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辽黄龙府之议

作者:山与海真人

岳飞曾鼓励将士:“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

李大钊的《口占一绝》:“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很多人都对黄龙府特别感兴趣,世人大多知道中国古代辽国有一个黄龙府。但细问黄龙府在哪里,则惘然者多。

辽国盛时,有五京六府、150多个州和城、200多个县,还有52个部族、60多个附属国,东到日本海,西至天山,北起贝加尔湖、外兴安岭,南括黄河流域,及幽、云、冀、鲁的大片土地。其中的黄龙府,是辽国为了扼制辽国东北方向各个国内外部族和附属国而设立的一个府。

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渤海国志长编》及相关的书籍多把辽国的黄龙府位置,说成是在现吉林省农安附近。也有部分史学名人说,是在现吉林省吉林市附近,甚至有人说黄龙府在辽宁省开原。

辽国黄龙府的位置,对现代人考查那个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试图还原黄龙府的位置,是很多历史人一直在做的事业。

根据新、旧唐书、辽史、契丹史、渤海国志书等史料知,辽黄龙府的建立,是在辽太祖死后的事。是建立在汉时夫余国的都城,后为渤海国夫余府城的位置上。后来辽国这个黄龙府,因辽国守将叛乱而废除。过45年后,辽国又在原址的东北方向重新建立一个新的黄龙府,直至辽国灭亡。既辽国的黄龙府,先后有前黄龙府和后黄龙府两个黄龙府。

《辽史》中,黄龙府的概念最早见于公元928年。所以设立黄龙府的时间,应该早于这个年份。而设黄龙府的典故则起于公元926年,辽太祖故去的七月份。

其先,公元926年2月时,辽国东方的渤海国被契丹人灭亡后,改渤海国为附属辽国的东丹国,由辽国的太子耶律倍任人皇王主管,并改渤海上京龙泉府忽汗城为天福城。另有松花江北的铁骊、靺鞨、濊貊,及鸭绿江东的高丽,长白山的女真等国虽然独立为国,都已经附属辽国。但辽国东方的安全,依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辽史·本纪三、太宗》上载,天显三年(公元928年)正月,“黄龙府罗涅河女真、达卢古来贡。”这是《辽史》中,第一次出现黄龙府的字样。

看似,辽太祖死后,辽太宗上任的一年半内,至少公元927年,甚至926年下半年,就已经在东丹国的夫余城设立了龙州黄龙府。辽太祖死于龙化州东楼,为什么不把东楼行宫设为黄龙府,而选择辽太祖死前有病的夫余府那个地方设为黄龙府?

显然看出,是辽太宗为提防原辽太子倍,也为防御东北方向的外势力量而施行的策略。分东丹国夫余府若大地面以减弱耶律倍的势力。再加之在公元928年左右,辽太宗又在东丹国的东平城(现辽宁省辽阳市)这个地方,由原东平城的名称改为辽国南京(到公元938年11月,又改为辽东京)。这样大力削减东丹国地界,使得人皇王坐立不安。并于公元930年11月,“人皇王浮海适唐”(《辽史·纪三),使得本有一点独行权利的若大东丹国,进一步归于辽国的大一统中。

因辽太宗是辽太祖的二子,是越过了辽国太子耶律倍当的皇帝。太子耶律倍的东丹国有很大的势力,辽太宗不能不防。东丹国夫余城近临原先的辽国边境,是原渤海国的“契丹道”。是渤海国防御辽国的先头重镇,更是渤海上京忽汗城的坚强屏障,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原渤海国能防御契丹,夫余府改为黄龙府,自然也是辽国防御东丹和东北各国的重要战略要地。

此时辽国的黄龙府和南京城两厢要地的设立,严重分裂了东丹国的大局。辽太宗名义上说是防东北各附属国,应该主要是防备东方最强的东丹国。

再说,辽国设立黄龙府,是为了扼制东北方向的外国和外族势力,所以选择地点一定是十分慎重的。把黄龙府放在旧夫余城的地方,一是战略重地,二是削弱了东丹国的国力,三是监察着人皇王的举动。而最重要的因素是,夫余城这个地方位于上京临潢府和东丹国首都忽汗城(辽太祖改忽汗城为天福城)的正中间位置。是实际控制东丹国的战略要地,此地的选择,看出当时辽太宗的战略眼光是极高的。

寻找黄龙府应该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原则:

黄龙府有两个,先黄龙府和后黄龙府呈西南和东北两个位置。

两个黄龙府,都位于原渤海国暨辽东丹国的范围内,也就是汉时夫余国范围内。

先黄龙府的位置在辽通州,是汉时夫余国都城;后黄龙府在它的东北方向。

先黄龙府,在辽上京临潢府和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忽汗州中间。

辽太祖破龙泉府和夫余府,是在公元925年12月末和926年正月。

后黄龙府于公元1115年9月,被金军攻陷,从此无黄龙府。

在《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中写道:故渤海国以“夫余故地为夫余府,常屯劲兵扞契丹”。

夫余城既是渤海国的“契丹道”,必然是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忽汗城)的最主要防御线之一。夫余城必然位于渤海上京忽汗城(现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与辽上京临潢府(现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方)的中间,用以阻挡契丹势力的重要防线。

查地图,上京临潢府的位置在北纬44°左右,忽汗城(龙泉府)的位置在北纬44°多一点。从辽上京临潢府到渤海上京忽汗城,二者基本是正西向东方向。二者之间的地理形式是:从昭乌达高原东沿,经东北大平原,到老爷岭西麓。如果在寒冬季节,江河封冻,则无河流水域阻挡,中间道路无大碍,二京之间可直达。

如果夫余城不在这条直线附近,它就失去了“契丹道”的作用,失去了夫余府的屏障意义。使得渤海上京忽汗城与契丹上京临潢府直接面对,这种情况,决不是渤海国设立夫余“契丹道”的目的,有违历史常识和军事常识。

很明显,夫余府暨先黄龙府,是东丹国天福城(既渤海忽汗城)与辽上京临潢府之间的重要军事节点。这种节点,一定是在临潢府上京与天福城的直线范围内。

有说:黄龙府是因辽太祖死于夫余城而设立。比如:《辽史·地理志二》等多处史料中都有记载:“龙州,黄龙府,本渤海夫余府。太祖平渤海还,至此崩,有黄龙见,更名。”此记载,明显有误。因为:

《辽史·纪二》中写到:

辽太祖行军到夫余府时是:秋七月,“甲戌,次夫余府,上不豫。是夕,大星陨于幄前。辛巳平旦,子城上见黄龙缭绕,可长一里,光耀夺目,入于行宫。有紫黑气蔽天,逾日乃散。是日,上崩,年五十五。”

事实是,辽太祖不是死于渤海夫余府,也不是从渤海返回时死去。

辽太祖死于“行宫”,这个“行宫”,是契丹官方公认的行宫,也叫东楼。位于契丹临潢府龙化州的东部,现今辽宁彰武以东,开原、铁岭一带。不在渤海夫余城,更不是辽国龙州,而是龙化州。

特别是:

《辽史·纪二》记载:辽太祖从平渤海战争中返回时,是三月“甲申,幸天福城。乙酉,班师,以大湮譔举族行。”

本史还载,四月辛卯,人皇王耶律倍送辽太祖于伞子山而辞。从此看,辽太祖四月份就应该回到辽上京。那么,辽太祖七月份的行军,只能是辽国巡视性的常规行军。且出发地点应该是上京临潢府,至东丹国的夫余府的地方而还。

书中所说是“次夫余府”,而不说“次夫余城”;也许辽太祖所到之处,只是夫余府所管辖的地界,没有到夫余城。这时的夫余城应该归属东丹国管辖,由人皇王耶律倍管理。而此时辽太祖是正常巡视的行军途中,不一定能到达还属于东丹境内的夫余城。

辽太祖行军到夫余府时是:“甲戌,次夫余府,上不豫。是夕,大星陨于幄前”。说明辽太祖到夫余府时,并未住于夫余城内,而是住于幄内,既帐蓬内。这时,不是辽太祖死的时候。

从“甲戍”日到“辛巳”日,是八天的时间,有黄龙“入于行宫”。这八天是辽太祖行军途中的时间,既从夫余府到了东楼行宫。其中的“逾日”,是指过了一天,蔽天的紫黑气散去的日子,这一天是壬午日,才是辽太祖去世的日子。

《辽史·地理志一》载:“龙化州,,兴国军,下,节度。本汉北安平县地。契丹始祖奇首可汗居此,称龙庭。太祖于此建东楼”。还说辽太祖于“天显元年(公元926年),崩于东楼。”

《辽史·卷二·本纪第二》载:“太祖所崩行宫,在夫余城西南两河之间。后建升天殿于此,而以夫余府为黄龙府云。”

很明确,这个行宫就是所谓龙化州的“东楼”。东楼的位置属于辽国上京临潢府龙化州,是汉朝西安平所属故地,在汉的境域内。而黄龙府所属龙州,是属于辽国东京辽阳府,汉朝时属夫余国故地,在汉的境域外。两地虽然不远,但从来就是不同境界和环境的地方。

《辽史》中的主要记载,都是太祖死于行宫,而非夫余城。后来,辽太宗把黄龙府定于夫余府决不是因辽太祖死于夫余城而为之,不过是黄龙府的地位重要,使后人把辽太祖的死与夫余府的黄龙府硬联系到了一起。

龙州黄龙府的设立者,不可能是辽太祖。甚至“辽太祖改夫余为龙州”的说法也有待考证。夫余城因见龙的事件而改龙州,一定是在辽太祖死后的事,应该是辽太宗所为。

黄龙府的位置,与《辽史》中记载的通州和龙州是分不开的。

《辽史》卷三十八,地理志二载:

“通州,安远军,节度。本夫余国王城,渤海号夫余城。太祖改龙州,圣宗更今名。保宁七年,以黄龙府叛人燕颇余党千余户置,升节度。统县四:(通远县、安远县、归仁县、渔谷县)”。

“龙州,黄龙府。本渤海夫余府。太祖平渤海还,至此崩,有黄龙见,更名。保宁七年,军将燕颇叛,府废。开泰九年,迁城于东北,以宗州、檀州汉户一千复置。统州五县三:(黄龙县、迁民县、永平县,益州、安远州、威州、清州、雍州)”。

通州这个地方,是“太祖改龙州”,既辽太祖把这个地方改为龙州(?),辽太宗设黄龙府的地方。公元975年(辽景宗保宁七年),黄龙府守将渤海人燕颇在黄龙府叛乱,黄龙府被废,当地只用于安置燕颇旧部一些叛兵叛将。到公元1020年(辽圣宗开泰九年),此地更改为通州。这个地方,曾是夫余国王城、渤海国夫余府、辽国的黄龙府。又在其东北方向不远处,重新再建一个新的龙州和黄龙府。

《辽史·本纪第八,景宗上》载:保宁七年(公元975年)“秋七月,黄龙府卫将燕颇杀都监张琚以叛,遣敞史耶律曷里必讨之。九月,败燕颇于治河(现牡丹江),遣其弟安摶追之。燕颇走保兀惹城,安摶乃还,以余党千余户城通州。”

这里的“通州”,似乎在保宁七年就设立了。其实不然,还是“地理志二”说的对。因为在《辽史》中,找不到辽景宗更改龙州为通州的依据。只能是辽圣宗时,因重建龙州黄龙府,才把这里改名为通州。这里所以这么说,是因作者脱脱是元朝人,他是用后期已经成立的名称说这个地方。

《辽史》中的龙州,是公元1020年(辽圣宗开泰九年),“迁城于东北”新建的。从引句可知——通州安远县与龙州安远州起码应该是近邻,或者就是一个地方。显然证实,通州与后设立的龙州是多么近。也就是说,先后两个黄龙府的位置是多么的靠近。

黄龙府的具体位置一直争论不休,应该在什么地方?

辽国原先的龙州黄龙府是原渤海国的夫余府,也是汉时原夫余国的王城。这一点,在《辽史》和其他史典中都是一致的。这个夫余城的位置在哪里?

首先看看辽国灭渤海国时,辽军的行军轨迹,也许能得知(根据《辽史》本纪二内容整理):

按日程记录的辽太祖灭渤海之主要日程

地 址

事 件

说 明

辽天赞五年

 暨

 

 

 

 

 

 

 

12

 

 

 

12

上京临潢府

辽太祖举兵征渤海国。(渤海国王大湮譔)

行军方向——由西向东

12

 

 ——15天后

太祖动身时间应在闰12月以后

闰12

木叶山

祠木叶山,正式拔寨出征。

 

闰12

 

 ——8天后

 

闰12

乌山

祭青牛白马,祝征战胜利。

应该在通辽或双辽一带

闰12

 

 ——5天后

 

闰12

撒葛山

射鬼箭(已进入渤海国,且捉到渤海俘虏,俘虏挷东面,向渤海方向以箭射杀俘虏。)

应该在辽河北端,撒葛山应该在夫余与辽国交界处。

闰12

 

 ——6天后

长平县在此时或撒葛山攻破

闰12

商岭

当夜包围渤海国夫余府(辽建黄龙府)

显然,夫余府位于商岭东侧

闰12

 

 ——1天后

 

元年

六年

正月

 

当天白气贯日

史载:“天显元年正月己未”

正月

夫余城

攻夫余城,诛守将,拔夫余城。

破城后立即东进

 

 

 ——5天后

 6天路程

正月

 

遇渤海国老相兵,破之。是夜围忽汗城

忽汗城是渤海上京,属龙泉府

 

 

 ——2天后

 围城不打

正月

忽汗城外

大湮譔请降

 

正月

忽汗城南

驻军

 

正月

辛未

忽汗城南

大湮譔率三百人出降

 

 

 

 ——2天后

 

正月

 

诏谕渤海国各郡县,令其服从契丹

 

 

 

 ——1天后

 

正月

 

康末怛等13人进城索兵器,被害

 大湮譔毁约,复叛。

正月

忽汗城

辽太祖攻城,破之,入城。大湮譔再降,以兵押其出城。辽太祖祭天地后出城回军中。

灭国不屠城,反复降者不杀,大度。

从前图表见,《辽史》记载的辽太祖行军路线是:

木叶山——乌山——撤葛山——商岭——夫余城——忽汗城

其中:在撤葛山向着东方射鬼箭,说明正式的战争从撤葛山开始。因为射这种鬼箭,一定要抓住敌军俘虏。以俘虏为靶,向着进攻方向射。

撤葛山——商岭用了7天,这七天之中有一场长平县之战。辽军到商岭后,当日夜围夫余城。如记载,“丁巳,次商岭,夜围夫余府”。并说,“天显元年春正月……庚申,拔夫余城,诛其守将。丙寅,命惕隐安端、前北府宰相萧阿只等将万骑为先锋,遇湮譔老相兵,破之。”

渤海国夫余府,应该就在商岭东侧,不会太远。否则,辽军不可能到了商岭,当晚便去围夫余城。辽军首攻夫余府,也正是按渤海国的“契丹道”而行的。 综合各种资料,辽史中所言的“商岭”,应该在木叶山至忽汗城的连线附近,应该是现在长春市东南方的“奢岭”。古东北地区“奢”的发音,与南方中原“商”发音相似。用汉语写的《辽史》,必然会出现这种现象。辽军从西方来,夫余城显然在商岭东侧。

夫余城——忽汗城只用了6天的行军时间,其中还打了一大仗。则夫余城与忽汗城的距离,也是可以估计出来的。用古代行军速度计算,现吉林农安到黑龙江宁安东京城,似乎走不到地方,辽宁开原更不用说。

按常规,辽太祖的行军路线必定是直接由西向东,直奔夫余城,最终奔忽汗城。辽军必须首先消灭渤海主力军队,既驻军重地夫余城。所以商岭和夫余城的位置,一定在辽上京和渤海上京的直线附近。再说夫余城是渤海国的屏障“契丹道”,也能说明,夫余城位于辽国上京与渤海国上京的直线位置上下。

根据史书记载内容计算,夫余与忽汗城的距离,绝不会超过现在的360公里。这样算,辽军行程也在日平均60公里左右,还不算与老相兵打仗时间。按古代的里程算,辽军日平均行程二百里路左右。

忽汗城在现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镜泊湖一带,是无可争议的。显然,渤海夫余府的位置也是非常明确了,既辽国先前的黄龙府位置也就清楚了。从《辽史》中知,后恢复的黄龙府在原黄龙府的东北。既,最先的黄龙府与后来恢复的黄龙府,二者是西南至东北方向不远处,也是明确的。

按有人所说,辽黄龙府在吉林省农安,那么“商岭”在哪里?原渤海夫余府西侧的长平县在哪里?如果农安是先黄府的位置,那么后黄龙府在哪里?如果农安是后黄龙府,那么先黄龙府在哪里?再说,农安的位置可能是在辽东京、原渤海国和原夫余国的范围内吗?黄龙府曾是原夫余国的王城,原夫余国在哪里?

《三国志·魏书三十》载,夫余的四至是:“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

此长城不是秦长城,是战国时燕国建的长城,在辽阳一带。农安之地东有弱水,北为室韦,南接汉北安平,距玄菟远超千里(古里数)。显示。农安莫提起。

关于辽宁省开原市之说,根本没必要讨论;那里应该是辽行宫东楼所在地,是汉北安平所包括的地方。这里不可能是汉朝时,旧夫余国的王城。如果开原是辽黄龙府,按照辽上京和木叶山、夫余府、渤海上京忽汗城的三个地点的三角关系,辽太祖讨渤海必须发两路兵,一路直奔夫余府,消灭渤海有生力量;一路直逼忽汗城,解决根本问题。但史料中很明确,辽太祖只发一路兵马;直取夫余后,再奔忽汗城。有力地说明了临潢府、夫余城、忽汗城在一条路线上。

《辽史·卷十七·纪十七·圣宗八》载:太平六年(公元1026年)二月,黄龙府兵马都部署黄翩“引军城混同江、疎末河之间。黄龙府请建堡障三,烽台十,诏以农隙筑之”。同时,黄龙府还引军入女真界“俘获人、马、牛、豕,不可胜计,得降户二百七十,诏奖谕之”。

可见,此时的黄龙府应该近靠混同江和疎末河,也就是现在的松花江东流段和北流段夹角以东的地方的附近,并接近长白山簏。因为,女真人主要在长白山一带。

从《辽史》和《金史》等资料的内容看,公元1114年,完颜阿骨打起兵后,第一个大战役在宁江州东侧展开。年末,铁骊、兀惹、咸、宾、祥三州叛入女真。转年后的1115年8月,辽军从宁江州等几个方向,发十万大军攻击女真人。如果黄龙府位于吉林农安,那里距宁江州不远,黄龙府应该有所反映。但史料中毫无黄龙府信息,说明黄龙府不可能位于吉林农安。农安的地方,应该是辽国长春州的北界。

1115年9月,女真攻陷黄龙府。以后,女真挥军南下,与辽国各地起义的叛军相呼应。1116年5月,攻陷辽东京辽阳诠,并迅速攻占了旧渤海国全部。1117年春,女真人攻下长春州,从此辽国急速溃散。

从此可见,长春州(现长春一带)位于黄龙府西侧。长春州位于松花江北流段西侧,属临潢府管辖,是原契丹国的东界。辽国东北统军司、财务机构等都在长春州。农安位于长春正北偏西,离松花江较远,也不在故渤海境内。如果农安是黄龙府所在地,则与史料有多处明显矛盾。

另外,辽史地理志一载,辽时的长平县,“太祖伐大湮譔,先得是邑”。并将其部分百姓迁往上京临潢府西北的长泰县。还说:“长霸县,本龙州长平县民,迁于此”。

说明:

一是,长平县是渤海与契丹的前沿,必有重兵把守。射鬼箭,是在撤葛山的战役,是辽军出征的第一战。这场战争一定是颇具规模的大仗,不可能是一带而过的战役。

二是,长平县的位置,应该位于商岭西侧。不可能到商岭后,白天打一仗占领长平县,然后当天夜间再围夫余城;这样疲劳军旅,是军家大忌。

三是,辽灭渤海后,以夫余府为龙州黄龙府时,原渤海长平县归属先前的龙州黄龙府。后来,在辽太宗时代大举迁民时,又将龙州长平县两千人,迁于上京临潢府所辖的祖州长霸县。

辽史地理志二还说:“黄龙县,本渤海长平县”。黄龙县是归属后来的龙州黄龙府所管辖,是后黄龙府成立以后划归过去并改名。

——长平县这个地方,曾先后隶属于前后两个黄龙府管辖。再一次说明,先黄龙府与后黄龙府距离不远。

《辽史·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中载:“通州,安远军,节度。本夫余国王城,渤海号夫余城。太祖改龙州,圣宗更今名。保宁七年,以黄龙府叛人燕颇余党千余户置,升节度”

这里强调的是,通州本夫余国王城,渤海号夫余城。因太祖死时见黄龙,辽国将此地改为龙州。后来辽圣宗时,守将燕颇叛乱,而废除了原先的龙州黄龙府。到辽圣宗时,把这个地方后改为通州。

《辽史·卷三十八·志第八·地理志二中》还载:“龙州,黄龙府。本渤海夫余府。太祖平渤海还,至此崩,有黄龙见,更名。保宁七年,军将燕颇叛,府费。开泰九年,迁城于东北,以宗州、檀州汉户一千復置,统州五县三” 。

此处所说,是后龙州黄龙府的驻地。是辽圣宗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的时候,重新设置的后黄龙府。它不在旧黄龙府原处,而是在原城址(通州)的东北新建龙州黄龙府。

以上两项引句,是说龙州和通州的关系,以及两州的始末。原先的龙州黄龙府,于辽景宗保宁七年时(公元975年),被辽国取消。从此,没有龙州,没有黄龙府,也没有夫余的地名。45年后,到辽圣宗开泰九年,辽国把这个地方改为通州,又在它的东北方向重建龙州,并重新设立黄龙府。关于辽太祖亡故地点和谁改的龙州名称等问题,应该结合全部《辽史》、《契丹史》等内容分析后再结论。

从前面分析知:

公元926年正月,辽太祖攻克夫余城;七月,死于原夫余府西南的行宫。紧接着辽太宗时,夫余府被辽国改为龙州,并在这里设置黄龙府。

公元975年,辽景宗时,因黄龙府卫将渤海人燕颇叛变,龙州黄龙府被撤销,并将燕颇余党拘留于原龙州黄龙府的地方。

公元1020年,辽圣宗时,这个地方改为通州。并在通州的东北方向设置新的龙州,并且重置新的黄龙府。

直至公元1115年,辽黄龙府被金兵攻占,不复存在。

所以:

前一个黄龙府,存在时间为公元926——975年;是在旧夫余国王城、渤海夫余府的地方;在现吉林省长春市东南方奢岭的东侧。

后一个黄龙府,存在时间为公元1020——1115年;是在辽通州的东北方不远处,既现在的吉林省吉林市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