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0年,抗日名将郑洞国申请回乡养老,周总理拒绝:你不能去种地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华夏大地诞生了许许多多能文能武之辈,这些传奇人物虽说可能分属于不同的队伍,有着不同的信仰,但是他们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赶走日本侵略者,建设一个美丽的新中国。

当中的人想必大家都认识个七七八八,如朱德元帅和彭德怀元帅等人,大家对他们的事迹称得上是耳熟能详了,但其中有一个人,他能文能武,功勋卓越,去世后更是同时受到了两岸的共同追悼,可是如今却鲜有人知道他的名号,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1950年,抗日名将郑洞国申请回乡养老,周总理拒绝:你不能去种地

郑洞国

这个人就是郑洞国。郑洞国出生在湖南石门的一个农民家庭,祖业丰厚,父母从事农耕,共生育了5个子女,郑洞国是家里的老幺。郑洞国7岁和父亲一起读《论语》,在私塾里学习了《四书》、《五经》,但是后来转入西式小学就读,成绩不如先前优秀,学习十分吃力。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学时,郑洞国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成功地考上了湖南陆军讲武堂,虽然没过多久就停办了,一番辗转过后郑洞国考入了黄埔军校。

从黄埔军校毕业之后,郑洞国凭借自己出色的指挥能力和勇猛的作战风格,24岁就顺利地当上了团长,33岁更是当上了陆军少将。

郑洞国有着这么快的升迁速度,是和他的赫赫战功分不开的。1925年,郑洞国随校军东征北伐,在攻打永定的时候,只花了半天时间就将敌人打的丢盔弃甲落荒而逃,随后马上掉头攻打梅州,缴获了枪支共计一千多把。在日军侵略我国东三省时,郑洞国与日军在南天门进行了长达八天八夜的血战,危机关头甚至亲自扛着机枪上前冲锋鼓舞士气。可惜,由于其他前线部队伤亡惨重,国民政府还是不得不签订了《塘沽协定》,长城抗战就此失败。但是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郑洞国并没有因为一次失败就此气馁,反而更坚定了抗日的决心。

1950年,抗日名将郑洞国申请回乡养老,周总理拒绝:你不能去种地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全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日也就顺势一触即发。郑洞国早已等候这个时机多时,他一马当先率领部队参加了保定会战,尽管这次战役的最终结果是失败,但是郑洞国在保定会战中多次重创敌人,城破后又与敌人进行了惨烈的巷战,直到其他部队前来支援才得以突围。随着日军的深入,郑洞国将部队乔装成日军,对日军的机场发动了进攻,给日军带来了极大的损失,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郑洞国的战斗意志十分强烈。在随后的台儿庄大捷中,郑洞国指挥的的第2师参加了攻击枣庄、北大窑、峄县的激烈战斗,击溃了敌军,随后与友军集结,直接造就了抗日战争中星光最为闪耀的台儿庄大捷。

在台儿庄战役过后不久,杜聿明邀请郑洞国去新组建的机械化部队新编11军就职,此时的郑洞国已经是一名军长了,而杜聿明却只许诺给他一个师长的位置,这种前后落差还是很巨大的,能够做下这个决定的人并不多。但是郑洞国二话没说,欣然答应了杜聿明的请求,并且立刻收拾行李前去新编11军就职。有人在事后问过郑洞国做下这个决定的原因,他表示:

想要赢得抗战的胜利,光有作战的士气是不够的,还得有精良的装备。

因此郑洞国并没有多想关于职位大小的问题,而是毅然决然的决定前往11军解决装备问题。

事实证明,郑洞国选对了,在新编11军这个大舞台上,他的才能得到了更加完美的发挥,也直接铸就了他的不朽功勋。在此之后,郑洞国也备受蒋介石欣赏,老蒋命他前往缅甸配合盟军,为打通滇缅国际交通线做准备。起初,由于美国人的傲慢无礼,工作开展得相当缓慢,但是郑洞国来了之后,一方面安抚军心,积极增进中美官兵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另一方面则注意维护国家尊严,将工作完成的很漂亮,得到了史迪威将军的赞扬和重庆军委会的褒奖。

1950年,抗日名将郑洞国申请回乡养老,周总理拒绝:你不能去种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侵略者从华夏大地上被驱逐出去了,但是紧接而来的就是国共两党的冲突,从军多年的郑洞国不忍心再看见同胞相残的景象,

主张和平建国,希望国共两党能够坐下来好好谈谈

,但蒋介石却并不乐意,依然发起了内战。

1946年2月,正指挥大军抢占东北的杜聿明因重病在北平就医,他邀请郑洞国前往长春替他主持军务。可是郑洞国哪知解放军如此凶猛,刚一上来就让他吃了瘪,他指挥的国民党军队遭到了东北民主联军的猛烈反击,损失惨重。在东北的这三年,郑洞国吃了不少的败仗。

1948年,国民党军队在东北节节败退,而郑洞国防守的长春在解放军的步步紧逼之下早已成为了一座孤岛,郑洞国彻底的陷入了绝境。就在此时,一直倡导和平的中共中央希望郑洞国能够“弃暗投明”——也就是起义,专门派出了曾经在黄埔军校做过郑洞国老师的周恩来总理前往劝说。于是周总理便给郑洞国发送了一封劝降信,可惜由于局势混乱,郑洞国并没有收到这封劝降信。10月17日,长春城内的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长春守军彻底陷入了绝境,10月21日,郑洞国的部属们瞒着他与解放军接洽,并放下了武器,在这样的形势下,郑洞国也只好无奈选择投诚。得知郑洞国投诚的蒋介石气急败坏,他专门命令宣传部门发表诸如“长春国军战至最后一弹,郑洞国壮烈殉职”、“郑洞国将军成仁,300余名官兵同时殉职。”等歪曲事实的报道来给国民党的脸上“增添光彩”。

投诚后,郑洞国在哈尔滨生活,在这段时间里,郑洞国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著作,深入地了解了共产主义,也慢慢的理解了为什么共产主义能够如此深得人心,渐渐地,郑洞国开始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定的信仰。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央军委对美军的研究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但是党中央很快就想到曾经与美军在滇缅战场打成一片的郑洞国。于是周恩来总理马上派人前往东北邀请郑洞国商讨入朝作战对策。

1950年,抗日名将郑洞国申请回乡养老,周总理拒绝:你不能去种地

郑洞国受邀抵达北京后,向周恩来总理详细地介绍了美军的作战特点——依靠精良的装备在火力上压制敌人。但他也表示美国士兵本人的战斗意志没有那么顽强,以解放军的战斗力,完全可以与美军一战。郑洞国的分析给当时“唱衰”抗美援朝的局势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大大增强了中央决定对美作战的信心,对后来彭老总进驻朝鲜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毫不夸张的说,朝鲜战争能取得胜利,郑洞国也有一份功劳。

1950年10月的一天,周恩来再次在北京宴请郑洞国,郑洞国来到周恩来家后,

周恩来问郑洞国:“今后有何具体打算?”郑洞国表示:“我别无所长,人也老了,打算回老家种地去”

周恩来亲切地说:“你是起义将领,怎么能让你回去种地呢!你还不到50岁嘛,还有很多时间可以为人民做贡献,现在国家建设刚刚开始,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呀!”周恩来的一番话令郑洞国非常感动,他表示:先回上海治病,病愈后一切听从老师安排。

1952年,郑洞国病愈后举家迁往北京,担任水利部参事,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毛主席更是提议他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会后,毛主席专程宴请郑洞国,这令郑洞国备受意外,但意外之余更多的是惊喜。

郑洞国当天据说激动的一夜都没有合眼,二人见面后,毛主席上来就说道:“我们终于坐在一条板凳上说话了,你对人民是有功的。”郑洞国起初并不明白 “有功”是什么意思,毛主席解释道:“如果不是你的坚持,那么曾泽生的60军肯定会遭到蒋介石的打击报复,不仅部队里的士兵要受伤,驻地周围的百姓也难逃一劫轰炸无意义,蒋介石太绝情了,是不是?你是抗日名将,我们说话是作数的,只要放下武器,我们一律欢迎。

你还年轻,才51岁,还可以为中国人民做很多工作。”

郑洞国感到十分惊喜,毛主席日理万机,但却能记住自己的年龄,这让他非常感动。不仅如此,郑洞国后来与妻子离婚,毛主席更是安慰他“人对生活要有一种达观的态度,不能为一时的波折而灰心。只要进取向上,是不难重获个人幸福的。”这足以说明毛主席有多喜爱这名国民党将领了。毛主席的话也对郑洞国的工作起了很重要的启示作用,与毛主席一次次的攀谈,让郑洞国了解了“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这个道理,他开始真正把自己融入到人民中去,尽管到最后郑洞国没有加入我党,但是他却和一名共产党人没有两样。他后来又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委,积极地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这份为人民服务的心思是所有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

1950年,抗日名将郑洞国申请回乡养老,周总理拒绝:你不能去种地

时光荏苒,两岸交流也逐渐密切,中台许多老兵都迫切地想到对岸去寻找自己的亲人,而郑洞国在这时更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两岸交流,许多人都通过郑洞国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亲人,郑洞国为两岸交流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大陆与台湾都在随后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而他的遗体,则被葬进了八宝山陵园,这是党中央以及所有中国人民对郑洞国一生的高度肯定,也是对他的最大敬意。2006年清明时节,根据郑老将军生前遗愿,他的遗体被迁回原籍石门,安葬于夹山南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