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日剧还原福岛核灾,“一场严重的人为灾难”?

作者:南方周末
日剧还原福岛核灾,“一场严重的人为灾难”?

核泄漏后,消防车尝试给核反应堆注水,但收效甚微。(资料图/图)

过去多年,关于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影视文字书写繁多。2023年Netflix播出的日剧《核灾日月》是其中之一,它用几乎不添加任何情感色彩的纪录片笔调,讲述了福岛核灾发生的始末。

事故过去已经12年,随着日本排放福岛核污染水入海,这部日剧再度引起关注。

2011年3月11日,日本3·11大地震袭击大熊町。所幸,附近的福岛核电站并未受到很大影响。地震发生6分钟后,福岛核电站的一号机紧急启动了隔离冷凝器,给反应堆堆芯降温。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此后的核电站将会陷入何种境地。当时,操作人员还因担忧压力下降过快导致堆芯破损,手动关停了隔离冷凝器。

随后的海啸却将局面推至不可控的情势。应急电机被摧毁,核电站陷入断电、失明状态,被关停的隔离冷凝器再也难以打开。在一线工作者和救援人员付出一系列艰难的努力后,第一核电站难以冷却的三个反应堆堆芯,仍然在前三天就因过热而熔毁。

和任何一部灾难片一样,《核灾日月》抛出了同一枚硬币的两个不同侧面。普通人(或者说核电站的一线工作者和救援者们)在剧集中,贡献了带有人性华彩的片段:有责任心的一线工作人员,冒着暴露在高辐射环境下的风险,凭借手电筒的有限照明,去关停机组的通风口;为恢复电力,救援者需要在无照明的情况下,人力铺设一条长度超过200米的电缆。而这原本是一个在重型机械辅助下,也得花几天才能完成的任务。

工厂中有三辆救护车,其中两辆或因海啸而损毁,或因地震破坏道路而难以使用。当工人费了一番劲将消防车驶入机组,希望用水来给反应堆降温时,安全壳内的压力提升,每分钟只能泵进约38公斤水,“比厨房水龙头喷出的水多不了多少”。这些尽力一试,最终都收效甚微。

而硬币的另一面,救援组织者们则陷入了不断被新问题缠绕的窘境。《核灾日月》制造了一系列的反讽瞬间:在指挥救援时,首相询问原子能安全保安院长一连串问题,得到的都是模棱两可的答案。他质疑对方的专业,发现管理着安全保安院的人,竟是个不具备理工知识的门外汉。“我毕业于东京大学,是经济学专业。”当院长说出这句话时,相信所有观众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许多决定显得仓促又滞后。地震发生后,海啸冲击核电站,官方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却告知民众不要疏散。而就在“告知民众不要疏散”的发布会召开两个小时后,当局得到消息,核泄漏将在一小时后发生。非虚构作品《堆芯熔毁: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实录》里透露了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东电职员在向当地居民发出通知之前,已让自己家人撤离到遥远的东京、新潟等地。”

日剧还原福岛核灾,“一场严重的人为灾难”?

在《核灾日月》中,为了防止核灾事态进一步恶化,官方组织了直升机队,飞至核电站上空,给核反应堆注水。但注水量杯水车薪。(资料图/图)

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东电公司在日本福岛县浜通区修建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和第二核电站。其中,第一核电站因建设年代久远,设计时对地震和海啸所诱发的核灾风险预估具有历史局限。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发生之后的数年,原子能安全委员会和保安院制定了《抗震设计审查指南》,提出了新的防震标准。在此背景下,福岛核电站的拥有者东电公司曾依据1896年的三陆大地震,推算出海啸可能到来时,最大的逆流高度能达到15.7米。

2008年年底,东电在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进行过巨大海啸的模拟实验。但模拟结果并未推动东电公司做出后续的防风险举措。在东电内部决策会议上,“仅仅为了保护自己而修建高防波堤的行为估计不会得到社会认同”成了当时的主流观点。没想到,三年后,巨大的海啸真的来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核灾中的另一个责任主体东电公司,因早前的错误决策,而为核灾埋下了祸根。核灾之后,日本国会曾发起一项独立调查,调查认定福岛核电站是“一场严重的人为灾难”。

《核灾日月》似乎有意与核灾中涉及的三个主体对应,分别呈现了核电站现场、东电高层指挥现场、政府会议现场三个空间,以及各路人士应对核灾的反应。东电高层对现场状况的掌握不甚明晰,政府也难以完全从企业手里获取正确信息,因此,在后两个空间,始终弥漫着焦灼、惶惑的气氛。

有网友评价,《核灾日月》这部纪录片风格加恐怖悬疑组合的日剧,只能算是“低配版的《切尔诺贝利》”。这个评价还算中肯。核灾题材的标杆剧集《切尔诺贝利》的高明之处在于,除了细致还原灾难现场之外,它还透视出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在面对一桩灾难事件时,是如何展现其严密的组织逻辑。这种组织逻辑,是无数大大小小的灾难性事件背后的幽灵,在一个国家的不同灾难事件中,你也许会频繁感受到它的分身。

从这个意义上说,《核灾日月》只能说完成了一半的叙事目标。它的镜头冷静、去人性、讲究零度叙事,忠实还原了现场的惨烈和后方指挥现场的荒诞和焦头烂额。但观众的预期远不止于此。一个国家应对大灾的方式是一块试金石。人类对灾难片的观看需求,最终总是倒向对日常生活的审视,尤其是日常难以被真正触摸的那部分生活。

面对一部灾难剧集,我们更期待的是一层层剥开洋葱皮后,能从被辣素刺激出的眼泪中,感受到那个不必宣之于口的中心到底是什么。但看完《核灾日月》,或许只能生出一种无奈的感慨:人类所置身的一部分世界,也许真的只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南方周末实习生唐雅淇亦有贡献)

南方周末记者 潘轩

责编 李慕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