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包拯出殡时,21口棺材从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看见后立下一规矩

作者:李莹莹小史

前言:

“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当包拯的灵柩从多个城门同时抬出时,百姓无不伤感,因为他们失去了一位为民的好官员。包拯一生清正廉明,至死不忘百姓。21口棺材背后的故事,更是彰显了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一、端州知府任满未取砚台:廉洁之风扫除贪污

包拯出生于宋仁宗天圣八年,自幼聪慧过人,深得族叔包规赏识。包规历任宰辅,见识过无数贪官污吏,期望包拯长大后能够扶清济世。受其熏陶,包拯自少立志当一仁君子,心中装着‘民为邦本’四个大字。

包拯出殡时,21口棺材从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看见后立下一规矩

包拯二十岁进士及第,初任各地推官,扫除了一些贪官,受到朝野瞩目。宋仁宗宝元二年,他被任命为端州知府。端州产依靠山水而成的砚台,是进贡品,历来知府多借此大肆搜刮。

包拯上任后,端州百姓战战兢兢,担心新官上任即是一场“灾难”。以往的知府刚来端州,便吩咐手下先收上最漂亮的几方砚台,以示交接。百姓的砚台被搜刮一空,只能绞尽脑汁进一步采集。端州的山林很快就被砍伐殆尽。

没想到包拯整整做了一年知府,任期满后竟然没有取走一方砚台!百姓惊诧不已,纷纷议论新官与前任的不同。本地士绅笑言:“莫非我们端州的砚台不入包公的法眼?”也有人担心包拯会因此得罪权贵,让他们“留恋”端州美轮美奂的砚台。

包拯出殡时,21口棺材从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看见后立下一规矩

包拯不以为然,他笑言:“朝廷派我来端州不是为了砚台,而是为百姓排忧解难。砚台再漂亮也不能当饭吃,百姓的安康才是我的职责所在。”他认为官员的标准在于是否真正为老百姓着想。

在包拯廉洁的感召下,手下官员也不敢私取百姓精心制作的砚台。端州的山林因此得以休养生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心农桑,不再担心官府的盘剥。包拯用实际行动筑起了廉洁的屏障,有效遏制了腐败之风。

二、出使辽国为边疆谋好策:边陲安危系国运兴衰

端州百姓对包拯刮目相看,朝中亦有所闻。次年,包拯被召回京师,不久便奉命出使辽国。当时两国关系紧张,边境局势岌岌可危。包拯心中忐忑,深知边境事务之重要。自古以来,边疆形势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外患一旦出现,后果不堪设想。

包拯出殡时,21口棺材从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看见后立下一规矩

他在辽国待了一年,辽道宗赏识他的才干,送他厚礼要他留下,包拯毅然拒绝,经过艰苦谈判才治好了两国关系,才返回。包拯上奏宋仁宗,提出边疆之事非常时期不可轻视,必须由谙边事的将领镇守。他分析了各路将领的优劣势,建议调整部署,获得宋仁宗采纳。

按照包拯的策略,宋廷选派经验丰富的将领驻守边疆要塞,确保了边境的和平稳定。数年间两国无战事,边民得以安居,北方贸易重新活跃,国力也随之增强。边疆形势的转危为安,宋仁宗大加赞赏,开始重用包拯。为国出力是包拯的初衷,他将边防谋略视为自己的政绩。多年后他回想起这段经历,仍感慨国家兴衰系于山河绵延的边疆安危。

三、监察御史时肃清朝堂:正义之师斩伐奸佞

包拯回朝后,历任给事中、侍御史等职,以犀利的笔锋指出朝政弊端。他弹劾权贵,不畏权势,使朝堂之风为之一新。当时朝堂上奸佞当道,官场充满腐败之气。官员们相互勾结,在选官赏罚上互相推恩,从中利。百姓苦不堪言,朝政日益堕落。

包拯出殡时,21口棺材从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看见后立下一规矩

、、至庆历四年,包拯终于升任监察御史,随时检点朝政。他上奏请求捉拿权贵中的奸佞之徒,引起他们惊恐。其中以蔡确、庞籍最为腐朽,包拯首先将其除之。蔡确刚硬不化,包拯便向宋仁宗进言力陈其罪,导致蔡确遭革职。蔡确平日就骄横跋扈,包拯将其革职后,朝野为之欢呼。

庞籍更是滥用权力专横跋扈,包拯直接将其抓入狱中严刑拷打,庞籍不堪忍受哀告乞怜。他的牙齿被一一拔出,才招认了自己的各种罪行。包拯一意孤行,终于将这些奸佞赶出朝堂。百姓称颂包拯是正义的化身,朝中也再无人敢公然作恶。包拯终于扫清阻力,让朝堂风清气正。

四、谪守巴陵忧国忧民:遭遇不公仍存高风

就在包拯打击贪官的时候,奸佞在背后设计陷害了他。庆历四年冬,包拯遭谪守偏远的巴陵郡。来到贫瘠的巴陵,包拯不改初衷,仍然以百姓为念。本地官吏原本懒政怠务,包拯采取鞭策和慰藉相结合的手段整顿吏治,使各级官吏恪尽职守。他还参考了江南的税收办法,使税法变得更加轻简公平。

包拯出殡时,21口棺材从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看见后立下一规矩

在包拯的治理下,巴陵百姓终于安定下来,安心劳作,日子一天天富足起来。三年之间,巴陵的产出增加了两倍有余,百姓安居乐业,口碑远扬。有人还向朝廷建议效仿巴陵的税法。包拯虽在边陲小郡,却总念着国家大事。他多次上书宋仁宗,分析形势提出策略,可惜远在偏远之地,难以为政。但包拯不气馁,仍然尽心尽力为国效力。

这几年间,包拯的母亲去世,包拯没有返乡奔丧,因为当时正值西夏犯边。他忍痛将母亲灵柩压在心中,继续努力工作直到边患解除。许多人不理解包拯为何舍母忘亲,但他明白国家大义高于一切。

五、力陈立嗣之事体现忠心:君临天下需贤能相助

一日,宋仁宗派人送来密旨,询问包拯立太子之事。宋仁宗多子而难定嗣,想要借此探听朝中意见。包拯知天子有心,便直陈己见,他认为立嗣乃疑难问题,需要慎重选贤,以求国家长治久安。若立不明不贤,则祸乱由此而生。

包拯出殡时,21口棺材从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看见后立下一规矩

宋仁宗见包拯不图私利,只为社稷计,心中十分感动。他明白包拯的忠诚与纯粹,不似大多数大臣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才恍然大悟,要君临天下,需要钦定贤能之人辅政,而不能凭个人私情擅定。于是开始重用包拯,终使包拯复职回朝。

自此之后,包拯与宋仁宗关系日渐亲近。宋仁宗经常与包拯密谈国事,听取他的忠告。包拯也全心全意辅佐君主,视之如己出。

六、猝逝之时遗言惜民:至死不忘百姓疾苦

就这样,老成持重的包拯,一直以正直和忠诚见称于世,直到六十四岁那年冬天,他突然染疾,无法抑制地离开了人世。百姓闻讯,无不伤感。包拯猝然离世的那一刻,他脑海里还想着百姓的疾苦。临终前他对儿子嘱咐:“我平生最念的是百姓,不能因我的死搅乱他们的生活。”

包拯出殡时,21口棺材从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看见后立下一规矩

为防民间哀悼过度,包拯生前特意准备了21口棺材,分散在各城门同日抬出。这让百姓无从得知哪一口才是包拯的真身,也就不会过分悲伤。剩余的棺木还被包拯赠与了贫苦百姓,因为他知道穷人买不起棺材,这份礼物正合他们需。虽已殁去,包拯的仁心仍惦念着百姓的疾苦。

当初盗墓贼见此情形,也自觉立规不得挖包拯墓,否则同行唾弃。这更显示了包拯高风亮节,至死不忘百姓的崇高精神。

包拯出殡时,21口棺材从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看见后立下一规矩

结语:

包拯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作“民为邦本”。21口棺材背后,是他至死不变的忠诚与仁爱之心。当初端州的百姓无法理解这个“奇怪”的新官,后来才明白他的为政之道其实很简单——心中装着百姓,一切为了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