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9个汉代读书典故,据说知道三个以上的都是学霸

作者:古今奇谭录

常言道: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惟有读书高。在古人的心中,读书是第一等紧要的事情,无论再贫贱、再繁忙,只要有机会一定要拿起书来刻苦诵读。汉代相对富强稳定,百姓也有更多的机会去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在史书上留下了不少读书典故。

9个汉代读书典故,据说知道三个以上的都是学霸

1、带经而锄

典出《汉书·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时行凭作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倪宽年轻时拜孔安国为师。因为缺乏学费,老师安排他为其他弟子做饭,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劳作时,倪宽不忘把《五经》挂在锄钩上带到田间地头。劳动休息间隙,他抓紧时间认真诵读,潜心钻研,因此他的学问和见解日渐精进。

这就是“带经而锄”的故事,本意是锄地时带上经书。后来形容生活虽然贫苦,依然坚持读书学习。

9个汉代读书典故,据说知道三个以上的都是学霸

2、温舒编蒲

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西汉著名的司法官路温舒,是巨鹿县束里人。年少时,路温舒的父亲让他去方羊,他就采集水中的蒲草,裁剪成简牍的形状,再用绳子编缀起来,在上面写字。随着一点点长进,他从小狱吏做到了郡太守,乃至中央守廷尉史。

晋代时的王育,也曾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编蒲”与“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同样有编联蒲叶以供书写的意思,比喻苦学。

9个汉代读书典故,据说知道三个以上的都是学霸

3、凿壁偷光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古代有名的“凿壁偷光”的故事,说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于是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凿壁偷光”,又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

9个汉代读书典故,据说知道三个以上的都是学霸

4、负薪读书

《汉书》:“(买臣)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朱买臣的故事经过影视作品的演绎,早已是家喻户晓。未出仕之前,朱买臣家贫如洗,但是酷爱读书。他经常担着柴,边赶路边大声读书。妻子感觉羞耻,请求离他而去。朱买臣劝解说,他五十岁时一定富贵,苦日子马上到头了,再等等。妻子不听,毅然离去。

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9个汉代读书典故,据说知道三个以上的都是学霸

5、高凤流麦

《后汉书·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南阳叶县人高凤,白天黑夜读书不停。一次,他的妻子要到田里去,让他看护庭院里晾晒着的麦子,不要被鸡偷吃。后来突然天降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完全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故事听起来有点书呆子气,但正是这样沉浸式的刻苦读书,高凤成了一代大儒。

后人以“流麦”、“麦流”、“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9个汉代读书典故,据说知道三个以上的都是学霸

6、枕中秘宝

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

后人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9个汉代读书典故,据说知道三个以上的都是学霸

7、文不加点

语出张衡《文士传》:“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

吴县的张纯年少十便声名远扬,某次拜访镇南将军朱据时,朱据让他即兴写一篇赋,张纯应声便写,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文不加点,是顺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9个汉代读书典故,据说知道三个以上的都是学霸

8、藏之名山

语出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老友任安的一封回信,上面选取的一段是说司马迁讲述自己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目的。

藏之名山,意思是把著作藏在名山的书库中,指著作极有价值,可以流传后世。也写作“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等。

9个汉代读书典故,据说知道三个以上的都是学霸

9、三余读书

出自《三国志》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董遇是汉末三国的儒宗,他非常有名的一句话是“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此外,他提出的“三余读书”,教导大家抓紧时间学习,善于利用农闲的冬季、晚上、阴雨天来读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