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感恩生命中遇见的所有老师,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作者:来自大地的报告

第39个教师节:

“感恩生命中遇见的所有老师,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记得小时候,很多人家的中堂,都供着一个牌位“天地君亲师位”,有的人家是在黑色木牌上用金字漆书,有的人家是用红纸书写后贴在墙上,还有的是装裱成卷轴挂起来的。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了,时代不同了,人们信奉的内容、供奉的方式方法也多了起来。

感恩生命中遇见的所有老师,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儒家祭祀的对象,是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也是传统敬天法祖、孝亲尊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更在民间广为流行。

天地君亲师,之所以成为人们长久以来祭拜的对象,是因为它充分地表现出儒教民众对天地的感恩,体现了中国民众的终极关怀所在,也是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由于它的深入人心,对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感恩生命中遇见的所有老师,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天地君亲师,据说,古人对其五个字的写法有特别的要求:“天不连二,地不离土,君不开口,亲不闭目,师不当撇。”所谓天不连二,是指天字里面的人不能顶着天字的第一横,意思是天为至上神,主宰一切,人再高也高不过天,或者是说到达不了天的地步;地不离土,是指地字的也与土旁写成连笔,不能断开,意思是地由土构成的,人类的一切生存所需都取之于地,把大地比作母亲是再恰切不过的了;君不开口,是指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须封严,不能留口,意思是君子一言九鼎,不能随便开口;亲不闭目,是指亲(親)字的目字不能封严,意思是亲人和朋友之间要真心对待,不要遮遮掩掩;师不当撇,是指师(師)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意思是师不当撇,师者以文为业,以文服人,切不可师者行武动刀。

天地君亲师,按照荀子的解释,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人出生的根本,先祖是同类种族的根本,圣君老师是治理的根本。没有了天地,怎么会有人的出生呢?没有了先祖,怎么会有我的出生呢?没有圣君老师,又怎么会有治理的社会呢?所以人们向上要事奉天,向下要事奉地,尊敬先祖而尊崇圣君老师。天地君行师,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智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其文化智慧和精神价值,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感恩生命中遇见的所有老师,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天地君亲师,把老师与天地君亲放在同等的位置来供奉,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当然,这里的师,不只是现在普遍意义上的幼儿园老师,小学中学大学里的老师,而是指能够教给你安身立命的人。如果说父母孕育了人的肉体那么师就是培养人的心灵,当然这个师不只是传授文化知识的幼儿园老师、小学中学大学里的老师,而且是指心灵根源的精神导师。就我个人的理解,天地是最大的父母,君,替天行道,是第二位的父母,双亲是普遍意义上的父母,而老师则是生而来的父母,所以过去叫师父,而不是师傅,“ _日为师,终极为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供奉天地君亲师位,实际上就是中国人的一种信仰,敬不同范围内的父母。

天地君亲师,蕴含着不为人知的千年智慧,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信仰。尊师重教是大陆的优良传统,教师是一个伟大而神圣的职业,为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理应超群出众,应该德配天地,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在历代古诗里,都藏着赞美老师的最美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板桥·新竹)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痛心曾受业,追服恨无亲。(于鹄·哭刘夫子)

万树秋风老,先生道自尊。(林天瑞·谒朱夫子祠)

秉直疾邪佞,是非无所私。(赵必蒸·忆业师刘夫子)

杯酒偶逢兼喜戚,父风真认岂须眉。(庄昶·送俞润夫子锡)

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唐寅·诗赠恩师梁储以表夺魁之

志)

而今宛尔音容在,犹是当年问字时。(刘廷珊·展拜恩师遗像敬题)

训词方惧微言绝,遗集谁编旧泽存。(刘天谊·哭戈南村夫子)

金科玉律真师范,化雨春风入我庐。(吕汝玉·和心泉上芸阁夫子原韵)

感恩生命中遇见的所有老师,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所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则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尊重老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尊师重教,不只是只有鲜花和掌声,也不止于教师节这一天,而应该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让尊师重教风尚成为社会常态。

作者江苏盐城常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