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史宛抢躬耕地的两大法宝,第一是靠古今南阳同名碰瓷。第二就是胡解古文。把他们自以为有利的点就无限夸大,不利的就视而不见、避而不谈。
关于《资治通鉴》说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某此无史宛一本正经的胡扯什么这就证明“隆中属襄阳,不属南阳,所以不是躬耕地”。还胡扯什么自古公认南阳卧龙岗是躬耕地。
事实到底是什么?我们先比较两段原文,
- 《资治通鉴》“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
- 《三国志》“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从两个史书对比得知,《资治通鉴》用“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代替了《三国志》中“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其余内容基本一致。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司马光认为诸葛亮“寓居的襄阳隆中”就是《三国志》“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之地,就是诸葛亮出师表“躬耕于南阳”之地。无史宛该不会认为司马光没读过《三国志》、没读过《出师表》吗?
司马光认定襄阳隆中就是躬耕于南阳之地,这就证明这里的襄阳隆中不是东汉区划!
第二,《资治通鉴》紧接着说“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徽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古代往往以郡望表出身。即以“郡+人名”或“郡+县+人名”,表示你是那里人。这里出现了“襄阳司马徽”这一称谓,说明这里的“襄阳”是“襄阳郡”。襄阳郡是建安十三年,曹操设立的,当时诸葛亮已经出山。无史宛以诸葛亮出山后的区划否定“隆中属南阳郡”,又在秀无知。更何况,隆中所在邓县晋初还划给襄阳郡。那么这里出现“襄阳隆中”之语只能是指晋代以后的区划。
这再次证明襄阳隆中不是东汉区划!
第三、襄阳司马徽对刘备说“此间自有伏龙、凤雏。”此间不是襄阳周边,又是哪里?这一点再次否定卧龙岗是躬耕地。无史宛装瞎当看不见吗?
第四、司马光有诗云“武侯暂为苍生起,常忆隆中卧旧庐”。襄阳隆中有诸葛亮旧庐,再次证明司马光认为所谓“襄阳隆中”就是“躬耕于南阳”地名,在不同时期行政区划的表述。
此外,世所公认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具体地点是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隆中,即后世的襄阳隆中。特别是元代以前,“躬耕于南阳”的具体地点都是指后世襄阳隆中。
我敢这样说就有充分证据。包括南阳古代地方志,古代南阳人都承认襄阳隆中是躬耕地。连南阳人都承认不是世所公认又是什么?比如明嘉靖对州志、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清乾隆新野县志、清光绪南阳县志,明太师李东阳重修诸葛武侯祠堂记(在卧龙岗)、明南阳人李荫重修诸葛武侯祠堂记碑(在卧龙岗)
而无史宛呢?你们胡扯的世所公认@边垂名宿,除了靠古今同名碰瓷古南阳郡外还是什么证据?元代以前宛城有躬耕地具体地点的记载吗?元代以后有襄阳地方志说宛城卧龙岗是躬耕的吗?
到底谁是世所公认?谁在撒谎骗人?这些史书就是铁证!#头条创作挑战赛##我要上微头条##妙笔生花创作挑战##我要上头条##襄阳头条##南阳头条##历史#@边垂名宿@奔流到海不停留@海纳百川gl@史海鈎沉@淯水之阳@大路草根@南乡云@游荡在华夏@宛三梅@春暖花开南乡云@南阳方正@白水真人白曜華@隆中岘山翁@望峰鸢@断鹰攀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