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良渚博物院《中国早期文明丛书》系列再添新丁——《屈家岭:五千年前的众城之邦》出版

作者:中国文物报
良渚博物院《中国早期文明丛书》系列再添新丁——《屈家岭:五千年前的众城之邦》出版

《屈家岭:五千年前的众城之邦》

作者:彭小军

出版单位: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9月

日前,良渚博物院主编的《中国早期文明丛书》第四本《屈家岭:五千年前的众城之邦》出版面世。本书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彭小军,率队在湖北城河深耕多年,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了屈家岭文化遗址,进而系统地论述了该地区史前文明的起源、形成的路径和呈现的面貌特点。全书共分八章,以考古学术史切入,以文化解析为主体(尤重屈家岭文化古城网络的形成与古城“居民”的日常生活),以文化影响为尾声,资料翔实可信、行文严谨审慎、语言质朴精练,是全面了解、深入研究屈家岭文化和史前文明的必读之作。

屈家岭文化是五千年前长江中游最为兴盛和强势的考古学文化,崛起散布于两湖地区。不同于红山浓厚的宗教文化、凌家滩发达的玉器文化,亦有别于良渚统一的地域国家形态和陶寺成熟的邦国文明,屈家岭文化以其众城林立的特征和社会的高度复杂化,又以强大的扩张力,与周邻考古学文化发生了密切的交往和互动,为史前中国多元一体的伟大进程贡献了独特的江汉力量。而良渚文化是同时期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可谓当时中华大地上“满天星斗”中最耀眼的“明星”,在世界文明之林中也独占一席之地。该地域在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时期就与其他考古学文化一直保持着广为交流、互相影响而又各自独立的状态。

特别是距今约六千年的前屈家岭时代(前良渚时代),作为屈家岭文化主体来源的油子岭文化和奠定了良渚文明基础的崧泽文化,二者分布的核心区多见对方的文化因素,表明长江中游与长江下游已有频繁深入的互动。作者指出,良渚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鼎、豆等器物,具有强烈良渚特色的玉琮、作为日用品的双鼻壶等也出现于长江中游地区,表明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两个地域的交流往来持续存在。书中勾勒出的“蛛丝马迹”,不仅为探讨良渚文化社会差异和史前文明远距离交流提供了线索,也彰显出中华文明在形成之初,多元的互动奠定了后期一体化的历史基础。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如何深化研究、继续做好良渚遗产的价值阐释成为良渚博物院的必解之题。应该看到,良渚作为率先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考古大遗址,源于良渚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和精神领域的成就,其次得益于不断吸收周邻区域的先进因素。须从整个中国乃至东亚的视角来看待良渚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问题,以“在良渚、读中国、看世界”的大视野来理解新石器时代晚期各地你争我赶的社会复杂化进程,采用广泛的比较研究成为可行的思路。

通过解读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同时期考古学文化,厘清小区域的历史进程,为中华文明大区域的多元一体化进程做铺垫,以促成对良渚文化考古研究的再次深入、推动早期文明起源的探索研究。由此,《中国早期文明丛书》应运而生,并获得202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丛书由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作总序,均由一线的考古学家执笔撰写。2022年已经出版《红山:中国文化的直根系》《凌家滩:中华文明的先锋》《陶寺:中国文明核心形成的起点》,未来还将出版《良渚》《大汶口》等考古学文化专著。

目录

良渚博物院《中国早期文明丛书》系列再添新丁——《屈家岭:五千年前的众城之邦》出版
良渚博物院《中国早期文明丛书》系列再添新丁——《屈家岭:五千年前的众城之邦》出版
良渚博物院《中国早期文明丛书》系列再添新丁——《屈家岭:五千年前的众城之邦》出版
良渚博物院《中国早期文明丛书》系列再添新丁——《屈家岭:五千年前的众城之邦》出版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杨晓雅

复审 | 冯朝晖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