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无知的傲慢——认知上的局限

作者:丁当元晓说家

一、爸爸的影响

从小,爸爸给我的印象就是能折腾,80年代,就跑山东批发烟叶、倒卖衣服、养猪、熬糖稀、种苹果树、桃树、摆摊卖水果……可就是没挣到钱,总是到处借钱、欠债、躲账,印象中我有两次大学临开学,晚上爸妈还出去借钱,并为谁去起过口角;也记得年根底下,欠的一些多年旧账,人家过来要账,爸妈躲出去不露面,留我和弟弟在家里应付。

爸爸在折腾中,栽过跟头,掉过陷阱,也碰过很多壁,见过很多人情冷暖,所以总结经验,告诉我:“学习要争气,要有志气,凡事靠自己,不要想着靠别人。”讲完这些,还要补上一句:“亲戚那些靠不住,有时还不如朋友。”

当时听到这些话,作为一个极度要强的人,我是对那些亲戚有怨恨的,我知道爸爸去找姑姑们借钱,没有借到,反而是一些朋友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现在我已经人过四十,想起这些事,才知道爸爸并没有把话说全,也许他没意识到,也许他当时说那些话也是有怨恨在,所以忽略了他曾受到的帮助。

爸爸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上面一个哥哥,四个姐姐,下面一个妹妹。几个姑姑在爸爸的奋斗史、折腾史中,多多少少都借过钱给爸爸,但爸爸拆东墙补西墙,缺口越来越大,借的钱承诺还,但到期还不了,再接着去借,很多时候人家就不一定借了。

可爸爸不管这么多,就觉得姐姐们只要有钱,就应该借给他,可都已经成家拉家带口的姑姑们,都是要过日子的,总归有一些不能言语的难处,没办法拿钱出来,爸爸于是就有了怨言。

所以爸爸把怨言凝结成一句人生格言就是“凡事靠自己”来教导子女。

弟弟受这个观念影响不大,我受影响颇深。因为这个观念和我自身性格有很大的契合。

二、个人认知上的局限

我从小是一个心眼很实的孩子,不知道质疑,没有动脑筋琢磨事的习惯,爸爸说的话,我自然相信并贯彻执行。

年少的我,生活重心只有一个:学习。这也是我们家不成文的规定,我的学习好,什么都可以不干,地里的活不用我帮忙,家里的事儿我都干的很少,只是偶尔洗洗碗、擀擀饺子皮。

用爸爸的话说:一定要脱离庄户地,全家都要脱离庄户地。

我承载这个家庭希望,因为学习好!

我的天聪不错,老师教什么,我是一点就透。从来没上过补习班,那时农村也没有补习这个概念,即使有,我家怕也没有钱;没买过教辅资料,都是做老师发下来的卷子和试题。

学习成绩在班上、年级里都是前几名,小学、初中、高中都是这样,在学习上我是优秀的,在我的认知里,理所当然地认为:我的优秀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凡事靠自己,产生的结果很好,那我会继续贯彻下去,只靠自己,不靠别人,我也会一直优秀下的!我的将来会很美好!

当然,凡事靠自己,不用开口与人沟通、求人,也省掉了与人交流的成本,降低了生活的难度,说白了,我还是懒,不想动脑筋,觉得与人打交道很费劲。

但那时的我不知道,学习和生活需要的技能是不同的。

学习确实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如何学习、记忆、答题,可以依靠天聪,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回报也很直接,就是试卷上的高分,但生活不是这样,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存在,势必要和别人沟通、合作、竞争、共处。要与人打交道,生活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只依靠自己是不可能完成的。

依靠别人、整合资源真的很重要,如果能够穿越回二三十年前,我一定要告诉那时的自己,依靠别人不丢人,当你向别人求助时,也就打开了大门,欢迎别人向你求助,这就是互帮互助,共谋进步。

但我没办法穿越回去。

几十年来,秉承着“凡事靠自己”的想法,让我有了自己独特的做事方式,也受限于此:

1、我个人天赋不错,在学习上更是如此,我的优势在这里,我就更愿意在这个点上花时间和精力,证明自己:不依赖别人,依然可以获得好成绩!反作用回来,我会更加靠自己去学习生活,很难开口求助,好像一示弱,就比别人矮了几分。工作上遇到困难,我宁愿多花很多时间去上网搜集、筛选、甄别学习资料,而不是直接开口问一个在这方面很懂的一位朋友;即使练写毛笔书法,我都很少去请教写字很好的娃他爹……这可笑可怜的自尊心!

2、我在与人沟通、为人处世上比较薄弱,一方面我不重视,从小觉得不用靠别人,自己也可以过得很好,所以与人结交不费心思,也没有功利心:我与你交往,只是因为我们恰好遇见,在一些方面有共同语言,而不是我想从你身上获得什么,其实这种想法是天真纯粹的,现在我反而有了更深的理解:不是物理利益交换,即使是精神上的共鸣,也是在交流思想,交流思想就意味着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获得别人对自己有益的观点,这本身也是一种交换,并不会使交流行为本身功利化、污浊化。

过去的我闭塞、狭隘,只认为交流只是想找到和自己的经历、思想相似的人,没有从别人身上获得什么的想法,即使是更先进的观念,没有想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念头,如果发现对方和自己有不同的观点、看法,不是想知道为什么,或者他的观点对自己有没有助益,而是本能地想说服他,同意我的观点,我输出观点的目的是只争输赢。

这样的交流目的和习惯,使我不善与人沟通,让我很难交到真正契合的朋友,也让我很难进步,对他人、他人观点不包容,其实是固步自封,没有向他人学习的念头,又怎么使自己在与他人打交道时获得帮助和成长呢?更别说,功利性、带着目的地与人交往,更是让我不齿。

自己在与人交往中只会感觉很累,没有获得益处,这里的益处是成长或者得利,甚至是愉悦的感觉(见面时也会有高兴,可散场后还是会情绪低落,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不愿与人交往,更愿从书本上、网络上获得我自己想要的知识。

显然,我被这个认知套住了,使自己生活得越来越窄。

3、自己是吝啬、不包容的。当你不想从别人身上获得什么的时候,其实你也不愿意给予别人什么。这里的“什么”,可以是愉悦的心情,令人成长的观点,也可以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不相信沟通的力量。我也羞于展现自己的脆弱,示弱,意味着想寻求帮助,这与我一贯靠自己的人生哲学是相悖的。

我可以和各种人打交道,但很难与人建立深度的人际关系,这里的深度关系,包括示弱、交心、相互帮助。我也没有动力去主动结交新的人,可以聊天,可以沟通,但已没有心动的感觉。原来一二十岁时,结识新的朋友,是有期待、冲动的,交往中有欣喜,现在好像一潭死水,很难起波澜。

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是学习型,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自己查找资料去解决,问最多的是度娘和知h,愿意向专业人士学习。有的我还专门录下视频记录自己的成长,修燃气灶、电器开关、洗手池管道、贴瓷砖……做饭也会学习厨房app……学着会计记账……确实我在学习,但发现这些学习都是浮于表面、浅尝辄止、即时性的,学完后解决了眼下难题,就丢之脑后。下次遇到还是不懂,再去查再解决。没有系统、深入地学习。

有的人是这样学习的:针对一个点,形成知识点-面-矩形排列,把围绕中心点的所有知识吃透,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就更容易解决。这也是我想学习到的方法。

我和我先生就是典型用的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就拿练写毛笔字来说吧。

我用毛笔背写“心经”,直接拿起笔就写,怎么落笔、起笔等,都没有学过,偶尔翻了两页孩子的书法教材,就开始写,遇到实在写得太难看的字,就上网针对性查下;就这样写了100多篇,写的字有长进,但长进不大,那天我问了娃他爹一嘴,他反问了我一句:你知道软笔书法是要学习的吧,写得好看是有讲究的吧?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书法是要学,但我未曾踏踏实实地学过,依然只穷尽个人天资自己琢磨,闭门造车。

写了一年多,长进不大,原地打转转,是因为学习书法的第一步——临摹都还没有做。真是惭愧!

学习别人,仿佛会让自己放下高贵的身段,低下有尊严的头颅;一步一步踏实学习知识,仿佛否定了自己的天聪,否定了自己的存在。这些认知为自己进步设了限,这也是我看着很努力,但依然进步不大的原因——因为我这些无知的傲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