅仅是一个给过往的骑行爱好者、摄影爱好者提供歇脚的驿站,但由于位置非常适合观看日出,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遇上人多的时候,白龙的藤原豆腐店要接待2万到3万人次。

作为城市超级“绿环”,成都环城生态区于2022年元旦全线贯通,78座绿道桥梁相接、100公里环城绿道穿过了成都多个区(市)县,串联起特色园、林盘院落,步步成景、处处如画。

不同于年轻人“夜爬龙泉山看日出”“环城生态区骑行”,已经73岁的彭爷爷对“家门口”的“口袋公园”情有独钟。近年来,成都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将桥下空间、街旁空间等城市发展中的“边角料”打造成兼具生态性、文化性、艺术性与实用性的“金角银边”,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愿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到环城生态区,再到口袋公园……如今的成都,1500余个公园在城市中星罗棋布、6500余公里绿道结链成网、100余种蓉城乡土植物扮靓家园。一个个新的地标,新的场景,不仅成为最为普惠的民生福祉,也为成都持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提供更多的可能。

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从生态到业态,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正在一个个基层“源动力”中形成自身的实践经验,有关绿色的改变正在发生,并将持续发生。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马玉宝 刘金陈 本报资料图片 制图 江蕊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