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思考的魅力:中国孩子缺失的一种教育

作者:近现代史论
思考的魅力:中国孩子缺失的一种教育

▲图源:TheLadders.com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因此,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帕斯卡尔

▌中国孩子缺失哲学教育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一些高分低能的现象,在国内,一些本来很聪明的人即使到读研究生甚至博士时期,还不一定具备研究素养、独立思考与辨析的能力。

这就是从小到大都没有受过独立思考训练的结果。一味的依赖分数过关斩将混到了很高的学位,拥有了很多的知识,却不懂得如何把这些知识有效的组合起来创造新的价值,那会是对青春的一种巨大的浪费。而我们通常的教育,总是在重蹈这样的覆辙。

其实,孩子本来都热爱思考,他们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是证据,只不过,大多数时候,父母都忽略了孩子的这一能力,即使重视也不太懂得引导。

不懂得引导,甚至认为哲学无用,是中国孩子哲学教育缺失的两大原因。

思考的魅力:中国孩子缺失的一种教育

▲图源:Shutterstock.com

▌哲学看似“无用”,其实大有用处

英国Durham大学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

研究人员对接受儿童哲学教育的四、五年级学生,进行了一年的跟踪研究。

结果表明:通过儿童哲学教育的学生,数学和阅读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

思考的魅力:中国孩子缺失的一种教育

知名教育心理学博士Maughn Gregory 就指出:通过儿童哲学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

因为哲学这种看似“无用”的知识,其实正是锻炼孩子思辨力、学习力等核心能力的最有力杠杆。

孩子可以把这些能力迁移并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比如,理解故事或数学概念时会更容易。

基于哲学的独立思考能力,决定了孩子能走多远。

一个真正能够独立思考的孩子,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在于他会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看世界,当其他人在惯性中习以为常的时候,他能够改变旧的,发现新的,拥有高质量的人生。

思考的魅力:中国孩子缺失的一种教育

▌孩子如何学习哲学,学会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critical thinking),英文直译意为:批判性思考。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知识本身是死的,是人的思考让它变得有用。独立思考就是孩子最需要的“渔”的能力。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总是能问出直击本质的问题。然而这种天赋在中国往往被过早地扼杀了,“听话”成了抑制孩子思考的最大障碍。

要孩子学习哲学,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别给他们太多的思想束缚,通过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感受到思考的魅力。

思考原本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当孩子感受到乐趣而喜欢上这件事时,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慢慢获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