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作者:经方中医张先生

重阳最初是一个日期,即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九”是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故叫“重九”“重阳”。古人认为,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屈原在《楚辞》中就提到,“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姬戚夫人每逢重阳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从中可知,流传至今的重阳节的基本风俗活动,在汉代已经基本具备雏形。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重阳的日期数字也颇具意味。道家将数字分为阴数和阳数,“一生二”即为阴阳初分,“一”为太极,为阳数之始,奇数一、三、五、七、九为阳数,剩下的二到八为阴数,所以“九”为最大的阳数。“九月九日”有两个“九”,“重九”就称“重阳”。另一方面,“九九”与“久久”谐音,既有长治久安也有健康长寿的美好寓意。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就曾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到了西汉初期,汉高祖颁布了养老诏令,为老人免徭役、赐酒肉,还为德高望重的老者设有“三老”的管理头衔,由此,通常认为从西汉起就有了重阳之日祈求长寿的风俗。而如果西汉刘歆《西京杂记》的记载所言非虚,那么佩茱萸、食蓬饵(重阳糕)、饮菊花酒的习俗也源自西汉:“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秋季又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满眼秋色,一抹愁思者有。如唐代诗人卢照邻在《九月九日登玄武山》里描写的:“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同样,诗人杜甫的《登高》里也有几多愁:“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思乡情切,家国情怀者有。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里写道:“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而诗人王维则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创作出时至今日,每逢佳节常被亿万同胞提及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吟诵其实出自重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有的诗人喜爱把重阳酒和秋菊的意向形诸笔墨。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吟唱也是出自“佳节又重阳”时。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九月时值季秋,古人称之为“无射”之月,意指此月阴气正盛,阳气极衰,万物尽灭。在此百物肃杀之际,菊花却傲霜独放,因而备受世人推崇。因此,农历九月被称为菊月,重阳又被称为“菊花节”。赏菊之风是魏晋时期流行起来的。陶渊明对重阳赏菊风气的流行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菊花也因此有了“陶菊”“彭泽菊”的雅称。唐代时期,重阳赏菊的风气依然很流行。初唐王勃《九日》诗云:“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诗人用风趣的口吻说明了当时重阳赏菊之盛。

当然,还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秋高气爽的豁达心境,如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将白发人比作白菊,归来仍是少年。宋代朱敦儒的《采桑子》,更以宽阔心境迎接秋光:“天高风劲尘寰静,佳节重阳。叶下潇湘,碧海晴空一阵霜。安排弦管倾芳酝,报答秋光。昼短歌长,红烛黄花夜未央。”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而九九重阳与“久久”的谐音,更让重阳节长寿、敬老的寓意深入人心,重阳节敬老的传统也一直延续。1987年6月23日,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议确定,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北京市的敬老节。甘肃、山西、上海、天津、广东、浙江等省、直辖市紧跟其后,纷纷出台地方法律法规,将重阳节规定为“敬老日”“老人节”或“老年节”,名称不同,但用心一致。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于是从国家层面上确定了重阳节也是“老年节”。

重阳节、登高节、菊花节、女儿节、老人节……重阳佳节之时重奏齐鸣、弦歌不辍,中国人的重阳节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