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作者:闻史天绪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前言

“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

这是顾方舟老先生曾用来自谦的话语。

他的这颗“小小糖丸”,相信大家在小时候都曾品尝过,其拯救了不知道多少人的性命,挽回了多少支离破碎的家庭。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毫不夸装的说,顾老先生算得上是14亿国人的救世主,是所有中华人民应该感谢的对象。

如今虽然顾老先生已经离开人世,但他的功绩和奉献,将会永远被人民百姓铭记心中,在历史长河中永垂不朽!他的离去将受到全国人民的哀悼!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恐怖的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染病,主要对象就是5岁以下的儿童。其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世纪前1350年左右,一块埃及石碑上记录了一个具有典型小儿麻痹症症状的年轻人。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在19和20世纪,小儿麻痹成为了世界各国最头疼的问题,它致死率虽然不如癌症或一些不治之症,但当时的科学技术根本无法侦测到它是如何传播的,只能在恐慌中见证着它多走一条又一条生命,亦或者留下终身不可逆的残疾。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同样的,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小儿麻痹症出现在大陆并飞速传播,给无数家庭带去了巨大的伤害。

最先开始的是江苏南通,短短时间内就有着1680名南通儿童被传染,致死率高达28%,就连那些幸运存活下来的孩子,也有着七成以上的可能变成终身残疾。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整个南通都陷入了一片死寂,父母们根本不敢让孩子们离开家门,只怕沾染上那可怕的疾病。很多原本活蹦乱跳的孩子不幸染病,如今只能趴在父母的背上前往医院寻求一线生机,整个城市上空都充满着压抑和绝望。

然而,医院对于这种疾病也是无可奈何,尽管孩子父母跪在医生面前苦苦哀求,医生也只能苦涩的表示无能为力。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与此同时,小儿麻痹症开始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在1960年以前,大陆每年都会有2.1到4.4万儿童感染小儿麻痹症,恐慌的情绪一直蔓延。

很多父母都不愿意放弃,背着自己的孩子四处求医,只希望能带来一线生机,“背包客”的称呼也由此而来。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临危受命的顾方舟

面对这种严重威胁百姓平稳生活的传染病,国家自然十分重视,开始动员全国优秀医生解决这个难题。而一位刚从苏联学医归来的年轻人,也同样接收到了这份任务,他的名字叫顾方舟。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顾方舟于1926年出生在中国上海,由于父亲是政府官员,因此相比与同时代为生活发愁的其他人,顾方舟无疑是非常幸运的,有着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其5岁那年,前往非洲的父亲因为传染病不幸离世,留下了妻子和5个孩子相依为命,这也让顾方舟从小有了治疗传染病的宏愿。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1944年,顾方舟考入中国北京大学医学院,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1950年毕业时,顾方舟认为自己的学识还不够,无法为国内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于是决定前往苏联学习最先进的病毒研究领域的知识。

1955年,学成归来的顾方舟得知了国家正在遭受小儿麻痹侵扰,于是在收到任务后果断开始将精力全部投入到了小儿麻痹症病毒疫苗的研发上。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艰苦的疫苗研发

1957年,顾方舟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研究有了初步进展,这让他动力更加充足,它通过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病毒并成功定型,为将来疫苗提供了依据。

为了能更好的研究,顾方舟和同事跑到云南山区建立医学生物研究所,尽管国家进行了大力支持,但那里当时只是一个山沟,什么都没有,甚至连建造都需要这些科学家们亲自上手。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在这种努力下,1958年顾方舟终于成功分离脊髓灰质炎病毒,在成功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而接下来的疫苗研发,其实是有美苏两国可以参考的。

但是美国的疫苗虽然效果强但价格太过昂贵,无法大面积大范围的让平民百姓使用,而苏联的虽然价格便宜,但风险却很大,这无疑是不能放心给孩子们使用的。但是,它们仍是很好的借鉴对象,可以弥补新疫苗上的不足。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1959年,和同事再次前往苏联学习的顾方舟,不顾舆论的压力,毅然决然的放弃了低成本高风险的“灭活疫苗”,而是选择了相比之下风险更高但可以大批量生产的“减毒活疫苗”。

经过又一年废寝忘食的努力,顾方舟和同事们终于搞出了疫苗样品,但此时最大的难题却来了——人体实验。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自荐“小白鼠”

就算这些疫苗在猴子或者小白鼠身上试验成功,但也不代表它们就百分百对人类有效,必须有人亲自实验这种疫苗的效果才能做出最后保证。

可如果疫苗出现问题,接受实验的那个人极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就算活下来也将面临种种风险,乃至终身瘫痪。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然而就是这种事关生死的抉择,顾方舟却主动站出来,要求成为第一个实验疫苗的“小白鼠”。所有人都被震撼了,乃至同事都被顾方舟带动,成为了第一批以身试药的人。

一段时间后,所有参与人员都安然无恙,这似乎代表疫苗成功了?不,顾方舟它们依旧无法肯定,成年人和小孩体质不同,而小儿麻痹症有主要发生在孩子身上,成年人没事并不代表孩子没事。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也就是说,疫苗必须有孩子来进行实验。可面对这种会让自己孩子陷入死亡的危险实验,又有哪个家长会允许呢?一时间实验进入了停滞,所有人都一筹莫展。

陷入沉默的顾方舟,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想起了中国千千万万遭受小儿麻痹症威胁的孩子,最终他下定了决心,让自己的孩子试药!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没有人知道当时的顾方舟心里有多么挣扎,自己的亲儿子很有可能就因为这么一个举动死在自己手里。可如果自己的孩子都不吃,那又怎能保证全国千千万万的孩子们能吃下去?

最终顾方舟让自己孩子成为了第一批接受疫苗的孩子,也正是他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让疫苗成功研发,让数百万的孩子免受病魔侵扰。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在经过一段提心吊胆的日子后,看着安然无恙的孩子,顾方舟终于放下心来,忍不住嚎啕大哭,这也宣告着疫苗研发的彻底成功。

1961年,大批疫苗正式生产完毕,迅速在各个城市尤其是重灾区开始了接种工作,有450万儿童成功在脊髓灰质炎方面得到了有效预支。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糖丸”问世

已经大获成功的研究员们并没有满足,他们精益求精,试图解决疫苗的最后问题:

由于疫苗是液体,因此必须进行冷藏处理,这让其很难运送到偏远山区。同时疫苗味道苦涩,孩子们都不愿意喝,针头注射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恐慌。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尽管这种问题在感染小儿麻痹症面前实在是太过渺小了,但顾方舟这些研究员们还是暖心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顾方舟想到自己的儿子喜欢吃糖,于是灵机一动,将奶油分制成糖丸,用甜味缓和疫苗的苦味,由此“糖丸疫苗”在1962年问世,成为了很多人的童年回忆。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1964年,糖丸疫苗在全国推广,小儿麻痹患病率成功被遏制,从曾经的10万儿童中4名患者减少至0.016名,让全国数不尽的儿童免受小儿麻痹症的折磨。

从1994年开始至今,大陆再未发现过由本土病毒引起的小儿麻痹症病例。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中国已经消除了脊髓灰质炎疫情。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委员会正式确定,中国本土的病毒被阻断,中国成为无脊灰国家。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上,74岁的顾方舟老先生作为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尽管在2016年,糖丸疫苗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被更好的新疫苗取代,但顾老先生所作出的贡献却不可磨灭,他的研究不但挽救了三代中国人,糖丸疫苗更是成为了很多人幼年时的甜蜜。

2019年1月2日,顾方舟老先生离开人世,并在同年9月17日被授予“人民科学家”称号,代表着祖国和人民对他的肯定和尊重,对他贡献的永远铭记。

“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只做一件事,却拯救了几代中国人

2020年,顾方舟老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以下是他的颁奖词,也是对顾方舟老先生最好的评价:

“舍己幼,为人之幼,这不是残酷,是医者大仁。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功业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灵丹,更是拳拳赤子心。你就是一座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的劫难。”

小结

就像臧克家先生说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顾方舟先生就是后者,他虽然已经离世,但他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远留在人民心中,他的故事也将一代代传承下去,永远被华夏子弟传颂和继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