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流行音乐纪录片的分类,音乐人物类、音乐现场类,以及音乐文化类

作者:渺远的云

随着纪录片的发展和不断创新,流行音乐纪录片作为纪录片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创作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认同并出现多种表现形式,但对其题材的分类还不太清晰,笔者搜集了各类的文献、书籍和影视资料,发现其分类都各有不同。吴保和在《当代世界纪录片:概观与读解》一文中将音乐纪录片按照摇滚与、蓝调与朋克、民族音乐与地方音乐风格进行划分;豆瓣APP上与音乐相关的影音小组将的流行音乐纪录片做了整理,分类整理出歌剧类、音乐家类、乐器类和古典音乐总论类四种。依据以上资料显示,流行音乐纪录片的分类标准不够明确,但通过笔者对大量影片的归纳、总结大概将影片分为三种类型:音乐人物类、音乐现场类和音乐文化类等。

流行音乐纪录片的分类,音乐人物类、音乐现场类,以及音乐文化类

音乐人物类主要记录了音乐人物或乐队的生平事迹和音乐故事,这类纪录片满足了观众对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人物的好奇心,相关的代表作品有《艾米》、《寻找小糖人》、《坂本龙一:终曲》等。音乐现场类以记录乐队或歌手演唱现场为主,这类纪录片保持了现场演唱实况,能看到完整演出纪实、音乐人物或乐队的深入访谈、演唱会场观众互动画面等,以求展现精彩的现场表演技艺。

相关代表作品有《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涅磐纽约不插电演唱会》、《迈克尔·杰克逊-危险之旅之布加勒斯特站》、《阿黛尔伦敦爱尔伯特音乐厅演唱会》、《绿日乐队:圣经上的演唱会》、《1991年莫斯科摇滚音乐节》等。关于音乐文化类的纪录片大多会与社会现状相联系起来看待,去表现社会现实与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相关代表作品有《我就是我》、《最后的黑胶唱片店》、《纪录片:英国流行音乐史》等。

流行音乐纪录片的分类,音乐人物类、音乐现场类,以及音乐文化类

音乐人物类

根据奥斯卡历届获奖音乐纪录片名录,可以统计出音乐人物类纪录片是流行音乐纪录片中获奖最多的一类。如第 43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第 85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寻找小糖人》、第 86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离巨星 20 英尺》、第 88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艾米》,这类影片透过对音乐人物其生平事迹的记录,以人物为叙事线表现其鲜为人知的故事。

流行音乐纪录片的分类,音乐人物类、音乐现场类,以及音乐文化类

除了奥斯卡获奖作品外,也有不少优秀的音乐人物类作品,以《别回头》为例,这部纪录片聚焦于鲍勃·迪伦的英国之旅,以直接电影的“粗糙”技法,包括不规则的构图、随意的变焦与调度、跳跃的剪辑、大量有趣细节组成的流水帐式叙事等,不仅营造了纪实感,同时配合大量音乐将人物变现出一种诗意气质,贴近地捕捉到其年少轻狂的一面,给观众展现出鲍勃·迪伦不同的一面。 2006 年的《斯科特·沃克传》对于不太了解的人来说,斯科特·沃克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是一个传统的流行歌手,他的职业生涯注定是小名人。

流行音乐纪录片的分类,音乐人物类、音乐现场类,以及音乐文化类

直到 1967 年,他完全改变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推出了一系列世界上难得一见、最非传统的流行专辑。音乐人物类纪录片通常更多的将镜头关注主人公的人生经历、独特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引发观众去了解真正的音乐人物是什么样的,以及对音乐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环境的思考。音乐人物类作品中既呈现了音乐艺术,又呈现音乐人物真实生活的描述,因此一直受到创作者与观众的喜爱。

流行音乐纪录片的分类,音乐人物类、音乐现场类,以及音乐文化类

音乐现场类

根据国内外影片统计,关于音乐现场类的纪录片是流行音乐纪录片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在国内各大 APP 平台,如知乎、微博、百度,搜索“十大音乐纪录片推荐”的相关词条,绝大部分都是以音乐现场类的影片为主。这类作品之所以数量多是因为大部分音乐人呈现音乐时会以开演唱现场的方式与乐迷进行交流,因此音乐现场类的作品是最容易被直接记录的。在音乐现场类的影片中不得不提到《迈克尔·杰克逊-危险之旅之布加勒斯特站》。

流行音乐纪录片的分类,音乐人物类、音乐现场类,以及音乐文化类

影片记录了迈克尔·杰克逊在演唱会的全过程,演唱会现场极具感染力,在影片中甚至可以看到疯狂到昏迷和被踏伤的观众,可见该音乐现场的粉丝狂热程度。“危险之旅”世界巡演打破了他的“Bad”巡演记录,成为史上最大规模的演唱会,吸引了 350 万乐迷到场观看。对于喜欢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迷来说,这部影片无疑是弥足珍贵的。这些现场记录促成了这部音乐现场类纪录片的独特性,60 年代嬉皮士们大致相信自由、和平和无暴力,人群的自发性秩序也比较脆弱,可是那些大量的现场乐迷特写所表现出创作者对时代的敏感捕捉,即使没有巧合的枪杀事件,这一份记录也算得上经典。影像的意义不仅仅全在于记录和娱乐性质,还让观众看到社会性事件和流行音乐的大众娱乐化。

流行音乐纪录片的分类,音乐人物类、音乐现场类,以及音乐文化类

音乐文化类

音乐文化类可以反映某一阶段的社会现状,通常与社会现实和背景结合起来看待,这类影片也呈现出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以通过这类影片去研究某一国家某一阶段的音乐文化。作品大多以音乐流派为表现主体的纪录片,可选择的题材较为广泛。以《C 纪录片:英国流行音乐史》为例,影片整理了过去 40 年英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史,以及它与英国人对性和性别的迷恋之间的联系。

在 20 世纪 60 年代,讲述了披头士乐队和流行偶像如希拉·布莱克等英国人气歌手的事迹。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摇滚乐文化中,有当时先驱马克·博兰和大卫·鲍伊等,英国流行乐中的朋克文化和迪斯科文化的起源也在这十年之内。在 20 世纪 80 年代,新的浪漫主义乐队崛起,包括斯潘道芭蕾舞团、文化俱乐部,改变了英国人的音乐欣赏品味和性偏好。20 世纪 90 年代,英国城市曼彻斯特成为英国流行音乐界的中心,年轻人开始摆脱他们的束缚,人们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流行音乐纪录片的分类,音乐人物类、音乐现场类,以及音乐文化类

流行音乐纪录片中的音乐特点分析

首位获得2016年度诺贝尔奖的音乐唱作人鲍勃·迪伦在回忆录《编年史》中写到:“世界被炸的四分五裂,混乱像拳头一样打在每个新出生的人的脸上。如果你在这个时候出生或生活在这个年代并还活着,你就能感觉到旧世界即将离去,新世界即将来临。”3 进入新世纪以来,流行音乐题材纪录片用纪实影像为人们呈现了“被炸的四分五裂”的世界的一角,对流行音乐的现实状况展现了一定的视听描写,还原了不加粉饰的、不夸张的、不虚构的流行音乐精神世界以及文化价值,让大众能够关注到流行音乐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故事,而不只是局限于音乐人的舞台表现或音乐事件。

流行音乐纪录片的分类,音乐人物类、音乐现场类,以及音乐文化类

音乐是流行音乐纪录片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录音设备技术的进步,纪录片中的音乐运用已经突破了传统美学观点,音乐对于纪录片的作用不仅仅只是烘托气氛、渲染情感、过渡转场、抒发情感等,在流行音乐纪录片中,它更是直接参与纪录片的叙事以及推动情节发展,音乐节奏对应着画面剪辑,给予纪录片独特的节奏,音乐作为主体的纪录片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纪录片,它有其自身鲜明的文化性和意识形态性。

流行音乐纪录片的分类,音乐人物类、音乐现场类,以及音乐文化类

音乐的功能性作用

音乐在流行音乐纪录片中占比很重,一方面有着渲染气氛、抒发情感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以出场音乐描绘人物特征,给观众带来极强的听觉享受,它们携带着丰富的能指,与情节发展相辅相成。渲染气氛和抒发情感运用了声画同步的原则,为画面配上情绪和氛围相同的音乐,并通过每个段落间内容的差异,造成影片的起伏,增强画面的感染力。

流行音乐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非常注重视听结合的艺术效果,从片头试弹海上废弃钢琴的音乐开始,表现出一种肃穆安静的意境,他弹奏海啸后的钢琴所呈现的音乐渲染了他对生活的敏锐感受,正对应着他说的海啸后的钢琴并不是音不准的问题,而是挣扎着想要回到它原来的形态,也让观众深深的感受到坂本龙一的精神世界。随后,跟拍他进行电影配乐的生活日常,音乐风格为电子乐,恢宏的电子乐带来极强的感染力,他将万物组成乐队,也组成了打动观众的契机。音乐也塑造着人物形象和深化作品主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