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穿越,寻找特别的感觉

作者:席来旺视角

席来旺

穿越,寻找特别的感觉,终于实现了自己曾经的一个梦想。

穿越,寻找特别的感觉

大礼堂

昨天9月8日,笔者应邀赴河南大学出席“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世界史与区域国别学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作为一个对母校怀有特别情怀的河大校友,笔者利用会议报到后的机会,特意抽空离开会议驻地中州国际酒店到河大一趟。

应该说,这是笔者多年来第一次独自一人,在河南大学明伦老校区漫步,试图寻找当年的感觉。

漫步在河南大学古色古香的百年校园,如同开启一场时空交错的穿越之旅。

沿着博雅路北上,一批弥足珍贵的近代建筑群依然可见,一幢幢厚重的典雅建筑,串联起了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正前方的大礼堂,还是那样巍峨壮观,中西合璧,厚重典雅,磅礴大气,令人震撼。

穿越,寻找特别的感觉

站在当年的丙8排区位

当年,笔者在这个区域的活动对自己成长很有意义。

笔者当年每天早上到东操场跑操锻炼,以及经常在傍晚时份和同学们一起郊外长跑,都要经过大礼堂前和著名的博雅路。

博雅路东侧的6号楼,是笔者经常借书苦读的老图书馆,博雅路西侧的7号楼,是笔者经常自习的大阅览室。笔者曾利用暑假在博雅路路灯下夜读,笔者进出大礼堂听学术报告、看电影、观演出,当然笔者自己也曾登上大礼堂,参加重大节日的大合唱。

尤其是,近年来,笔者应母校之邀,几次登上大礼堂舞台,在母校百年华诞以及研究生毕业典礼等盛典上发表致辞,表达感恩。

博雅路西侧,在现今历史文化学院所在的7号楼旁,笔者看到了自己不久前认养的那棵参天银杏树,并在路过学生的帮助下,与这棵具有特殊含义的银杏合影留念。

穿越,寻找特别的感觉

十号楼

从大礼堂西侧的南北大道继续向北,笔者很想尽快看到当年读书期间的宿舍住所现在能是什么模样。据说那一片早已拆了,但笔者依然要去一探究竟。

当年的丙8排,是我们长达四年的宿舍住所,除了听课自习,这里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地方,在这里发生过许许多多令人多年难忘的平凡故事。

而如今,笔者已看不到那一排排精致的平房,在现场工作的后勤处人员帮助下,笔者准确定位了当年丙8排的位置。展现在笔者眼前的场景焕然一新,当年丙8排的地方,南边建成了学校便利的中心食堂,北边是打通了的铁塔公园,一片绿色草坪,不远处的千年铁塔巍然屹立。站在这里,更能体会到河大毕业生之所以被冠以“铁塔牌”的深刻蕴意。

大学时代的听课都在十号楼完成的,十号楼是当时河大最大的教学楼,红砖绿门很有时代感,十号楼沉浸了我们四年的难忘读书岁月。

笔者来到十号楼,有感于它的变与不变。几十年过去了,有些痕迹未曾改变,有些地方焕然一新。变与不变之间感慨万千,变的是与时俱进,不变的是守恒传承。十号楼的整体结构没变,十号楼红砖墙体没变,十号楼的斑驳脱落的绿门油漆没变。

穿越,寻找特别的感觉

在认养的银杏树前

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在这里,我们从懵懂无知走向满腹经纶,我们从简单幼稚走向稳健成熟,我们从胸怀理想走向了脚踏实地。那年在百年校庆盛典上的致辞里,笔者曾专门提到了“难忘十号楼”。感恩十号楼,永远的记忆,永远的怀念,永远的出发地。

笔者怀着特别的情怀,围绕十号楼转了一圈,从不同角度拍了一组照片,在同学微信群里与大家分享。

来自同学群的反应反过来再次使笔者深受感动:

“有种穿越的感觉”;“十分亲切”;“见到照片格外亲切。脑海里想起一件件在校学习工作的往事”;“魂牵梦绕的河南大学,改变我们命运的宝地”。

河南大学“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核心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大学毕业几十年后,笔者在现场穿越,寻找一种特别的感觉,同样也是一种特别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