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灾害自救指南之地震篇

作者:南京学习在线

2023年8月6日2点33分,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发生5.5级地震。地震发生时,震中及周边居民被晃醒,北京、天津、辽宁、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周边省市的不少市民提前收到了地震波即将到达的预警。

作为重大自然灾害之一,地震所造成的灾难给人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比如大陆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

那么,地震的发生有什么规律?到底能不能被预测呢?

遗憾的是,目前人们对于地震的了解仍知之甚少,但掌握与地震相关的科普知识可以将伤害降到最低。

灾害自救指南之地震篇

2008年汶川地震遗址(图自图虫网)

板块运动

地球上何时开始出现地震现象至今是个谜,但人类历史上关于地震的最早的记载见于《竹书纪年》中黄帝时期的地震事件,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古人对地震现象及成因的描述,多带有神话色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使用科学仪器观测地震,记录地震资料并加以分析,进而对地震的认识逐渐理性与客观。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在陆地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会引发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灾害自救指南之地震篇

海啸是海底地震的表现(图自图虫网)

震级相同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因此,破坏性很强的地震一般都是浅源地震,比如1976年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只有12公里。

为了能直观的表达出地震的大小,科学家们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制定度量,用“级”来表示。小于3级的地震属于弱震,一般不易觉察;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中强震,会产生一定的破坏,但破坏轻重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大于6级的地震属于强震震级,可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地震分布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仅有一两次。

而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科学家们发现地震的发生与时间和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某一区域,一段时间内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则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大陆大陆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东部的活动周期大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至200年左右。

在地理位置上,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区域,世界上主要有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和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这四大地震带。大陆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

灾害自救指南之地震篇

汶川地震遗址(图自图虫网)

连绵2000多公里的郯庐断裂带是东部地区最主要的地震威胁来源。华北地区有一条与郯庐断裂带垂直的断裂带,被称为张家口——渤海断裂带,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罪魁祸首”。

大陆西部地区断裂带众多,大多存在于青藏高原内部和周边。北部的阿尔金断裂带、海原断裂带到南部的小江断裂带、红河断裂带,给西藏、青海以及周边的四川、云南、甘肃、新疆等地带来了严重的地震灾害。

对地震在时间和地理位置上分布的研究对于地震的预防和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人们防震减灾的重要依据来源。

防震减灾

虽然地震目前是人类无法避免和准确预测的灾害之一,但只要掌握正确、科学的避震方法,也可将损失和伤害降至最低。

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慌乱,快速判断自己所处位置和震动状况。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震时就地避险,震后迅速撤离,是应急避震的基本准则。

如果所处的是平房或楼房一层,且室外比较开阔,可以力争迅速跑出室外避震。如果是楼房二层或以上,且室内避震条件和建筑质量较好,首要选择室内避震,躲避在室内的卫生间、储藏室、浴室等开间小、有承重墙或支撑物的地方。

在室内躲避时,应迅速伏地趴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用衣服、枕头等护住头颈,不要压住口鼻;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防止摔倒或身体移位。

地震时被埋或被困废墟内,要因地制宜,及时采取自救措施。如果部分肢体被埋压但双手可以活动,首先要用手清除头部、胸部的杂物,保障呼吸畅通。再尽可能用身边可用的砖石、木棍或其它坚硬物品,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生存空间,防止余震时进一步塌落。

灾害自救指南之地震篇

搜救人员搜救地震被困人员(图自图虫网)

如果废墟内有生存空间,身体能够自行活动,应尽力朝着有光或可能有水和食物的地方移动;如果受伤,可从衣物上撕下布条及时进行包扎,避免失血过多。

最为关键的是,地震被压埋后要特别注意保存体力,用砖、铁管等物敲打管道或墙壁,确定上方有人后再大声呼救。

地震突发,过程短暂。因此,只有科学认识地震,了解地震知识,才能更好地去应对,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来源: 中国地震信息网 中国科学报 澎湃新闻

灾害自救指南之地震篇

本文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