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好文回顾 | 爸爸强硬孩子害怕,妈妈温和被孩子“拿捏”,可咋办

好文回顾 | 爸爸强硬孩子害怕,妈妈温和被孩子“拿捏”,可咋办

本文看点:

为什么孩子总是“欺软怕硬”?为什么你找不到立规矩的突破口?总是说要培养孩子的“自驱力”,可究竟该如何激发?……

今天的文章,就会告诉你,这些每个家庭都常见的问题为何如此顽固,你处理问题的方式,究竟哪里出错了?

全文共3628字,阅读时间10分钟

好友大早上给我吐槽:

孩子写作业磨蹭,被爸爸看到一阵猛批,孩子委屈含泪把作业写完。好友一看心疼得不了,就每天带孩子在肯德基把作业完成躲避爸爸,谁知孩子总是讨价还价,一会儿写一会儿跑神去玩其他的。怎么讲都不行,简直气死她了。

不仅写作业磨蹭,放学在外面玩到天黑都不肯回来,好友怎么说孩子就是不理她继续玩。最后好友只得说:你再不走,我给你爸爸打电话。孩子这才走了。

孩子在妈妈面前还十分强硬:大早上不用自己面霜非得用大人面霜,不给不上学。气得好友只想暴揍。

很多父母都面临这样的尴尬:觉得队友太强硬太粗暴,但是自己接收孩子后,发现经常被孩子拿捏、被熊孩子气到晕倒,这时队友就会嘲讽:你不是学了那么多育儿知识吗,总说我的方法不行吗?怎么还要叫我过来?生生把你气死,但又无话可说。

好文回顾 | 爸爸强硬孩子害怕,妈妈温和被孩子“拿捏”,可咋办

一、孩子欺“软”怕“硬”?

相信这是很多父母的困惑:一方面觉得不能粗暴强硬对待孩子,让孩子配合,另一方面又觉得孩子太“顽劣”自己无计可施,也会质疑对孩子是不是就不能温和?

1.家庭没有秩序感。

想象这样一个家庭:一家人有人早上睡懒觉有人早起,吃饭吃到半截有人去接电话,孩子饿就孩子先吃,孩子想吃啥吃饱再给大人。晚上,让孩子先睡,大人刷微信玩游戏。平时大人生活也比较随意,东西乱扔,吃完饭也不收拾桌子。

当成人如此生活的时候是丝毫没意识到对孩子的影响的,也没有意识到这会给管教带来困难。

其实,毫无秩序感的生活会让孩子认为:

不是每个人都要早起,晚起也可以的,吃饭不需要好好坐着走着也可以,晚上也不需要按时睡觉。

别看孩子小,她对人性的理解不比成人少,她对成人的容忍底线摸得很清楚。

比如,爸爸会打人,我必须在他拳头打来之前乖点;妈妈不会打人,也不会硬逼我,我就可以磨蹭会儿。

这一切都给管教带来了困难:让写作业磨蹭,注意力不集中,打她她害怕,温柔的催促不管用。

2.过于温和,光催促

很多温和的父母是这样催促孩子的:

“我们现在去刷牙好不好?”“写完作业再去玩好不好?”

这种商量的语气,会降低父母的权重,让孩子觉得这件事可做可不做。

很多父母还会温和地催促:

“你快点啦,否则上学就迟到啦。”“快点写啦,要不就太晚了,到时你又要哼唧了。”

语气太温和,让孩子会觉得其实没那么着急。

或者是苦口婆心的规劝:

“你快点好不好啊,我都要急死了。”“你赶快写啊,再不写就要睡觉啦。”

父母急不急,在孩子看来跟她没关系,她甚至可以不理会父母的催促。因为孩子明白你的底线:不会打她。

温和没错,但不能只是催促。

就像你的领导只催促你:

“快点把这个报表完成,要上交呢!”“快点把这个选题提交!”

一天能催促你好几件事,你只会心烦意乱,不知道哪个事真的急,也就是所有的事情没有优先级,没有轻重缓急。

假如领导这样告诉你:

我们这周需要完成报表提交、选题报备、发票报销,每件事情的截止日期是&&&&。

当你只是催促,而没有让孩子心里有完整的时间蓝图,那孩子做起事来就会非常随意,毫无时间规划。

好文回顾 | 爸爸强硬孩子害怕,妈妈温和被孩子“拿捏”,可咋办

3.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特点

孩子做事的速度跟成人是完全不同的。大人刷个牙几下就好,小孩刷牙,挤牙膏得一会儿,然后停顿一下,把牙刷放嘴巴里慢慢开始刷。穿衣服,大人可能直接就套上了,孩子则需要先选衣服,再慢腾腾得套上,没准到拉拉锁时又卡住了,还需要大人帮忙。穿袜子,穿了脱,脱了穿,反复四五次,让你看了急死,仔细一看,原来只是袜子没穿平整,她觉得难受,所以反复脱反复穿。

你以为的慢,在孩子看来,他已经在抓紧做了。有时不是慢,而是出了状况。

特别在写作业这件事上,孩子写字普遍都慢。大人一笔能画个8,孩子一笔怎么也画不了8。

如果把孩子正常的速度视为慢,然后去催促孩子,往往会让孩子产生逆反情绪。

二、太温和不行,到底该怎么办?

1.整个家庭要有正常的秩序感

台湾作家蔡颖卿曾在《要晚餐不要“夜辅”》一文中讲过她家里有一张特别大的饭桌,全家人每天都围在饭桌前吃饭、讨论遇到的课业和工作问题。当时除了女儿之外全班都参加“夜辅”(晚间辅导)时,老师觉得女儿不够有团队精神。蔡颖卿是这么解释的:他们全家每天都要在一起吃饭、聊天,她不能忍受孩子在饭桌前缺席。

别的家长担心孩子在家学习被家里的琐事吸引或者诱惑耽误学习,蔡颖卿认为,一个孩子要从小学会安排自己的课外时间,而不是到学校由大人来安排。

而在《今天可不可以不要洗碗》一文里,蔡颖卿谈到:

“乐旂走进房里用商量的语气问我:‘妈妈,我明天要交的功课还有一项没做完,今天可不可以不要洗碗?’

我从满地的书里站起来,扶着她的双肩说:‘不差这一二十分钟,大家一起把事情做完再去完成你的功课吧!’”

蔡颖卿当然知道,乐旂的功课很多,她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又高,但是她还是拒绝了女儿的请求。因为他家的家事是大家一起协力完成的,大家分工合作,这些分工完成的家事代表家人同心协力、相互体贴的情感。

蔡颖卿自己本身创业开餐厅非常忙,家里也有帮工,但是她从未切断自己与生活的联系。她总是提醒帮忙不要帮孩子太多,孩子们的事情做得不好的,就一起再做一遍。

“我心理衡量,乐旂可以晚些上床,也可以学习节省其他的时间来补足这一二十分钟的工作。这个坚持除了要帮助她不脱离家庭互助的轨道之外,还要帮助她面对一个永远存在的事实——人人需要一种平衡的生活。”

这就是蔡颖卿给孩子们创造的家庭秩序:饭一起吃,家务大家一起做,不能因为功课而隔绝与家庭生活的联接,这样孩子才能习得正常的行为。

父母按时睡觉、吃饭、上班,不乱扔东西,做到及时收纳,营造全家协作的气氛,是给孩子最好的教养。

当然,很多父母并不是不想要秩序感,而是生活不便有时造成的特殊作息,比如下班晚,自然无法和孩子一起吃饭,吃饭时接到领导电话又不能不离开餐桌。这时父母必须让孩子明白:这是生活中的特殊情况,不是正常的秩序。

同时,尽量与孩子一起营造家庭的秩序感。最起码,在晚餐时,跟孩子一起吃饭,不刷手机,不看微信。吃完饭后,带着孩子一起收拾餐桌、收纳碗筷,让孩子体会正常的家庭氛围是什么样的。

好文回顾 | 爸爸强硬孩子害怕,妈妈温和被孩子“拿捏”,可咋办

2.要让孩子知道家庭整体的时间安排

好友家的孩子正是吃准了妈妈不会揍她这一底线,就无底线磨蹭:

早上磨磨蹭蹭出门差点迟到,晚上外面玩不回家被威胁爸爸来了才会。

要反复跟孩子强调:

我需要七点出门,你跟上咱们就一起走,你跟不上就只能自己坐公交走。我不会等你,我到点就走。

我需要五点四十开饭,你跟上就吃,跟不上只能饿着。

还需要告知孩子:

几点吃饭、几点出门、几点睡觉。

更要让孩子知道,这是全家的时间安排,不会因为某个人的特殊情况而变更。

但是,每家都有特殊情况,比如爸爸到家都八点了,无法赶上全家集中开放时间。这时,就需要跟孩子解释:这是特殊情况,并不是大人想晚点吃饭,而是不得不这样。

同时,也需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也需要过有序的生活。可以让孩子分别列出自己想做的事和自己必须做的事,每件事都需要花多长时间,同时给每件事列上轻重缓急。如果一件事花太多时间,那另外一件事就不能做了。比如,作业完不成,那玩耍时间只能减少。但是如果作业能快速完成,玩耍时间就可以延长一些。

3.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是自己的,不是大人的

首先大人应该明白哪些事是孩子的不是大人的。

大人的事:把饭做好,送孩子上学,提醒她开饭时间、出门时间、睡觉时间。

小孩的事:作业是自己的,不完成作业挨批是自己的事,迟到是自己的事,早上醒不来是自己的事。

当弄明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后,事情就会好办很多。

当孩子磨蹭不写,可以提醒:快点写哈,不然就没玩耍时间啦。当孩子因为磨蹭没完成作业,也没有了玩耍时间,可以直接告诉孩子:现在是睡觉时间了,不是写作业时间。

当然,即使弄明白作业是孩子的事,有时大人也不会放手任由孩子不写作业,因为老师会质疑家长有没有尽到责任。这时也可以告诉孩子:老师这么做是错的,孩子作业没写完是孩子的责任不是家长的责任。

总之,要让孩子明白:一家人要过有序的生活,包括孩子。

当全家人一起去过有秩序的生活,而不是无序的生活,管教孩子就会变得轻松。同时,给予孩子过有序生活的方法,相信孩子在大人的辅助下,一定会有好的行为产生。

好文回顾 | 爸爸强硬孩子害怕,妈妈温和被孩子“拿捏”,可咋办

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理论,却总是没法在自己孩子身上用好?

因为你不能生搬理论,不能“套路”孩子。

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真诚,是尊重,用真心去制定规则,去倾听和交流——而面对具体情况,又该如何具体处理呢?这就需要你拥有一套系统的知识了。

好文回顾 | 爸爸强硬孩子害怕,妈妈温和被孩子“拿捏”,可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