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体谈丨梅西中国行闹剧收场,球迷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体谈丨梅西中国行闹剧收场,球迷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撰文丨热血哥

编辑丨宋震

梅西的二度中国行,在一片翘首以盼中最终以闹剧收场。昨晚,迈阿密国际俱乐部在其官网及官方社交平台发布文章,宣布原定于11月的中国行取消。

体谈丨梅西中国行闹剧收场,球迷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迈阿密国际官方给出的取消理由是:中国发生了不可预见的情况。一段含糊其辞却又指向明确的表态,让球迷对于主办方的愤怒来到了顶峰。半个月前言之凿凿的官宣竟然就这么如儿戏般被取消,只能说,这种魔幻的事情发生在更加魔幻的中国足球环境下,倒显得没有那么魔幻了。

说白了,以如今这个距离“职业”二字还有十万八千里的中国足球市场下,这种自我打脸式的事件并不稀奇。但你要说究竟是谁的锅?可能三言两语真的说不清。

主办方当然难道其责。一腔热情是好事,让梅西再次点燃中国球迷的初衷也是好事,哪怕是借助梅西的人气再割一波韭菜,也是能够理解的事。但问题是,对于风险的评估和预判能力,显然跟不上把梅西带来中国的热情。从北京、上海,到成都、青岛,再到海口,不断变化的城市选择背后,一个是缺乏完备的预案,二是政府公关能力的欠缺。

说白了,从头至尾,这都像是主办方的一场豪赌。有知情人士透露,为了能顺利举办这两场比赛,投资人已经砸了七八百万美金进去。现在,赛事黄了,投资人赔得底朝天了。要知道,他们本来是想借此大赚一笔的。

6月的阿根廷中国行,在工体超过5万名现场球迷的注视下,梅西和阿根廷完成了他们在夺得世界杯冠军后的首场海外商业友谊赛。即便是赛事主办方遭到了球迷的吐槽甚至谩骂,但那场万众瞩目的赛事还是给主办方带去了超千万元的收益,印证了梅西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体谈丨梅西中国行闹剧收场,球迷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也许,那次阿根廷中国行给许多公司带来一种假想,那就是“不动脑子就能赚国内球迷的钱。”一旦丢失了对于办赛敬畏之心,这便是一种危险的信号。所以,这一次事件的发生,也只能说是偶然中的必然。

再者,迈阿密国际也在事件发酵的过程中不断“推波助澜”。从球队确定无缘季后赛那一刻开始,迈阿密便无比重视这次中国行,甚至,在主办方还没有完成在成都、青岛的相关部门报批情况下,便急不可耐地官方了行程和赛事信息,为的是尽早进行商业开发,在出场费之外再大赚一笔。也是从这一刻开始,主办方就好似被“逼上梁山”,与当地政府的洽谈陷入被动,更改比赛地点更是引起球迷的愤怒。

站在商业的本质来看,迈阿密国际似乎也没做错什么:怎么跟当地政府谈判是你主办方的事,何须我来承担这个责任?作为商业俱乐部,走穴挣钱也是天经地义,况且这个市场可以想象的空间也是巨大的。所以,本着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他们的抉择也在情理之中。

体谈丨梅西中国行闹剧收场,球迷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主办方和迈阿密国际之间势必会继续有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论,但无论谁在争论中占据了上风,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球迷才是这次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甚至可以说,自始自终,球迷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从一开始提前订票,订了成都、青岛的行程,再到改为海口,再到如今取消,球迷们自掏腰包的都是真金白银,都是血汗钱。除了钱之外,那些付诸的情绪价值也是无法被忽视的。一切的一切,球迷都是被“耍”得团团转的那个角色。

所以,不管是攻陷评论区,还是在社交媒体群起而攻之,球迷的情绪都应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他们需要一个窗口去发泄这种不满,而这种不满的声音应该被听到。

站在积极的角度来看,也许这次泡沫被戳破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敬畏”二字的深意。任何一种临时起意或者跟风逐利的行动最终都会翻车,只有敬畏规则本身,才能更好去缔造精彩去实现价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