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本书就是一种人生,读书就是认识你自己

作者:渔樵灬耕读

文/渔樵

一本书就是一种人生,读书就是认识你自己

一本书,它可能就代表了一种人生。读书,那是一场与自我深入的对话。

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长夜漫漫的孤独,让人们在黑暗的岁月里,依然能保持对未来的希望和理想的憧憬。

书,带我们远离封闭和黑暗,展现出无尽的辽阔和光明。

对于年轻、躁动不安的心,书就像是暂时的宁静和平和的港湾,让那些处于困惑和迷茫中的年轻人,能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读书,让我们更了解这个浩瀚辽阔的世界,也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它激发了我们追寻真理、实现理想的欲望和激情。

一本书就是一种人生,读书就是认识你自己

01我们是为了谁而学习?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学习?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踢易拉罐玩,声响很大,让老人无法好好休息。

老人给了每个孩子20美分,让他们尽情玩耍,孩子们非常高兴。

第二天,他们又来了,老人又给他们每人10美分,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给这么多。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接受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愤怒地质问:“才5美分,你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很快就离开了。从此以后,那些孩子再也没有回来。

这个故事让我们思考:我们是为了谁而学习?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学习?

一个人是否积极去学习,为什么去学习,乐意学什么,学得怎么样,都跟动机有直接的关系。

一本书就是一种人生,读书就是认识你自己

动机是推动每个人不断进步的首要力量。

只要拥有强烈的动机,无论面临何种环境,都能集中精力,尽力去做好。

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同样,动机与阅读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阅读可以激发动机,而动机又能推动阅读,两者相互关联。

如果你缺乏阅读的动机,很可能会对阅读产生厌烦情绪,将其视为一项又苦又累的任务。

然而,如果你带着明确的动机去阅读,就会把阅读看作是一件愉快的事,不再觉得苦涩或疲劳。

我们都知道,无论做任何事情,兴趣都是关键。

如果我们觉得读书枯燥无味,或者认为读书是一项需要用意志去克制的事情,那么我们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们的读书动机是什么?我们的动机是否足够强烈?

一本书就是一种人生,读书就是认识你自己

通过自省,我们可能会发现,阅读往往是有动机的,但这些动机在性质上可能会有所不同。

有的书需要认真阅读,原因可能是“要考试”,它们是升学、考证“不得不读”的书;

有的书,是因为工作中遇到了难题而努力去读的;

有的书,是因为前辈学者说过“这是一本治学者必读的书”;

还有的书,完全是因为它吸引了自己,唤起了探求人生真谛的热情。

如果把自己的各种动机开列出来,我们一定会突然发现妨碍自己提高阅读效果的症结所在。

阅读动机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外在的动机”,也就是说,读者是在外在压力下产生阅读某本书的愿望的。

如为考试、为竞赛、为逃避指责而去读书,多半属于这种情况。外在的动机常常可以使人迫切地需要读书。

另一类是“内在的动机”,是指读者在没有明显的压力的情况下,由于自己的追求、审美趣味、求知欲而产生的阅读动机,读者所感受到的是内在的压力,自己给自己的压力。

阅读是人类的一项独立活动,需要眼、脑、嘴、手的有机配合。它不仅受到社会性动机的影响,还需要转化为读者个人的动机。

一本书就是一种人生,读书就是认识你自己

02深层的阅读动机是由世界观、学习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知识水平所决定的

对于一时的阅读和消遣性的阅读,一般的动机就足够了。但是,对于长期的、开创性的艰苦阅读,则需要远大的动机。

当思想家们身边没有书可读时,他们会感到寂寞和空虚,这表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阅读欲才能使读书成为乐事。

孟德斯鸠所说的话也证明了这一点,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寂寞的时刻变成了享受的时刻。

对于读书欲弱的人来说,读物的难度可能会让他们失去阅读兴趣;

但对于读书欲特别强的人来说,只要读物符合他们的口味,越难越有味道。

这种深层的阅读动机是阅读者自己也无法意识到的。

除了读者的人生目标对深层阅读动机产生强烈影响外,从阅读本身的角度来看,这种深层阅读动机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读者的思维素质:思维素质高的人,在阅读时能够更有效地理解文本,迅速产生阅读的内驱力,从而激发持续阅读的愿望。
  2. 读者的语言能力:包括文字符号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较强的人在阅读时能够更轻松地理解文本,减少阅读障碍,从而更容易产生阅读的欲望。

因此,提高自身的思维素质和语言能力是实现深层阅读的关键。

一本书就是一种人生,读书就是认识你自己

03读者的自我意识对其阅读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

阅读习惯能够让读者迅速从其他活动转移到阅读活动中,因为阅读是一种思考。

在阅读开始时,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心理上不太适应,从而出现“读不进去”的情况。

对于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来说,这个不适应的阶段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

然而,对于那些已经养成了阅读习惯的人来说,他们能够很快地转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一旦拿起书,他们的眼睛、大脑和心灵都会迅速进入“战斗”状态。他们只需读几行就能品味出书中的内涵。

同样,阅读经验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那些读过很多书的人能够很快地将自己的注意力调节到阅读中来。

心理学研究证明,习惯和经验与该行为的内驱力有关。为了激发深层的阅读动机,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一本书就是一种人生,读书就是认识你自己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自我意识对其阅读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

不同自我定位的读者,例如以“博学家”或“学者”自居的阅读者,以及以“随便读读”自居的阅读者,他们的内驱力会有所不同,进而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

这个重要但隐蔽的问题,常常伴随在阅读心理的过程中,多数情况下不为读者所察觉。

有些大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过早地产生了专攻某一学科的心理意识,导致他们很快失去了阅读其他必要书籍的动力,从而形成了片面的知识结构。

还有一些读者认为自己是不擅长阅读的人,这种自我意识使得他们束缚了自己的阅读和学习。

有些人读书不多,速度慢,质量不高,却总是认为这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这种心态严重阻碍了他们发挥多读、快读的阅读动机。

在阅读中,我们应该抱着“无所不知”、“没有一本书是我读不懂的”的态度,这样会大大激发我们博览群书的阅读动机。

只有充分了解了自己的读书动机,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材料,明确阅读目标,将书读精、读透,直至消化吸收。

一本书就是一种人生,读书就是认识你自己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你就像风一样经过这里,愿你停留的片刻温暖舒心。

我是(渔樵耕读),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