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为啥见死不救

作者:探史笔记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为啥见死不救

文|李金睿

编辑|t

引言

正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封建社会时期鲜明的阶级表现,也是严格的等级尊卑制度下的思想观念。

不过有些时候,臣子也有可能冒死“抗旨不遵”,就比如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此时的咸丰皇帝向大臣曾国藩求助,希望他能派兵支援。

可是没想到的是,曾国藩居然没有听从咸丰皇帝的命令,并没有派兵进行支援。要知道此时他可是坐拥12万大军,怎么可能没有兵力去援助京城,那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他怎么敢选择在关键时刻见死不救呢?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为啥见死不救

(曾国藩的湘军)

一、镇压太平军,形势大好

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京城之前,无论是大清王朝还是曾国藩本人,都面临着严峻的局面。

要知道清朝在经历了“康乾盛世”之后由盛转衰,国家实力直线下降,这和清朝统治者的骄傲自大和实施闭关锁国政策脱不开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这个依据出于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体系下的国家,就成了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对象。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为啥见死不救

(闭关锁国政策)

自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清朝就被迫打开国门,开始沦为洋人的殖民地。与此同时,国内也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爆发了起义,清王朝面临着内乱和外敌双重危机。

此时掌管湘军的曾国藩,被派去镇压当时最大的起义军,即太平天国起义军,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这也是朝中文武官员一致认可的观点。

虽然太平军来势汹汹,深得百姓的支持,但是湘军在曾国藩的整改和建设下也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和变革。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为啥见死不救

(鸦片战争)

再加上清政府具有正统的统治地位,民众基础还是很深厚,所以曾国藩在战争中逐渐取得优势。

至1860年初期,在曾国藩的谋略下,湘军已经多次击退太平军的进攻,而且太平军因内部发生内讧,已经开始土崩瓦解,其中很多“天王”先后被杀,太平军一度陷入混乱之中。

这对于曾国藩来说就是天赐良机,只要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他就可以成功镇压太平军的起义。平定国内的最大的战乱,到时候那就是大功一件,足以名垂青史了。

然而正当他开始计划着下一步作战计划时,一封来自咸丰皇帝派人送来的紧急密诏让他发起了愁。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为啥见死不救

(太平军内乱)

二、京城告急,咸丰急诏增援

原来英法联军趁着国内战乱,清军无法集中兵力,于是趁此机会大举进攻京城。

此前咸丰皇帝并没有太过担忧,先后召集诸多满清将领,调拨了数万大军守卫京师,同时选取的都是满族的将士,为的就是防止变故,最大程度上确保此战万无一失。

虽然咸丰皇帝的想法和决策没错,但是他忽略的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两军实力差距悬殊。清军配备的顶多是老旧的火炮和火枪,有的甚至拿着弓箭和大刀,反观英法联军,清一色的枪械和新型大炮。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为啥见死不救

(清军老旧的武器装备)

虽然清军人数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在大炮的面前,来多少人都是不堪一击。

所以没过多久满清军队就节节败退,而且被打的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眼看着英法联军即将逼近京城,这时咸丰皇帝才想起远在南方正在镇压太平军的曾国藩。

要知道此时曾国藩手里的湘军,加起来大概可是有近12万。虽然比较分散,也不是满人,但是不管怎么说也都是一支精锐,或许这些湘军可以解燃眉之急,于是便有了咸丰皇帝送来的密诏。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为啥见死不救

(曾国藩的湘军)

信上写着让曾国藩派三千军马回防京师,以守卫京城安全,此命令十万火急,要求曾国藩立即出兵。

按理说曾国藩得此命令之后,应该会马上下令调拨军马去救援皇帝。毕竟人家是君,他是臣子,封建王朝哪有臣子违背皇帝号令的。

但是没想到的是,曾国藩并没有第一时间出兵进行救援,而是写了书信一封派人呈交皇帝。信上大概的内容就是三千兵马不够干什么的,等到这边战乱平定之后,他会亲自带兵回防京师,就这样曾国藩一连三次拒绝了咸丰皇帝的紧急诏令。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为啥见死不救

(曾国藩)

三、审时度势,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话说曾国藩坐拥十多万的军队,抽调三千兵马对他来说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那他为何会在英法联军攻占京师时选择见死不救呢?

而且还是多次违背皇帝的命令,这不是明摆着和皇帝对着干吗?这样做实在是太不明智了,要知道一旦惹怒皇帝他自己很有可能小命不保。

其实曾国藩这样做有他这样做的道理,并不是他不愿意支援京城,而是根据实际来看来看他的湘军确实是脱不开身,而且京城方面未必需要他的支援。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为啥见死不救

(清军)

首先他所率领的军队数量虽然很多,但是与其对战的太平军数量也不是小数目,那可是几十万的大军,可想而知曾国藩面临的军事压力有多么大。三千兵马的抽调看似不痛不痒,但是按照当时的战况来看,那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反观曾国藩的湘军此时已经围困安庆数日,胜利在望之际若是抽兵,那他这全军将士近一年的辛苦和付出都会付之东流。

所以此时绝对不能有任何的军事变动,眼前的局势也很严峻,容不得半点马虎,要不然到时候京城没能解救,自己还得搭进去。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为啥见死不救

(曾国藩围困安庆)

其次就是他和朝中满、蒙的臣子不合,主要是因为清朝时期以满清贵族为核心,汉人并没有没有社会地位,即便位高权重的曾国藩也备受排挤和打压,而恰好当时咸丰皇帝的命令中让他回京之后听从胜宝将军指挥,两人素来不和,曾国藩自然不愿受其驱使。

最后就是曾国藩调拨这三千军马确实不够干什么,当初咸丰皇帝调集的几万军马都败下阵来,他都这三千军马又能有什么用,而且还要经历长途跋涉,战斗力更是大打折扣。

而反观京城的军队众多,比如八旗军、绿营、曾格林沁部和蒙古骑兵等各路军队,这些军队数量加起来不低于20万人,更何况清军又不是第一次和西方列强打仗了,难不成以多对少还打不赢吗?这也就让曾国藩觉得不需要支援京师。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为啥见死不救

(八旗军)

可结果是英法联军把咸丰皇帝打的狼狈出逃,不仅在北京城烧杀抢掠,还逼着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

这一点是曾国藩万万没想到的,不过他身为将领,当初做的决策也没有错,他确实是成功击溃了太平军,这让咸丰皇帝也不好说什么,只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为啥见死不救

(屈辱的《北京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坐拥12万湘军的曾国藩,为啥见死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