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璀璨光辉之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

作者:史海轶闻

在大陆灿若群星的文化典籍宝库中,有两部最著名的大书闪烁着无与伦比的光芒。这就是分别诞生于明代的《永乐大典》与清代的《四库全书》。这两部书可谓大陆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末路辉煌,折射出大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璀璨光辉。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璀璨光辉之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成书最早和篇幅最大的一部大百科书。《永乐大典》比著名的法国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和《大英百科全书》均要早300余年,占有世界文化史的重要地位。这部书里收集保存了大陆14世纪以前的学术、宗教、科技、史学、文艺、地志等所有知识门类方面的著作,且是不更一字的通篇录入。收入之广泛,"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与"上自古初,迄于当世"的各色各种图书均辑书中。

《大典》共3.7亿字,22877卷,大约两卷装成一册,共装成11095册。其中仅凡例和目录就有60卷之巨。此书价值极高,鉴于原书已毁大部,我们无从概观全貌,但仅从残留下来的佚章断简读起来也很令人吃惊。比如大陆曾经从唐宋到元明在数百年间发展起来的舞台戏剧(杂剧、散曲、元曲、南曲等),在其鼎盛期十分辉煌壮丽,但这毕竟是上一个五百年的旧事了,而《大典》中从13965卷到13991卷共收入26卷,计33种五百年前各个时期的剧本,这对我们研究戏曲十分有价值。然而它已经湮灭了。而就其所残留的《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协状元》三种来分析,采用的神奇、怪诞、夸张的艺术手段便可使我们充分了解当时戏剧家卓越杰出的水平。当然,许多多哲理深邃的经典著作是不能用几句话概括的。

对于《永乐大典》来说,我们只能从残余的陨石推想它燃烧前的模样。《永乐大典》的成书与迁都北京的那位明成祖朱棣的文采是分不开的。文武双全的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是个"貌奇伟,智勇有大略"的帝王胚料,然而固守"即位嫡出"思想模式的朱元璋却把身后的皇位传给皇太孙朱允灶,这当然大大激怒了曾被朱元璋害死生母的朱棣,于是他借着清君侧的"靖难"名义,打进了皇宫,逼死(走)了皇帝侄儿。

《永乐大典》就是朱棣即位后笼络天下文士所抛出的文治彩球。此书由著名的学士解缙领衔,汇集学者百余人纂辑六年,于明永乐六年(1408)而成。书成之后,先是收藏在南京文渊阁,后随迁都来到北京。然而它不幸的命运也随之开始。

《大典》是一部写本书,尽管那时中国的雕版印刷行业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然而2万多卷的卷帙毕竟是太浩繁了,根本不可能将其一一制成手刻的雕版付印,只好以正楷手抄了一遍。只是鉴于皇宫内火灾频仍,到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才又重抄了一部。于是有了正本副本之说。正本在李自成攻陷北京紫禁城之后,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副本也濒临厄运,不断地被人偷盗,尤其在鸦片战争之后,一册《大典》总要卖到10两纹银的高价,当然买者多是洋人,到后来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干脆用它支床垫桌子,或是烧火做饭取暖。所以,《大典》从它成书时万余册的顶峰,以每百年3000册的速度流失。到代表着现代式的京师图书馆1909年成立时,它只有可怜的64册了。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国家归还了一部分,又从社会募求到一部分,现存于世共800余卷,这个数字仅及全书的百分之三。

《永乐大典》正如一颗陨落的明星,我们只能从可怜的数百卷残本及收录在后来《四库全书》内的卷章中来推测它的全貌规格,而它的湮没,正是中国数百年来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及帝国主义所强加给我们的痛苦屈辱的写照。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璀璨光辉之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

与明代《永乐大典》齐名,诞生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另一部大型系列丛书是《四库全书》。这也是一部写本书,也称得上世界之最。它7.9万余卷,装成36078册。全书共9.97亿字,收录从上古至清时著作3500种以上。再无第二部书籍可与其规模相比。

作为"文治武备"的功绩之一,好大喜功的清高宗乾隆皇帝常将此与其他像《明史》、《文献通考》等由他主持编纂的大型书籍挂在嘴边而津津乐道。其实这里边正掩盖了他险恶的居心。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中对《四库全书》的编纂曾有"四书成而古书亡"之议论,此说颇有见地。乾隆就是借征书、编书之名行改书毁书之实的。《四库全书》其实也可认作是他大搞"文字狱"的总结报告。

从康熙朝开始的"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运动已历三朝,前后几十年。数百家大臣及其家小被斩杀,愈演愈烈的血案使清代的文人胆战心惊。如此苛条重律谁还敢再拿脑袋玩命?严酷的现实逼得那些嗜书如命的知识分子只好向故纸堆里讨生活。对此,乾隆还是不肯放过,他意识到不少书籍之中还存留一些对大清统治不利的东西。因此。《四库全书》实际上是对迄止当时的中国书库做一次总的围剿和清洗。"寓禁于征"是他的本意。他分几种途径从各省征集,从各藏书家手中征集,甚至遣员从像琉璃厂那样的书市上购求。再加上历来存档于皇帝宫中的刻本抄本,和《永乐大典》抄辑下来的部分,将这些书逐一审查后,去掉那些"违碍悖逆"的作品,然后通编一册。

乾隆编《四库全书》,既为中国保存下一大批优秀的文化典籍,又使一些珍贵的著作从此永湮人间。

《四库全书》前后编纂了10年,动用人力达三千之多,是大陆古代知识分子毅力和智慧的结晶。这部巨书的完成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优良文化传统,是一项至今都令国人自豪的壮举。

值得一提的是,像陆锡熊、戴震、朱筠等一大批学识渊博的大家学者,铁窗十载,历寒熬热,尽职尽责,不使有一字瑕疵,对此曾有"一字之误罚俸一年"之说。尤其著名学者纪昀(纪晓岚),亲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200卷。对上万卷中国古书予以评点,字字珠玑,从此开创"目录学"研究而成为一代宗师。

前辈知识分子的治学精神,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了收藏编纂而成的《四库全书》,乾隆下令分别在北京皇宫、圆明园、热河避暑山庄、沈阳旧宫、镇江金山寺、扬州大观堂、杭州西湖等七处营造文渊、文源、文津、文溯、文淙、文汇、文澜等七阁来分藏所编写好的七部《四库全书》,故有"南三阁"、"北四阁"之称。

七部《四库全书》命运不同。南方三部中镇江、扬州的二部在太平军攻占城池之际毁于炮火,杭州的一部也在太平军攻城之际被人趁火打劫,及至流失过半。民国初年曾组织人力将其抄全。北方的四部,其圆明园藏本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在火烧圆明园时焚毁;沈阳的一部"文革"时运至甘肃收藏;避暑山庄的一部现存北京图书馆,而成书最早、版本最精、装帧最佳的故宫文渊阁藏本,从抗日战争开始,在中国南京、上海、重庆等地先后辗转漂流了十数年,于1948年被运至台湾收藏。

伴随着中国近代历史的风风雨雨,《四库全书》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坦的道路。

#古籍里的历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