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三层马路上(一)

作者:踯躅彼岸

又是一年春来到,三月的阳光不可辜负,我想去三层马路上走走看看。

三层马路是个奇怪的名字,简单得有些随意。不过放在重庆这样的山城,这个名字又再正常不过了。三层马路其实是一条从嘉陵江边的李子坝到鹅岭遗爱祠的盘山公路,由于马路在山崖上折了三折,每一折就是一层,三折自然就是三层,这条马路就此而得名。

我想去三层马路看什么呢?

在重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陪都时代绝对是重庆的高光时刻,那时的重庆,第一次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聚集了全国的精英,把握着国家的命脉,风光一时无双。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而三层马路正是那个大时代的一个缩影。

1938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一大批政要官员、商业巨子、文化名人随之而来。1939年日军开始对重庆城长达4年的大轰炸,为躲避轰炸,达官贵人们纷纷在城郊修建起了别墅。嘉陵江边的李子坝,地势向阳,视野开阔,是一块理想的宜居之地。而且离政治中心上清寺不算太远,通往成都的公路从这里经过,与中区路、南区路相连,交通也极为便利。大批的官邸、别墅如雨后春笋一般在李子坝的山坡上拔地而起,这些主宰中国命运的大人物,他们的豪宅正是沿着三层马路从河滩,一路蔓延到了山顶。

在三层马路上(一)

如今的李子坝,因为一栋叫做轻轨美仑的建筑而变成了网红,轻轨二号线从这栋建筑中穿楼而过,这本是解决重庆山地修建轨道交通的一种方案,结果无心之举,铸成一个“轻轨穿楼”的景观,成为许多外地朋友们来重庆的打卡之地。轻轨穿楼不远处,有一栋亮黄色的建筑,这是觉庐,三层马路,就从这里开始。

在三层马路上(一)

一层马路

觉庐旁边的那条通往半山腰的小公路,就是第一层马路,一层马路上的起点不远处是吴铁城公馆。吴铁城公馆是一栋两层楼的建筑,背靠着山壁,青砖灰瓦,掩映在路边高大的黄桷树荫里,既向阳,又阴凉。

在三层马路上(一)

吴铁城是国民党的元老,他在孙中山时代就已经是国民党的骨干。但他走入蒋介石的圈子,却是从背黑锅开始的。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山舰事变这口大锅,便是由吴铁城替蒋校长来背的。在这个扑朔迷离的事件中,吴铁城被逮捕关押,险些被枪毙。不过背锅侠也是有回报,他因此得到了蒋介石的信任。北伐战争时期,吴铁城又做了一件漂亮的事,凭他三寸不烂之舌,呃,当然还有大量的金银珠宝,他成功地劝说东北的张学良改旗易帜,不费一枪一弹,国民政府便完成了全国统一,在东北易帜这件事上,吴铁城功不可没。

九一八事变后,吴铁城担任上海市长,这可不是什么好工作,就在他的任期中,淞沪会战打响,上海一片兵荒马乱。全面抗战开始后不久,上海即告沦陷,吴铁城来到重庆。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便是抗战时期,由吴铁城喊出的口号,后来这个口号传遍了大江南北,鼓舞了一众中国热血青年抗战的士气。喊出这口号的吴铁城,那时就住在三层马路的这处公馆里。重庆谈判期间,吴铁城公馆也是谈判地点之一,毛泽东在这里接受过国民党人的宴请。

在三层马路上(一)

从吴铁城的一生来看,他算是蒋介石的铁杆拥趸,不过他的结局不算太好。1949年吴铁城跟随蒋介石飞往台湾,4年之后,他在与蒋介石的一次争执中,被蒋介石责骂“还有脸活着”!这让人想起秦穆公骂蹇叔的那句名言:“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吴铁城毕竟不是蹇叔,他没有等来蒋介石的道歉。当天晚上,吴铁城服用过量的安眠药,从此长眠不醒。吴铁城也算是国民党中极有手段和能力的人才,不过再有能力又如何,贵为高官又如何?归根到底,他还是一位凡夫俗子,普通人该遇到的烦恼痛苦,还是一样不少地会遇到,官宦生涯,就如吴公馆前的嘉陵江水一般,起起又伏伏,潮来又潮往。

吴铁城的邻居是史迪威将军。

在三层马路上(一)

就在吴公馆的斜对面,灰砖院子围起来的地方就是史迪威官邸。我来的时候,这里大门紧闭,难以一窥究竟。不过史迪威官邸我已经去过多次,也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这是一片依山势建成的建筑,推开窗户便是宽阔的嘉陵江。这里原为宋子文的一处公馆,史迪威来到重庆后,改为他的官邸,同时这里也是战时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部所在。

在三层马路上(一)

二战期间,中国大片国土沦丧,丢掉的土地中大部分是中国的制造业重镇,战争物资的短缺,成为掣肘中国抗战的重要因素。这时,美国援华物资就成了中国抗战物资补充的重要来源。运输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就是从昆明到缅甸腊戎的滇缅公路。说起这条公路,也是交通史上的一个奇迹,当年美国工程师预计这条1300公里的道路至少要修3年,可是在中国劳工的手中,仅仅280天之后,这条通道居然就全线贯通了。有时候,真的不能不佩服中国人的韧劲,他们总能在不声不响中,创造一个个的奇迹。

日本人当然也不蠢,切断滇缅公路自然是他们的战略目标。随着日军一步步侵入缅甸,滇缅公路危在旦夕。1942年,就是这位史迪威将军指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他的任务就是保卫滇缅公路,保住中国物资运输的大动脉。可是史将军在缅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首当其冲的便是军队指挥权的问题。他与中方司令官罗卓英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罗司令长官告诉他,中国的军队只听从蒋委员长的命令!军令不统一,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中国远征军溃败至印度兰姆加,滇缅公路缅甸段被彻底切断。

史迪威毕竟是位打不垮的军人,3年后,他的部队驱逐了盘踞在缅北的日本人,重新修筑了从印度利多到缅甸畹町的公路,让滇缅公路重新贯通,这条路就是二战时著名的“史迪威公路”。

依靠这条史迪威公路,大量的美援物资聚集从印度的加尔各答重新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可是史迪威没有看到缅甸战役最后的胜利。1944年,远在缅甸前线的史迪威被召回美国,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苦苦维系的援华物质,正是他在中国命运转折的原因所在。

史迪威在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分配美国援华物资,这就又和蒋介石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史迪威认为,远在西北的中国共产党才是战后中国的希望,所以他打算用美国物资装备共产党军队。这可是犯了蒋介石的大忌,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终于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蒋介石电告罗斯福,强烈要求更换史迪威,甚至以撂挑子为威胁。就这样史迪威心怀不甘地回到美国,当然,他也因为缅甸战役功勋卓著被授予四星上将的军衔,不过,史迪威终究难以释怀。1946年,被召回国的2年后,史迪威去世。

半个世纪后的中国,记住史迪威的人仍然有很多。重庆颇为著名的那所龙珠学校分珠--茶园八中,它的前身就叫“史迪威中学”。我中学时代的历史老师,则是重庆史迪威研究会的骨干研究员。所以,我在很早以前,就记住了这位大鼻子的美国酸乔—史迪威。

史迪威官邸的正对面是飞虎队纪念馆。飞虎队是陈纳德将军组织的一支援华空军志愿军,他的主要任务是同样是保护滇缅公路的安全。飞虎队得名来自于他们的飞机机头绘制的那只带翅膀的猛虎。飞虎队大部分驻扎在缅甸,其余驻扎在昆明,一头一尾保护着滇缅公路这条物资大动脉的通畅。飞虎队其实存在的时间并不长,1941年8月成立,1942年7月解散,短短一年的时间,飞虎队同样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三层马路上(一)

人与人的差异有时大得难以想象,陈纳德和史迪威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陈纳德与蒋介石相处甚欢,他后期担任蒋介石的军事顾问,在解放战争中坚定地支持蒋介石政权。1949年11月,远在香港的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2000多员工发动起义,准备北飞返回大陆。但正是陈纳德和他的民用航空公司,在“两航”人员起义中,想尽办法阻止了两航七十余架飞机回归大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大陆,飞虎队几乎无人提起。陈纳德将军逝世后22年,他的夫人陈香梅以总统特使的身份访华,飞虎队才渐渐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这鹅岭的山崖下的几间小屋里,才出现了这样的一个飞虎队的纪念馆。

历史的烟云中,每个人都是一粒小小的尘埃,随风游走,忽西忽东,最后落在那里,谁又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