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以往的儿童尽管频繁挨打,却不太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太扎心

作者:乌鸦君的急救职场

“严师出高徒” 这一古老的观念,在二十年前的中国可谓是深入人心。

那时的孩子,几乎无一例外,都有过被竹条“启蒙”的经历。

那短小、坚硬的2尺竹条,成为了家中的常客。

而奇怪的是,尽管体罚如此普遍,鲜有听闻孩子,因此留下深重的心理阴影。

为什么以往的儿童尽管频繁挨打,却不太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太扎心

反观今天,体罚已渐行渐远,但孩子们却似乎越发脆弱敏感。

轻微的冒犯,可能已足以让他们陷入深深的痛苦,有的甚至选择绝路。

这中间所隐藏的,是时代的巨变,还是我们疏漏的某些关键原因?

咨询了几个教育界的人士,它们指明的3个点,让我太扎心。

01 早些年,没被盯的这么紧

说白了就是,过去的孩子们,成长环境与现在非常不同。

他们没有父母的限制,基本都生长在农村里,可以抓鸡撵狗,和哥哥姐姐们追逐打闹,有时候出门一整天,可能都没人管你。

而且,相对而言,那时的家长也比较包容。

更加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基本生活技能。没有太多的期望束缚,只希望孩子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但现在的孩子,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情境,与之前有着巨大的差异。

他们多数都出身在城市,往往还是独生子女。

是的,作为唯一的孩子,他们无疑是备受家长、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众多家族成员的宠爱。

听起来很美好,但这也意味着,他们背负的期望与压力,远超过去。

为什么以往的儿童尽管频繁挨打,却不太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太扎心

让我们用一个更加直观的比喻。

想象一个成年人在工作场所,如果每天有4-5位上级,不停地审查、点评他的工作,无论他多么努力,似乎总是有人在挑剔。

这种压迫感,足以让任何成年人都倍感窒息。

而现在的孩子,恰恰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他们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几乎无处不在家长的注视之下,被反复地评价、讨论。

家长的每一个话题,可能都与他们的成长、学习、行为有关。

这种长时间、高强度的关注,是多么的沉重。

面对这样的氛围,这些孩子怎能不觉得呼吸困难,感到内心的压迫与疲惫呢?

02 过去的孩子有更多的释放空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方式,但对于过去的孩子来说,他们拥有的,是一片无尽的释放天地。

想想看,那时候的孩子,即便经历了家长的严格管教、甚至是体罚,他们很快就能找到那片纯真的乐园,让所有的不愉快都化为乌有。

那是一片乡村的田野,那是和伙伴们翻滚、追逐的乐土。

挨了打?受了委屈?

转瞬间,孩子们都在田里捉鱼、在路上踢足球,乐此不疲。

为什么以往的儿童尽管频繁挨打,却不太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太扎心

以我为例,12岁前我在农村成长。

尽管家长的期望和标准,一点不比现在的家长低,但生活中的快乐和释放方式却如星辰般璀璨。

我可以随心所欲地与小伙伴们一同捉虫、翻滚、射箭,每一天都是新的冒险。

但当我12岁转战到县城,生活的色彩骤然黯淡。

原本自由自在的玩耍变得拘束起来——这里不能去,那样不被允许,想要找点乐子还得掏钱。

在这样的环境下,当受到委屈或是受到惩罚,孩子们又能如何呢?

随着时间的累积,这些压抑的情感,如同无处宣泄的河水,渐渐在心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03 过去的竞争压力没那么大

更重要的是,过去的孩子们生活得更为简单。

他们与邻村的小伙伴玩闹,心中无所谓胜与败,大家开心嬉戏,争斗也只是儿戏。

不论成绩、家境或身份,都不成为他们比较的标准。

那时的孩子,心胸开阔,如同无边的天空。

但岁月轮转,今日之孩童,不得不早早地步入了一个,与大人相似的竞争世界。

翻开社交媒体,他们看到的是同龄人的成就、家庭的财富、身材外貌的比较,而不再是彼此之间的纯真友情。

竞争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成绩,还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哪家新买了钢琴,谁又飞到了异国他乡。

为什么以往的儿童尽管频繁挨打,却不太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太扎心

我的小女儿,年仅四岁,却已对漂亮有着深刻的认知。

她明白要穿什么样的裙子,要如何打扮,这与我们小时候的天真烂漫,大相径庭。

回忆起过去,我们那时,即使十几岁,仍旧懵懵懂懂地在田间玩耍,身上穿的是同样的校服,心中无忧。

而今的孩子们,早已深陷在信息化的世界里,不断地与他人进行比较,敏感地察觉到自己与这个大世界之间的差距。

他们的心灵尚未坚固,如何能承受如此重的压力,不让心理产生裂痕呢?

为什么以往的儿童尽管频繁挨打,却不太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太扎心

总而言之,不能怪这个时代的孩子比较脆弱,时代的变迁为他们带来了更为复杂的成长环境。

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交和心理压力。

我们这一代,有责任为他们创造一个宽容、理解的氛围,让他们在挑战中健康成长,拥抱每一个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