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秦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的首次统一

秦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的首次统一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公元前221年,中国迎来了秦朝的崛起,标志着中国步入了封建王朝时代,并实现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下的“大一统”。

秦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的首次统一

秦朝统一

秦朝的建立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确立。正如古人所言:“百代都行秦政法”。

“大一统”这个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中的一段文字:“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大”意味着崇高而尊贵,“一”代表起源,“统”则代表开创。因此,“一统”意味着政治社会自下而上地归属于一个超越存在的本体,使得这个政治社会获得了超越性的存在价值,而不仅仅是以最高权力为中心进行政治范围的集中统一。

而秦国统一后,对于“大一统”的理念在政治层面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其次,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的混乱局面,为中国多民族的统一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的首次统一

秦朝疆域图

在秦统一之前,中国陷入了分裂割据的混乱状态,频繁的战争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同时也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灾难。然而,秦朝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完成统一的朝代,为国家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尽管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千多年里,偶尔也出现过短暂的分裂格局,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秦始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促进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秦朝是如何建立起大一统国家的呢?

首先,秦王嬴政终结了诸侯割据,实现了政治上的中国统一。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除去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自执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帮助下,嬴政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战略。具体的措施是:巧妙地争取燕齐的支持,巩固魏楚的稳定,彻底消灭韩赵;通过与远方交往并逐一攻破敌国,逐渐达到统一的目标。

秦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的首次统一

影视剧中的秦始皇形象

在统一的过程中,秦国采取了“不贪爱财物,贿赂敌方豪强,瓦解其谋略”的策略,从内部分化敌国,同时继承了历代的远交近攻政策,明确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经过了长达10年的时间,秦国按照顺序相继征服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建立了秦王朝。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了之前的三皇五帝,因此采用了三皇的“皇”和五帝的“帝”来构成“皇帝”的称号,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称为“始皇帝”。

其次,商鞅推行变法,建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体制。

《史记·商君列传》对商鞅的评价是:“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影视剧中商鞅形象

在春秋时期,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于其他国家。土地私有制所产生的赋税改革也比关东各国晚很多。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需求,商鞅从他的论点“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发,认为国家治理的根本在于重视农业和战争,要想使国家富强,就必须进行法制宣传,培养法治人才。在经济上,商鞅的变法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除了井田制度,推行了开垦新田的政策。《战国策》中称其为“决裂阡陌,教民耕战”,从根本上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在政治上,变法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由此开始。

军事上,对军功给予奖励,达到了强化军队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商鞅的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秦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的首次统一

秦国军队

最后,为了在制度上巩固大一统的局面,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制度和文化措施。

首先:迁富豪,收兵器。

为了防止六国势力再度崛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最为忧虑的便是六国贵族图谋复辟。为了避免封建割据现象再次出现,他将六国富豪和强族的十二万户迁至都城咸阳,部分迁至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其离开故土,削弱其社会根基;或者将其置于中央政权的直接监视和控制之下,以防止其形成反抗势力。同时,他下令收缴天下的兵器,运至咸阳销毁,并铸造成十二座千石重钟和铜人。通过这些手段,防止百姓持械反抗以及六国旧贵族发动反叛。

秦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的首次统一

铜人

其次,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整齐划一的制度。

在统一六国之前,诸侯国各自为政,文字形态极为混乱。这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严重障碍。因此,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将统一文字作为当务之急,委托丞相李斯、中书府令赵高和太吏令胡毋敬等人对文字进行整理。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考六国文字,制定出小篆;程邈则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更为简化的字体,整理出隶书。这两种文字形态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然而,小篆成为了秦国的标准文字,而隶书则成为了日常使用的文字。

此外,由于之前的连年战乱,各诸侯国在各地修筑了大量的关塞和堡垒,道路宽窄不一,严重阻碍了交通往来,使中央集权的国家难以掌控各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拆除这些关塞和堡垒,并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开始,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保持了交通网络的畅通。此外,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下令在北方修筑秦长城,拆除了原本诸侯国之间用以“互防”的长城。史书记载:“皇帝威武,德被诸侯,初步达到泰平。拆除了城墙,打通了河川,消除了险阻。”

在货币和度量衡方面,秦始皇将货币分为上币和下币两种,在全国范围内通用。上币为黄金,以镒为单位,秦制规定二十两为一镒;下币为圆形方孔的铜钱,以半两为单位。此外,秦始皇还推行了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并在全国推广度量衡器作为标准器。这大大方便了全国范围内的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秦始皇货币改革

最后,秦始皇实施了“令黔首自实田”政策(公元前216年),确认了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阶级统治的基础。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颁布了全国性的土地登记法令,要求所有占有土地的人向政府自报所占土地的数量,政府根据此征收田租。这一政策意味着私有土地得到了封建政权的保护,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正式确认。这对推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使地主阶级合法地剥削农民成为可能,使农民承受的地租、赋税以及各种徭役的剥削日益沉重。

在秦国统一之初,关于是否要将诸子封为王的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一批官吏以丞相王绾为首,恳求秦始皇在刚刚占领的燕、齐、楚故地分封诸子为王,认为这样可以巩固秦朝的统治。然而,廷尉李斯坚决反对。他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的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制度所造成的恶果。只有废除分封制度,才能消除祸乱。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意见,认为“立封国”就是“树敌兵”,因此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确立郡县制度。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个郡,设立县令管理万户以上的县,设立县长管理不满万户的县。县令下设丞和尉,县尉负责一县的军事和治安。由于秦朝政权具有军事专制的特点,县尉的任务特别繁重。所有与军事、治安、征发徭役、管理士卒等有关的事务都要由县尉负责完成,稍有差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由于县尉的任务繁重,每个县可能会有两到四个县尉。

焚书坑儒的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13年。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除《秦纪》以外的列国史书。此外,除了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不属于博士官所收藏的《诗》《书》等都要限期交出进行焚毁。私自谈论《诗》、《书》的行为将被处以死刑,持守古代而非现代思想的人将被灭族。私人学习被禁止,欲学习法令的人只能以官员为师。次年,四百六十多名违反禁令的方士和儒生都被坑杀于咸阳。

秦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的首次统一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控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措施。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关系发生激烈变动,学术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到了秦朝末年,各国逐渐归于统一,思想文化也呈现出兼收并蓄、融合各家学说的趋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利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统一政策压制反对中央集权制的思想和言论。

公元前206年,刘邦进入咸阳东郊灞上(今陕西西安东)时,秦王子婴被迫乘坐素车白马,用带子系住颈部,捧着玺印向刘邦投降,秦王朝灭亡,刘邦建立了汉朝,“短命”的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尽管秦朝存在时间短暂,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而悠久的。秦朝的一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基础,成为后世王朝的典范。同时,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制度等也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秦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的首次统一

秦始皇

总的来说,秦朝的崛起和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封建王朝时代,也为中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尽管秦朝存在一些局限和弊端,但它的成就和经验对后来的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