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商王朝毁于苏妲己之手?大量殷商文物的出土,还原一个真实的妲己

作者:沧耀问心

苏妲己:历史真相与传说的区别提起苏妲己,你脑海里的印象是什么?祸国妖妃、美艳狐妖、红颜祸水?相信在历史记载、《封神演义》神话小说的影响下,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的苏妲己,就是一个美艳的祸水,是她让纣王变得残暴不仁、不问政事,也是她导致了商朝的灭亡。每个人的心中都是这样一种印象,妲己虽然好看但内心丑陋,每天都在腐蚀纣王的灵魂。苏妲己,一个被后世历史和文学包装成传说的女子,她的故事真实性如何?她是否真的是一个冷血残暴的妖妃呢?让我们来看看历史的真相。

商王朝毁于苏妲己之手?大量殷商文物的出土,还原一个真实的妲己

20世纪末,河南淇县发现了商纣王的墓,而且纣王墓的两侧,分别是他的妻子姜皇后和宠妃苏妲己。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一座纣王的墓志铭,上面清晰地记载了纣王的生平。所有的经过都被我们了解得更为详细,所以我们对那段历史又有了更清楚的认知。苏妲己,她其实并不是《封神演义》中所说的冀州候苏护的女儿,而是名妲姓己,叫她苏妲己只是因为她是苏氏部落的女子,所以这一点并不与事实相符。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妲己的美貌应是真的,不然她也不会被作为战利品送给纣王。

原来在公元前1047年,纣王依仗着自己兵力强大,打败了苏氏部落,而妲己则作为这场战争的战利品之一,被纣王带回了殷商王宫封为妃子。帝辛早在遇见苏妲己之前就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暴君,他虽然性情刚猛、孔武有力,还精通音律和指挥征战。但是他还是一个性好美色和刚愎自用的人。帝辛在继位之时,商朝已经发展了600年,可谓是一个国力雄厚的大国。但是由于帝辛的荒淫无度,商朝很快走向了衰败。所以只能说是妲己加大了其暴虐的行径,帝辛只是为了展现其能力,但归根结底是其本性,妲己只是起到了顺水推舟的作用。

商王朝毁于苏妲己之手?大量殷商文物的出土,还原一个真实的妲己

传说苏妲己在进宫之后,帝辛便沉迷于妲己的美色,对妲己百依百顺。于是帝辛为了宠幸妲己,便做出了很多残暴的事情,最后便以此为乐了。这便是后来所知道的版本了。其中著名的桥段就有妲己喜欢看“炮烙之刑”,此刑法就是将铜柱涂油,用炭火将铜柱烧得通红,然后将受刑之人脱光衣服绑在铜柱之上,皮肤和烧红的铜柱接触之时,受刑之人的皮肤瞬间被烧熟。而妲己便是喜欢听受刑之人的惨叫声,于是纣王为了讨好妲己便时常抓人做炮烙之刑。传闻妲己还非常喜欢探究一些奇特的事情。

商王朝毁于苏妲己之手?大量殷商文物的出土,还原一个真实的妲己

类似的事情还有民间传闻孕妇肚子的形状是可以判断胎儿性别的,其中尖尖的是男孩,圆圆的则是女孩。于是妲己想要验证这一传闻,纣王便抓来孕妇当场剖开她们的肚子去验证。不过这也终究是《封神演义》里的桥段罢了,是史实的概率不大。苏妲己作为纣王的妃子,她的确拥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但是商朝的灭亡不可能只是她一个人的责任,纣王本身也是一个残暴暴君,对于百姓的压榨和战争扩张也是有一定责任的。与其将灭亡归咎于一个女人,不如将目光放在整个时代的背景和内外因素的影响上。商朝的灭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商王朝毁于苏妲己之手?大量殷商文物的出土,还原一个真实的妲己

自古以来,一个暴君的下场必然是失去民心并遭到讨伐的,纣王也不例外。一方面纣王热衷开阔疆土,连年征战,百姓民不聊生,纣王彻底失去了民心,各地百姓对于纣王是谈虎色变。另一方面商朝疆土过于庞大,疏于对各地诸侯国的管理。于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讨伐殷商,得到各地百姓的支持,于是便毫不费力地进入朝歌城。最后将纣王帝辛自焚而死,妲己也被杀,商朝覆灭。

商王朝毁于苏妲己之手?大量殷商文物的出土,还原一个真实的妲己

通过时间线我们可以得知,从妲己入宫到商朝覆灭只有一年的时间,而且历史上妲己作为战利品送给纣王的时候,纣王已经60岁左右了,而妲己还是一个16岁的妙龄女子,对于灭掉自己部落的纣王,妲己的真实想法或许不难猜,她肯定是非常惧怕又无可奈何的。在那个时期,女人的地位本来就非常低下,活生生的人都被当作战利品,妲己又何尝不是被人摆布、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惨女子呢?所以历史上说商朝因为妲己这个红颜祸水而灭国的话,自然是冤枉了妲己的,一个女人纵使有再大的本领也不会让一个国家在一年内就千疮百孔。

商王朝毁于苏妲己之手?大量殷商文物的出土,还原一个真实的妲己

但是因为后世小说的杜撰,让整个商周朝代的变革蒙上了神话色彩,事实自然就被曲解了,而妲己也就这样被冤枉了3000多年。看待历史,我们应该保持客观和理性,不能被单一故事所误导。苏妲己的故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不应该简单地将责任归结于一个人。我们需要去了解更多的历史事实,聚焦整个时代的变革和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历史,不被传说所蒙蔽。那么,你对苏妲己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她到底是一个残暴的妖妃还是被历史误解的悲剧女子?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和想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