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洋务运动 | (一)自强运动以洋为师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内忧外患深重。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一再惨败,令清廷仕宦极为震惊,他们认为中国是败在缺乏坚船利炮等科技,所以需学习西方擅长的技术来对付他们的入侵,即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同时,湘、淮军与洋枪队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的成效,使得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名臣体验到西洋枪炮的优越。因此得出了为挽救朝廷垂危,非学习西洋以自强不可的结论。自1860年起,近代首场学习西洋的改革──洋务运动,便应运而生。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坚持以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为本,辅以学习和应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其代表人物有恭亲王奕訢、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称为洋务派,领导机构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洋务运动共历三十余年,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重在发展军事工业及效法外国军事训练;后期则转为“自富”,重点在于发展各种民用实业。其重要措施包括培储人才、加强军备、建设实业三方面。

由于洋务运动为维护清廷统治而不愿学习欧美的宪政制度,加以朝廷吏治败坏,令自强、自富的目标难以达到。及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等经营多年之北洋海军竟遭惨败,遂宣告了洋务运动之失败。尽管如此,这一轮向西方学习还是创立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培养了军事、科技人才,令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洋务运动 | (一)自强运动以洋为师

(一)自强运动以洋为师

两次鸦片战争一败再败,令清廷仕宦极为震动,认为中国就败在缺乏坚船利炮、科技弗如。湘、淮军与洋枪队联合,成功镇压太平天国,更使部分中兴名臣体验到洋枪洋炮的优越。为挽救朝廷垂危,对付内忧外患,非学习西洋以自强不可。

自1860年起,近代首场改革──洋务运动,便应运而生,代表人物有恭亲王奕訢、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称洋务派。运动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61年1月,清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为洋务运动的领导机构。洋务运动前后凡历三十余年,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重在发展军事工业及效法外国军事训练;后期则转为“自富”,重点在于发展各种工业实业。

洋务运动 | (一)自强运动以洋为师

图左至右:大学士文祥与恭亲王奕䜣。他们是推行洋务运动的中枢要员。

洋务运动 | (一)自强运动以洋为师

洋务派主要领袖,左起: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他们都是有实力、有名望之督抚。

洋务运动 | (一)自强运动以洋为师

在恭亲王奕䜣倡议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于1861年成立。该衙门由奕䜣长期主持,处理外交事务,成为洋务运动的标志性官署。图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门。

洋务运动 | (一)自强运动以洋为师

认识和建立新型外交关系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点。1867年,清政府委任美国外交家蒲安臣为全权使节。1868至1870年,蒲安臣率领中国使团出访美国和多个重要欧洲国家。使团有助提升中国的外交认知、改善中外关系。图为使团成员合照,中间站立者为蒲安臣。

洋务运动 | (一)自强运动以洋为师

1877年清朝和英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图为清朝驻英国大使馆,该馆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驻外的外交机构。

洋务运动 | (一)自强运动以洋为师

设于上海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重点发展军工及效法外国军事训练。1865年6月成立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为当时著名的大型官办军工企业。

洋务运动 | (一)自强运动以洋为师

1866年成立于福州马尾的福州船政局,设有造船厂、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人员、海军军官等。两次对外战争失败,令清政府明白新的威胁来自海上,故洋务运动尤重视建设新式船政和海军。

洋务运动 | (一)自强运动以洋为师

洋务运动后期较重视兴办实业,图为上海轮船招商局大楼。1873年1月,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以开办内河与远洋航运业务为主。

洋务运动 | (一)自强运动以洋为师

成立于1878年的开平矿务局办公大楼。矿业是洋务运动着力发展的实业。

洋务运动 | (一)自强运动以洋为师

洋务运动发展图

中国近代首场改革为何称洋务运动? 洋务的意思为何?

因为其目标是向当时较先进的西洋国家学习军事、科技、工业等事务。中国古时,称外国事物多加胡、番等(如胡椒、番薯)。明末以来习称欧美一带为西洋,凡与其有关的事务,如办外交、制船炮、兴实业,统谓之为洋务,相关改革就称洋务运动,推行者则称洋务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