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WEB 3.0,现行法律框架下的法律风险

作者:君伦律师事务所

WEB 3.0,现行法律框架下的法律风险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正迈向全新的网络时代——Web 3.0。不同于以往的信息传递,Web 3.0将数据互联和价值交换融为一体,借助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等创新技术,重塑着人类与数字世界的互动方式。

Web 3.0的核心在于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确保了数据的安全和透明传输,智能合约实现了自动化的合同执行。然而,这些引人瞩目的技术进步也催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法律问题。

一、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作为Web 3.0时代的核心创新之一,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自动化合同执行工具。其原理是将合同条款编码成可执行的代码,存储于区块链上,以确保合同的透明性、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操作流程包括条件设定、合同编写、部署于区块链,以及根据预设条件自动执行。

与传统合同的签订相比,智能合约具有多个显著不同之处。传统合同需要人工履行、中介机构验证和争端解决程序,而智能合约通过自动化执行消除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效率。但是,智能合约可能存在如下法律风险:

01、就法律效力而言,智能合约是否与传统纸质合同具有同等效力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传统合同受到法律体系的保护,其成立、履行和违约等问题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然而,智能合约的执行完全依赖于预设的代码和条件,无法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可能导致结果无法满足当事人预期。

02、自动化履行合同也可能引发争议。智能合约的代码容易受到编程错误、漏洞或恶意攻击影响,导致错误执行或不当解约。此外,涉及诉讼时,法院是否能够理解、解释和执行智能合约也是一个挑战。

同时区别于电子合同,电子合同指当事人通过电传、电子邮件或传真等方式为了实现当事人的目的,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电子协议,而智能合约为编程化的代码组成的特定字符串,根据情况自动形成一个合同,且一经形成不能修改。就目前来说大陆出台了电子合同相关法律如《电子签名法》等,是符合法律要求的,与纸质版签章具有相同效力,还可以在国家公证处存证合同,在线验签,而智能合约却没有对应的法律规定加以约束,其法律效力也需斟酌再三。

二、加密货币

加密货币作为Web 3.0时代的一项重要创新,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资产。其技术原理在于使用加密算法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和匿名性,并通过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记录所有交易。相比传统法币,加密货币不受特定国家政府或中央银行控制,交易快速且跨境支付便捷,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监管挑战。

美国从2017年7月25日发布《投资者公告:首次代币发行》表示发行或出售的虚拟货币或代币是证券,则应受联邦证券法管辖开始,到后续美国证监会发布《区块链Token监管指南》、美国国税局发布新的用于计算持有加密货币的应缴税款的指南,直至2022年设立加密监管框架为止,对加密货币的监管从保守转化为开放型。

日本和韩国作为亚洲地区颇具代表性的先进经济体,对加密货币的定义和政策持不同的态度。日本认可加密货币为一种支付方式,也将其视为一种财产依据,由日本金融厅监管,相关法律有《支付服务法》(PSA)和《金融工具和交易法》(FIEA),加密货币收益作为杂项收入征税。而作为加密货币市场最活跃的国家之一的韩国尚未认可加密货币为法定货币,对加密货币的监管制定了严格且密集的规定,但也仅对重大违法情况进行规定,细则规定则不完善。但日韩对加密货币共同的态度均为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投资者,并在尝试不断完善加密货币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以确保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中国相比于上述国家对虚拟货币的监管和控制最为严格。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各自发布了《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与《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还有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实施强监管。由此可见,中国一直对虚拟货币秉持强监管、高限制的态度。

综上所述,加密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即作为代币在商业环境下使用,并获得认可等有待在中国法项下进一步规定和明确。

三、去中心化金融(DeFi)

去中心化金融(DeFi)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系统,旨在通过智能合约实现金融活动的自动化和去中介化。在DeFi中,各种金融服务如借贷、交易、流动性提供等,都由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而不需要传统金融机构的介入。这种模式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透明度,但也伴随着以下风险:

01、智能合约漏洞

DeFi平台中的智能合约可能存在编程漏洞,黑客可以利用这些漏洞攻击合约,导致资金损失。

02、流动性风险

DeFi市场中的流动性可能出现不稳定,当市场需求剧烈变动时,可能导致交易执行困难或价格剧烈波动。

03、不确定性风险

DeFi市场的参与者可能在不完全了解智能合约的情况下进行交易,导致意外的风险和损失。

04、合规与监管问题

DeFi平台往往缺乏合规机制,可能被用于洗钱、非法交易等违法活动,引发监管关注。

四、如何降低Web 3.0带给我们的风险?

对于智能合约的不可篡改性和可能遭受恶意攻击的风险性,首先要将智能合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加强,减少代码漏洞和风险。其次,要将合同当事人需要在合同中包含解决争议的条款,明确争议解决机制,有必要时可以寻求法院干预,最后,最强有力的保障为明确智能合约的法律地位,将其纳入法律框架并制定适用的法律规则。虽然智能合约在自动化合同执行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其法律效力和安全性仍然存在问题,如果适用应予以慎重,以确保其在商业交易中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监管环境下谨慎使用加密货币。

中国监管部门不予认可去中心化的特性,智能合约即加密货币的使用其是否有法律效率,需要进一步确认。但是,如果明确合规要求、KYC(了解您的客户)规定等,减少违法活动的,可以提供一定的法律保护。

当前的法律框架是建立在传统互联网时代的基础上的,虽然在某些方面具有适应性,但在面对Web 3.0的技术变革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现行法律已经部分适应了数字化环境,如电子签名法、电子商务法等,但这些法律并没有完全预见到Web 3.0带来的全面变革。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法律也将进一步适应Web 3.0带来的变化,使其符合时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