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口气看完东晋103年历史

作者:畅游历史君

公元316年,北方侨姓世族和南方士族拥立琅琊王司马睿为王,即晋元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一口气看完东晋103年历史

司马睿得以称帝,离不开琅琊家族的王导和王敦。他任王导为丞相,王敦为镇东大将军,二者拥戴有功,元帝以殊礼待王导,形成士族高门和东晋皇室共天下的局面。故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一口气看完东晋103年历史

由于大权旁落,晋元帝十分不满,他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人为心腹,试图压制王氏权势。此举使得拥有兵权的王敦心生怨恨。公元322年,素有野心的王敦以“清君侧”为由起兵,王导暗中帮助,兄弟二人里应外合攻入了建康城,刁协、戴渊等人被杀,刘隗投奔了后赵石勒。王敦随即自封为丞相,自此朝政大权尽落入王敦之手,晋元帝被彻底架空。公元323年,晋元帝司马睿驾崩,终年47岁,在位6年,其子司马绍继位,即晋明帝。公元324年,王敦再度派兵进攻建康,企图篡夺帝位,但晋明帝早有准备,很快平定了王敦叛乱,并下令不再问罪于王敦一众官属。公元325年,晋明帝司马绍驾崩,终年26岁,在位2年,其子司马衍继位,即晋成帝。由于晋成帝继位时年仅4岁,故由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司徒王导与中书令庾亮辅政。公元327年,由于庾亮辅政期间疑忌大臣,引起统治集团内部冲突。苏峻就是被庾亮解除兵权的将领之一,因此心生不满,遂以讨伐庾亮为名,联合祖约起兵反叛,攻入建康,庾亮逃奔寻阳。之后苏峻开始专擅朝政。公元328年,温峤、陶侃起兵讨伐苏峻,苏峻战败被杀,朝政大权重回王导之手。公元342年,晋成帝司马衍驾崩,终年21岁,在位17年。因晋成帝的两个儿子过于年幼,便传位给了弟弟司马岳,即晋康帝。公元344年,晋康帝司马岳驾崩,终年22岁,在位2年,其子司马聃继位,即晋穆帝。由于晋穆帝继位时年仅1岁,便由太后褚蒜子摄政,何充辅政。公元361年,晋穆帝司马聃驾崩,终年18岁,在位17年。

一口气看完东晋103年历史

由于无子,褚太后便立了司马聃的堂兄、晋成帝司马衍长子司马丕为帝,即晋哀帝。晋哀帝在位期间东晋内部军阀斗争激烈,大将军桓温几次北伐又虚耗国力,东晋国势走向衰弱。公元364年,晋哀帝沉迷长生不老之术,误服丹药而导致身体中毒,朝臣只好再次请出褚太后临朝摄政。公元365年,晋哀帝司马丕驾崩,终年24岁,在位4年,因没有子嗣,其弟司马奕继位,即晋废帝,由桓温掌握朝政。桓温有意废掉司马奕自立为皇帝,但司马奕本身并无过失可言,桓温找不到机会。公元371年,桓温诬称司马奕因阳痿不能生育,所生的三子都是男宠与后宫美人私通所生,以此逼迫褚太后下诏废司马奕为东海王。之后桓温改立晋元帝司马睿幼子司马昱为帝,即晋简文帝。晋简文帝在位期间多受桓温牵制,忧愤成疾。公元372年,晋简文帝司马昱驾崩,终年52岁,在位1年,其子司马曜继位,即晋孝武帝。公元373年,桓温去世,褚太后再次临朝摄政。同年前秦讨伐东晋,攻陷了益州和凉州。公元376年,褚太后归政于14岁的晋孝武帝,但军政大权由太傅谢安把持。谢安招募流民军队组成了“北府兵”。公元383年,统一北方的前秦发兵百万讨伐东晋,意图一统天下。谢安以八万北府兵迎敌,双方于豫州淮南郡淝水爆发大战,史称淝水之战。此战东晋军队趁前秦百万大军未集结时主动出击,最终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淝水之战后,谢安威望、权力进一步增大。引起孝武帝猜疑,谢安被迫将中央权力交给孝武帝的弟弟司马道子。公元396年,晋孝武帝因与宠姬张贵人酒后戏言,导致张贵人心生怨恨,最终派心腹趁晋孝武帝熟睡之际用被子将其捂死。晋孝武帝终年34岁,在位24年,其子司马德宗继位,即晋安帝。司马道子继续主持朝政,公元397年,兖青二州刺史、皇舅王恭联合荆州刺史殷仲堪起兵反对司马道子。次年,广州刺史桓玄、雍州刺史杨佺期起兵响应。不久王恭死后,桓玄吞并了殷仲堪和杨佺期的地区,控制了长江中上游地区。公元402年,桓玄率军攻入建康,消灭了司马道子的势力,开始把持朝政大权。公元403年,桓玄逼迫晋安帝司马德宗禅位,建立桓楚政权。公元404年,宋王刘裕率领北府兵讨伐桓玄,桓玄兵败后挟晋安帝逃往江陵。不久后恒玄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晋安帝复位。然而好景不长,桓玄旧部桓振又攻陷了江陵,晋安帝再次被俘。公元405年,北府兵将领刘毅率军收复了江陵,驱逐了桓氏势力,晋安帝得以再次复位。同年晋安帝下诏褒奖刘裕在平定桓氏之乱中的功绩,擢升他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自此朝政大权落入刘裕之手。公元419年,刘裕将在位23年的晋安帝勒死,改立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帝,即晋恭帝。公元420年,刘裕逼迫晋恭帝禅位,代晋称帝,建立刘宋政权,立国103年的东晋宣告灭亡。东晋虽非中国史上政权强盛的时期,却为文学、艺术极兴盛的时代。陶渊明、王羲之、顾恺之等都在东晋大放异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